搜索
首页 《拙轩颂》 觅巧了不可,得拙从何来。

觅巧了不可,得拙从何来。

意思:找巧了不可,得笨拙从哪里来。

出自作者[宋]黄庭坚的《拙轩颂》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一种朴素而深刻的哲理启示人们:凡事应该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 “觅巧了不可,得拙从何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追求虚妄之巧的否定。他认为,真正的智慧和美,往往来自于质朴和真实,而非表面的巧饰。因此,他提出了“得拙从何来”的问题,引导人们思考真正的智慧和美是如何产生的。 “打破沙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这句诗形象地描绘了作者提出问题的方式,就像打破沙盆一样,引发人们的思考。对于那些狂妄自大、追求虚妄之巧的人,这无疑是一个启示。 “弄巧成拙,为蛇画足。”这两句用比喻的方式,说明了违背规律、追求虚妄之巧的后果。就像为蛇画足、画蛇添足一样,结果只会弄巧成拙。 “何况头上安头,屋下盖屋。”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违背规律、追求虚妄之巧的荒谬性。头上安头,意味着多余的装饰和虚妄的追求;屋下盖屋,则暗示了基础不牢、大厦将倾的危机。 最后,“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这两句总结了全诗的哲理,强调了质朴和真实的重要性。真正的智慧和美,往往来自于质朴和真实,而非表面的巧饰。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质朴和真实的赞美,对追求虚妄之巧的否定,以及对遵循规律的强调。它以一种深刻而朴素的方式启示人们,应该追求真正的智慧和美,而不是表面的虚妄之巧。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觅巧了不可,得拙从何来。
打破沙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
弄巧成拙,为蛇画足。
何况头上安头,屋下盖屋。
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作者介绍 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关键词解释

  • 不可

    读音:bù kě

    繁体字:不可

    英语:cannot

    意思:
     1.不可以;不可能。
      ▶《公羊传•文公九年》:“缘民臣之心,不可一日无君;缘终始之义,一年不二君。”
      ▶三国·

  • 了不

    读音:liǎo bù

    繁体字:了不

    意思:绝不;全不。
      ▶晋·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君归,见嘲笑而请笔作答,了不容思,文辞超卓,四座叹之。”
      ▶宋·苏轼《送顾子敦奉使河朔》诗:“十年卧江海,了不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