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生查子》 爇尽水沉烟,露滴鸳鸯瓦。

爇尽水沉烟,露滴鸳鸯瓦。

意思:点燃尽水沉烟,露滴鸳鸯瓦。

出自作者[清]纳兰性德的《生查子》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优美的诗,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美丽而动人的夜晚。 首先,诗的开头,“东风不解愁,偷展湘裙衩。”描绘了一个温馨的夜晚,东风轻轻吹过,似乎在为诗中的女子展开她的湘裙。这里,东风被赋予了生命和情感,它似乎理解并同情女子的愁绪。这种描绘方式给人一种诗意的浪漫,同时也为后面的故事铺垫了情感背景。 “独夜背纱笼,影著纤腰画。”这句诗描绘了女子在夜晚独自一人,她背对着纱笼,身影在月光下显得格外纤细。这里的“背纱笼”和“影著纤腰画”都强调了女子的孤独和美丽。 “爇尽水沉烟,露滴鸳鸯瓦。”这句诗描绘了女子在夜晚点燃沉香,烟雾袅袅升起,而露水滴落在瓦上,形成了一种静谧而美丽的画面。 “花骨冷宜香,小立樱桃下。”这句诗描绘了女子在花丛中站立,花朵的香气与她的体香交织在一起,她像一朵冷艳的花朵一样独立在樱桃树下。这里的“樱桃”象征着女子的娇美和青春。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美丽而动人的夜晚,通过女子的视角和情感展现了她的孤独、美丽和柔情。同时,诗中也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赞美,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的美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优美的诗歌,它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描绘了一个美丽而动人的夜晚,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赞美。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东风不解愁,偷展湘裙衩。
独夜背纱笼,影著纤腰画。
爇尽水沉烟,露滴鸳鸯瓦。
花骨冷宜香,小立樱桃下。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曾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关键词解释

  • 鸳鸯

    读音:yuān yāng

    繁体字:鴛鴦

    短语:鸾凤 比翼鸟

    英语:mandarin duck

    意思:(鸳鸯,鸳鸯)

     1.鸟名。似野鸭,体形较小。嘴扁,颈长,

  • 水沉

    引用解释

    亦作“ 水沉 ”。 1.木名。即沉香。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一·沉香》:“﹝沉香﹞木之心节置水则沉,故名沉水,亦曰水沉。” 明 陈宏绪 《寒夜录》卷下:“ 南昌 千嶂深秀处,忽生水沉奇材。”

    2.用沉香制成的香。 唐 杜牧 《为人题赠》诗之一:“桂席尘瑶珮,琼炉烬水沉。” 宋 苏轼 《九日舟中望见有美堂上鲁少饮以诗

  • 烟露

    引用解释

    烟雾露水。《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岐伯 曰:‘风温春化同……燥清烟露秋化同。’” 南朝 梁 江淹 《萧上铜钟芝草众瑞表》:“是以业蔼鸿经,则烟露呈炤;精昭景纬,则川岳发华。” 唐 韦应物 《黿头山神女歌》:“蕙兰琼芳积烟露,碧窗松月无冬春。” 明 高启 《青丘子歌》:“星虹助光气,烟露滋华英。”

    读音: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