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送牟太素山人》 山人高迹若孤云,聊问太虚求所止。

山人高迹若孤云,聊问太虚求所止。

意思:山人高迹像我说,我问太虚求所停止。

出自作者[宋]文同的《送牟太素山人》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赞美一位隐居山林的贤者,表达了诗人对这位贤者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无为思想、自然之道的深深思考。 首句“山人高迹若孤云,聊问太虚求所止”形象地描绘了山人的高洁之迹,如同孤云一般飘渺,独立于世外。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山人高洁品质的赞美,同时也引出了他对山人隐居之地和人生哲学的探寻。 “昨因随风起西北,翩然远堕三隅里”两句,诗人以风起西北、翩然远堕的情景,形象地描绘了山人飘然远去的身影,同时也暗示了山人隐居之地远离尘世,与世无争。 “揽之不住瞥尔去,瞬息谁知几千里”两句,诗人用“揽之不住”表达了对山人隐居之地的向往之情,但随即又以“瞥尔去”和“瞬息谁知几千里”表达了对山人远去的惋惜和无奈。这里也暗示了诗人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深深思考。 “东游必定遇鸿蒙”以下,诗人表达了对山人未来的期待和祝福,希望山人能够继续追求自己的道,同时也表达了对无为思想、自然之道的深深思考。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赞美山人的高洁品质和隐居之地,表达了对无为思想、自然之道的深深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深深感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山人高迹若孤云,聊问太虚求所止。
昨因随风起西北,翩然远堕三隅里。
揽之不住瞥尔去,瞬息谁知几千里。
东游必定遇鸿蒙,请问无为最深旨。
作者介绍 文同简介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关键词解释

  • 太虚

    读音:tài xū

    繁体字:太虛

    英语:great void; the universe

    意思:(太虚,太虚)

     1.谓空寂玄奥之境。
      ▶《庄子•知北游》:“是以不过乎崑崙,

  • 山人

    读音:shān rén

    繁体字:山人

    英语:recluse; hermit

    意思:
     1.即山虞。古代掌管山林的官。
      ▶《左传•昭公四年》:“自命夫命妇至于老疾,无不受冰。山人取之,县

  • 高迹

    读音:gāo jì

    繁体字:高跡

    意思:(高迹,高迹)
    亦作“高蹟”。
     
     1.高尚的德行。
      ▶汉·傅毅《七激》:“达羲·农之妙旨,照虞·夏之典坟,遵孔氏之宪则,投颜·闵之高迹。”
     

  • 所止

    读音:suǒ zhǐ

    繁体字:所止

    意思:
     1.所居之地。
      ▶《诗•商颂•玄鸟》:“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太平广记》卷二六五引唐·丁用晦《芝田录》:“又问弟知白员外所止否?”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