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赠道士参寥》 不遇钟期听,谁知鸾凤声。

不遇钟期听,谁知鸾凤声。

意思:不遇到钟子期听,谁知鸾凤声。

出自作者[唐]孟浩然的《赠道士参寥》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它以琴为主题,通过琴的琴弦的脆断,表达了作者对知音的渴望和无奈。 首联“蜀琴久不弄,玉匣细尘生”,诗人描绘了琴的琴弦已经生锈,被尘封在匣子里的情景。这似乎暗示着作者已经很久没有抚琴了,琴弦也因此变得脆弱。这一联通过视觉和触觉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琴的落寞和尘封。 颔联“丝脆弦将断,金徽色尚荣”,诗人进一步描述了琴弦的脆弱,即将断裂,而琴上的徽记仍然闪耀着光芒。这一联通过琴弦的脆断和琴徽的荣光,表达了作者对琴的珍视和惋惜。 颈联“知音徒自惜,聋俗本相轻”,诗人表达了对知音的渴望,但现实却是世人的无知和轻视。这一联揭示了作者内心的无奈和悲凉。 尾联“不遇钟期听,谁知鸾凤声”,诗人以钟子期和伯牙的故事为喻,表达了如果没有遇到知音,那么再好的音乐也无人能欣赏。这一联再次强调了作者对知音的渴望和无奈。 整首诗以琴为主题,通过琴弦的脆弱、徽记的光荣、知音的渴望和现实的无奈,表达了作者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知音的渴望。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作者对世人的无知和轻视的不满和无奈。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一首非常优秀的诗歌。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蜀琴久不弄,玉匣细尘生。
丝脆弦将断,金徽色尚荣。
知音徒自惜,聋俗本相轻。
不遇钟期听,谁知鸾凤声。
作者介绍 孟浩然简介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关键词解释

  • 鸾凤

    读音:luán fèng

    繁体字:鸞鳳

    短语:鸳鸯 比翼鸟

    英语:husband and wife; a married couple; distinguished talents

  • 不遇

    读音:bù yù

    繁体字:不遇

    英语:not meet

    意思:
     1.不得志;不被赏识。
      ▶《孟子•梁惠王下》:“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史记•

  • 钟期

    引用解释

    1.即 锺子期 。《汉书·扬雄传下》:“是故 钟期 死, 伯牙 絶弦破琴而不肯与众鼓。”

    2.比喻知音者。 唐 孟浩然 《赠道士参寥》诗:“不遇 钟期 听,谁知鸞凤声。” 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一折:“流水高山调不徒, 钟期 一去赏音孤。”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局诈》:“僕蓄一琴,颇异凡品,今遇 钟期 ,何敢终密

  • 凤声

    读音:fèng shēng

    繁体字:鳳聲

    意思:(凤声,凤声)
    凤凰的鸣声。亦比喻美妙的乐声。
      ▶汉·刘向《列仙传•萧史》:“﹝萧史﹞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
      ▶唐·杜甫《凤凰臺》诗:“西伯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