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寄题济源李少卿园亭》 竹不减淇水,花仍似洛都。

竹不减淇水,花仍似洛都。

意思:竹子不亚于淇水,花仍像洛阳。

出自作者[宋]司马光的《寄题济源李少卿园亭》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风土人情并赞美主人公的诗。首先,从整体上看,诗人通过对一个县的风土人情的细致描绘,表现了当地的富饶和特色。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主人公白发苍苍却仍然精神矍铄,热爱游览的赞美。 以下是对诗句的具体分析: 首联“县僻人事少,土肥风物殊。”描绘了这个县的偏僻、安静,人事纷扰较少,土地肥沃,风物特别。这是对当地环境的整体描绘,展现出一种宁静、富饶的乡村景象。 颔联“杖刊灵寿木,轮裹溴梁蒲。”进一步描绘了当地的特色。灵寿木做的拐杖,溴梁蒲做的车轮,这些都是当地的特色手工艺品,进一步展现了当地的独特风情和富饶。 颈联“竹不减淇水,花仍似洛都。”这两句诗人用对比的手法,以淇水的竹和洛都的花来比喻当地的美景,表现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之美。 尾联“主公眉雪白,游览未尝扶。”这是对主人公的描绘。主人公白发苍苍,但精神矍铄,游览时从不需人搀扶。这是对主人公坚韧不拔,老而弥坚的精神风貌的赞美。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一个县的描绘,展现了当地的宁静、富饶和独特风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主人公老而弥坚的精神风貌的赞美。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县僻人事少,土肥风物殊。
杖刊灵寿木,轮里溴梁蒲。
竹不减淇水,花仍似洛都。
主公眉雪白,游览未尝扶。
作者介绍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关键词解释

  • 不减

    读音:bù jiǎn

    繁体字:不減

    英语:imperishability

    意思:(不减,不减)

     1.不次于,不少于。
      ▶晋·陆机《演连珠》之四七:“臣闻虐暑熏天,不减坚冰之

  • 水花

    引用解释

    1.亦作“ 水华 ”。荷花的别名。 晋 崔豹 《古今注·草木》:“芙蓉,一名荷华,生池泽中,实曰莲。花之最秀异者,一名水芝,一名水花。” 宋 朱熹 《置酒白莲沼上》诗:“共怜的皪水花净,并倚离披风盖凉。”《广群芳谱·花谱八·荷花一》:“荷为芙蕖花,一名水芙蓉,一名水芝,一名水芸,一名泽芝,一名水旦,一名水华。”

    2.萍的

  • 洛都

    读音:luò dōu

    繁体字:洛都

    意思:即洛阳。因是着名的古都,故称。
      ▶宋·张元干《满庭芳•寿富枢密》词:“韩国殊勋,洛都西内,名园甲第相连。”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永嘉之乱,洛都覆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