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送僧还天台省亲》 宰官问法留三宿,慈母焚香制七条。

宰官问法留三宿,慈母焚香制七条。

意思:县官问法留三天,慈母焚香制七条。

出自作者[明]张羽的《送僧还天台省亲》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诗人载经东去拜访母亲的诗,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深深思念和对母爱的感激之情。 首句“载经东去路迢迢,应为宁亲到石桥”,直接点明诗人为了探望母亲,不惜跋山涉水,长途跋涉,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深深敬爱和思念之情。第二句“江上中斋寻午墅”描绘了诗人寻找母亲的途中,在江边中斋寻找午墅的情景,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探亲之情。 第三句“沙边夜梵杂寒潮”描绘了夜晚沙边的梵音和寒潮相杂的景象,为整个诗篇增添了凄凉而深沉的氛围,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之情。 第四句“宰官问法留三宿”描绘了诗人向高僧求法,并在那里停留了三晚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敬仰和对生命的思考。 第五句“慈母焚香制七条”直接描绘了诗人的母亲为他准备回家的物品,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最后一句“岁晚定知归本寺,待予听雪坐终宵”描绘了诗人预见到自己即将回到寺庙,等待他听雪坐夜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自然,通过对诗人探望母亲过程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深深敬爱和感激之情。同时,诗中也蕴含着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待,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佳作。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载经东去路迢迢,应为宁亲到石桥。
江上中斋寻午墅,沙边夜梵杂寒潮。
宰官问法留三宿,慈母焚香制七条。
岁晚定知归本寺,待予听雪坐终宵。
作者介绍 张羽简介
张羽(1403年—1476年),明代著名官员,字永和,号南村。他是浙江绍兴人,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他自幼喜爱读书,博览群书,精通经史子集。

张羽曾先后担任过翰林院编修、礼部左侍郎、文渊阁大学士和太常礼院卿等职位。此外,他还曾主持编纂了《宣和遗事》等多部史书。在公务员的岗位上,他主张勤政廉政,协调内外关系,获得了当时朝野的普遍认同。

在文学方面,张羽也有着很高的成就。他的诗文作品优美,富有诗情画意,表现了他对于人生、自然和理想的思考。他的代表作包括《送陆副使赴丹阳》、《南村老人五十而作》等。

关键词解释

  • 宰官

    读音:zǎi guān

    繁体字:宰官

    意思:
     1.周代冢宰的属官。
      ▶《国语•晋语九》“以随宰人”三国·吴·韦昭注:“宰人,宰官也。”
     
     2.泛指官吏。
      ▶《庄子•逍遥游》“小知不

  • 焚香

    读音:fén xiāng

    繁体字:焚香

    英语:cense

    意思:
     1.点燃檀香等香料。
      ▶北周·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属车酾酒,复道焚香。”
      ▶宋·王谠《唐语林

  • 慈母

    读音:cí mǔ

    繁体字:慈母

    短语:娘 妈妈 妈

    英语:loving mother

    意思:
     1.古谓父严母慈,故称母为慈母。
      ▶《战国策•秦策二》:“

  • 问法

    读音:wèn fǎ

    繁体字:問法

    意思:(问法,问法)

     1.依据法律。
      ▶唐·韩愈《司徒兼侍中中书令赠太尉许国公神道碑铭》:“其罪杀人,不发声色,问法何如,不自为轻重,故无敢犯者。”
     

  • 七条

    读音:qī tiáo

    繁体字:七條

    意思:(七条,七条)
    即郁多罗僧,僧人之上着衣。因衣有横截七条,故称。见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四。
      ▶《水浒传》第六回:“智深谢了,收拾起坐具、七条,提了包裹,拿了禅杖、戒刀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