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画车诗二首》 赖有千车能散福,化为膏雨满重城。

赖有千车能散福,化为膏雨满重城。

意思:幸亏有千车能散福,变成膏雨满重城。

出自作者[宋]苏轼的《画车诗二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描绘一幅画作,以及由此画作引发的思考和感慨。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 “何人画此双轮车,便是当年欹器图。”诗的开头,作者直接点出画作的主题,即是一幅描绘双轮车的画作。双轮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交通工具,通常由两轮马车组成,用于载人或运货。而“便是当年欹器图”中的“欹器图”,指的是一幅描绘欹器(一种特殊的水器)的画作。欹器是一种古代的器具,特点是其重心在支点之上,因此当它装满水时,它会倾斜,而当水流出时,它会自动恢复平衡并保持水平状态。这幅画可能寓意着警示人们要时刻保持平衡,避免过满或过空。 “上易下难须审细,左提右契免疏虞。”这两句诗是对画作的细节进行解读。在画作中,上易下难,需要仔细考虑;而车辆的左右部分则需要小心处理,以避免疏忽大意。这可能是在提醒人们处理事情要深思熟虑,小心谨慎,以免犯错或疏忽。 “九衢歌舞颂王明,谁恻寒泉独自清。”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看法。在繁华的九衢(城市繁华的街道)中,人们歌舞升平,颂扬君王的明智,然而这背后却没有人去关注那些独自清苦的人。这可能是在暗示社会的冷漠和忽视,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忽视。 “赖有千车能散福,化为膏雨满重城。”然而,作者并没有完全绝望,因为还有千辆马车能够散播福祉,将恩惠如同甘露般洒满整个城市。这表达了作者对善良和慈悲的希望和期待,希望人们能够更多地关注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画作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和感慨,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同时也呼吁人们更多地关注和帮助他人,散播福祉。这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值得一读。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何人画此双轮车,便是当年欹器图。
上易下难须审细,左提右契免疏虞。
九衢歌舞颂王明,谁恻寒泉独自清。
赖有千车能散福,化为膏雨满重城。
作者介绍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关键词解释

  • 散福

    读音:sàn fú

    繁体字:散福

    意思:
     1.布福。
      ▶宋·苏轼《画车》诗之二:“赖有千车能散福,化为膏雨满重城。”
     
     2.旧时祭祀后,把祭祀食品分给大家吃,叫“散福”。
      ▶《水浒

  • 重城

    读音:zhòng chéng

    繁体字:重城

    意思:I
    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城市。
       ▶宋·苏轼《荆州》诗之一:“欲问兴亡意,重城自古坚。”
    II

     1.古代城市在外城中又建内城,故称。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