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和孙莘老将赴太平二首》 要终四海乘槎去,高谢西山食粟非。

要终四海乘槎去,高谢西山食粟非。

意思:要始终四海乘木筏离开,高向西山吃饭不是。

出自作者[宋]王令的《和孙莘老将赴太平二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表达了一种对人生志向和理想的深刻理解。 首句“先生素志已形诗,弟子何妨鼓瑟希。”描绘了老师已经将自己的志向通过诗歌表达出来,他的学生们也愿意跟随他的步伐,慢慢地学习。这里“素志”指的是老师一贯的志向,而“鼓瑟希”则象征着学生们的学习过程,慢慢地、谨慎地前进。 “时若伊周方有任,命如孔孟可无归。”这两句表达了对人生选择的思考。诗人似乎在暗示,如果时机合适,他愿意效法伊尹、周公,承担起责任;而如果命运让他成为像孔子、孟子那样的人,他或许就不会有归宿。这里诗人似乎在寻求一种超越个人利益,追求更高尚的理想境界的精神归宿。 “要终四海乘槎去,高谢西山食粟非。”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对未来的展望,他希望能够结束四海漂泊的生活,像乘船漂洋过海那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他也表达了愿意放弃世俗的欲望,像隐居西山那样过一种简朴的生活。 “此道难言身未果,且当从世共依违。”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坚持,但他也明白实现这些理想并不容易。因此他决定暂时妥协于现实,但仍然保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这里的“依违”并非妥协之意,而是指在面对现实和理想之间的矛盾时,需要灵活应对,寻找一个平衡点。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坚持,同时也展现了他对现实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积极展望。这首诗充满了对理想的执着和对现实的无奈,读来令人感动。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先生素志已形诗,弟子何妨鼓瑟希。
时若伊周方有任,命如孔孟可无归。
要终四海乘槎去,高谢西山食粟非。
此道难言身未果,且当从世共依违。
作者介绍 张耒简介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关键词解释

  • 西山

    读音:xī shān

    繁体字:西山

    意思:
     1.西方的山。
      ▶《易•随》:“王用享于西山。”引申为日入处。
      ▶汉·王粲《从军诗》之三:“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晖。”
      ▶《文选•李密<陈情事表

  • 四海

    读音:sì hǎi

    繁体字:四海

    短语:街头巷尾 所在 随处 天南地北 四野 四面八方 四方 各处 到处 无处 处处 八方 四处 无所不在 万方

    英语:the four seas

  • 乘槎

    读音:chéng chá

    繁体字:乘槎

    意思:亦作“乘楂”。
     乘坐竹、木筏。传说天河与海通,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见有浮槎去来,不失期,遂立飞阁于查上,乘槎浮海而至天河,遇织女、牵牛。此人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