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江上》 滩头鸣榔去,偃仰醉霜月。

滩头鸣榔去,偃仰醉霜月。

意思:滩头敲响榔离开,俯仰醉霜月。

出自作者[宋]孙介的《江上》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富有韵味和意境的诗,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人生感慨和自然的壮美。 首句“滩头鸣榔去”,展现了诗人乘舟出发,榔锤敲击着船头,响彻滩头的场景,既有壮志豪情,又带着一丝丝的离别之意。 次句“偃仰醉霜月”,则描绘了诗人在船中仰卧,醉眼朦胧地望着满天霜月,尽享大自然的美景,体现了诗人的豁达与洒脱。 第三句“意倦早归来”,表达了诗人在尽情享受自然之后,心生倦意,于是决定早早归来的心情,体现了诗人的理智与节制。 最后一句“风波渺愁绝”,则描述了归途中风波迭起,令人心生愁绪,又与开头的豪情壮志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人生的起伏与变幻。 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凝练,以自然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展现了人生的喜怒哀乐,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滩头鸣榔去,偃仰醉霜月。
意倦早归来,风波渺愁绝。

关键词解释

  • 霜月

    读音:shuāng yuè

    繁体字:霜月

    英语:Frimaire

    意思:
     1.指农历七月。
      ▶《隶释•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叹霜月之灵,皇极之日。”
      ▶王念孙《读书

  • 滩头

    读音:tān tóu

    繁体字:灘頭

    意思:(滩头,滩头)
    江、河、湖、海边水涨淹没、水退显露的淤积平地。
      ▶唐·刘禹锡《送景玄师东归》诗:“滩头蹑屐挑沙菜,路上停舟读古碑。”
      ▶宋·苏轼《八月七日初入赣

  • 鸣榔

    读音:míng láng

    繁体字:鳴榔

    意思:(鸣榔,鸣榔)
    见“鸣桹”。

    解释:1.见\"鸣梠\"。

    详细释义:渔人以椎击船后近柁的横木,使鱼惊伏以便捕捉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