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赠杨使君》 曾嗟放逐同巴峡,且喜归还会洛阳。

曾嗟放逐同巴峡,且喜归还会洛阳。

意思:曾悲叹放逐同巴峡谷,而且很高兴回来参加洛阳。

出自作者[唐]白居易的《赠杨使君》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诗,通过对诗中主角在经历放逐后重回洛阳的情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己未来的期许。 首句“曾嗟放逐同巴峡,且喜归还会洛阳”,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放逐生活的感叹,同时也表达了重回洛阳的喜悦。这里的“巴峡”可能指的是作者过去放逐的地方,而“会洛阳”则象征着作者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时命到来须作用,功名未立莫思量”,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即只有时机到来,才需要行动,如果没有准备好,就不要过度思虑。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银衔叱拨欺风雪,金屑琵琶费酒浆”,这里可能是在描述作者重回洛阳后的生活状态,使用名贵的马匹和美酒来享受生活,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 最后,“更待城东桃李发,共君沉醉两三场”,这句话可能是对未来生活的期待,等待城东的桃李花开,和朋友们一起沉醉两三场,表现出作者的乐观和积极。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重回故乡、享受生活、期待未来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己未来的期许,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曾嗟放逐同巴峡,且喜归还会洛阳。
时命到来须作用,功名未立莫思量。
银衔叱拨欺风雪,金屑琵琶费酒浆。
更待城东桃李发,共君沉醉两三场。
作者介绍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关键词解释

  • 洛阳

    读音:luò yáng

    繁体字:洛陽

    英语:loyang

    意思:(洛阳,洛阳)
    牡丹的别称。因唐·宋时洛阳盛产牡丹,故称。
      ▶明徐渭《牡丹赋》:“何名花之盛美,称洛阳为无双,东青州而南

  • 归还

    读音:guī huán

    繁体字:歸還

    短语:还 归 完璧归赵 物归原主 偿

    英语:return

    意思:(归还,归还)

     1.回到原来的地方。
     

  • 放逐

    读音:fàng zhú

    繁体字:放逐

    短语:流 刺配 下放 配 放

    英语:banish

    意思:流放。
      ▶《战国策•魏策一》:“昔者,三苗之居……恃此险也,为政

  • 还会

    读音:hái huì

    繁体字:還會

    意思:(还会,还会)
    交互缠绕貌。
      ▶《文选•宋玉<高唐赋>》:“榛林郁盛,葩华覆盖,双椅垂房,纠枝还会。”
      ▶李善注:“还会,交相也。”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