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使君次韵再赋二首》 奏赋何曾因狗监,谏书直乞罢鹰坊。

奏赋何曾因狗监,谏书直乞罢鹰坊。

意思:奏赋何曾因狗监,谏书直接请求罢除鹰坊。

出自作者[宋]刘克庄的《使君次韵再赋二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用来赏析一首表达对历史人物怀念的诗。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当年才华横溢、直言敢谏的描述,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对现实社会进行了反思。 首联“当年双璧甲科郎,未羡燕山五桂芳。”诗人用“双璧”来形容两位历史人物,暗示他们同样优秀,同样值得敬仰。而“甲科郎”则是对他们功名的赞美,表明他们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同时,诗人也没有羡慕那些在燕山(今北京)的五桂树下的富贵之人,表明他对功名利禄的态度并不看重。 颔联“奏赋何曾因狗监,谏书直乞罢鹰坊。”诗人通过描述两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和谏书,表达了对他们才华和直言敢谏的赞美。其中,“狗监”是指汉代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他曾通过向狗监求得天子所喜爱的猎鹰而得到汉武帝的赏识,从而得到重用。但是,诗人所描述的历史人物并没有像司马相如那样通过向权贵求助来获得机会,而是直接向皇帝进谏,请求罢黜鹰坊,表达了对他们正直和忠诚品质的赞美。 颈联“聚萤窗冷韦编蠹,下马陵芜宰树苍。”诗人通过描述两位历史人物在书房中刻苦读书和在任期满后回到故乡看到陵芜满目、树木苍老的情景,表达了对他们勤奋好学和忠诚品质的赞美。其中,“聚萤窗冷”是形容他们刻苦读书的情景,而“韦编蠹”则是指他们勤奋地翻阅书籍,使得书籍都生了蠹虫。“下马陵芜”则是指他们离开官场后回到故乡看到陵芜满目的情景,表现出他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尾联“不是使君来北海,邦人岂识郑公乡。”诗人通过表达对两位历史人物的怀念之情和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其中,“使君”是指东汉末年的名士李膺,他曾担任北海相,推行教化,深受人民爱戴。“郑公”是指西汉时期的郑当时,他以清廉正直著称。诗人通过对比两位历史人物和现实社会中的某些人,表达了对正直、清廉、直言敢谏等品质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现实社会中缺乏这些品质的现象进行了反思。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述和赞美,表达了对正直、清廉、直言敢谏等品质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对现实社会进行了反思。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和对现实社会的反思,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当年双璧甲科郎,未羡燕山五桂芳。
奏赋何曾因狗监,谏书直乞罢鹰坊。
聚萤窗冷韦编蠹,下马陵芜宰树苍。
不是使君来北海,邦人岂识郑公乡。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9月3日—1269年3月3日),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福建省莆田市人。南宋豪放派诗人、词人、诗论家。

初为靖安主簿,后长期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诗属江湖诗派,作品数量丰富,内容开阔,多言谈时政,反映民生之作,早年学晚唐体,晚年诗风趋向江西诗派。词深受辛弃疾影响,多豪放之作,散文化、议论化倾向也较突出。

作品收录在《后村先生大全集》中。程章灿《刘克庄年谱》对其行迹有较详细考证,侯体健《刘克庄的文学世界》展现了其文学创作各个方面,探索精微。

关键词解释

  • 鹰坊

    引用解释

    古代宫廷饲养猎鹰的官署。《新唐书·百官志二》:“闲厩使押五坊,以供时狩:一曰鵰坊,二曰鶻坊,三曰鷂坊,四曰鹰坊,五曰狗坊。”《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鹰坊人 善友 扶帝自门楼下,至 絳霄殿 廡下。” 胡三省 注:“鹰坊, 唐 时五坊之一也。” 明 无名氏 《北平考》卷四:“《武宗纪》: 至大 元年二月癸巳,立鹰坊为仁虞院。《仁

  • 何曾

    读音:hé zēng

    繁体字:何曾

    英语:did ever

    意思:
     1.为何,何故。
      ▶《孟子•公孙丑上》:“尔何曾比予于管仲?”赵岐注:“何曾,犹何乃也。”
      ▶宋玉《九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