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长安道》 若使皆知嗣业难,争得行人望中老。

若使皆知嗣业难,争得行人望中老。

意思:如果都知道嗣业难,争得行人望中的老。

出自作者[宋]文同的《长安道》

全文赏析

《长安道》是一首描绘长安衰败景象,表达对朝代更迭的感慨的诗。这首诗通过描绘长安的秋草、废墟,以及行人眼中的老者,表达了对历史的沧桑和变迁的深深思考。 首句“长安道,隋唐宫殿生秋草”,诗人以长安道上的秋草,象征着隋唐宫殿的衰败和历史的沧桑。宫殿已经荒废,秋草萋萋,昔日的繁华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一句为整首诗定下了悲凉的基调。 “若使皆知嗣业难,争得行人望中老”,诗人通过假设如果大家都明白继承的困难,行人都不会老去等待,来进一步表达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这里既有对历史长河中人事变迁的无奈,也有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 整首诗以长安的秋草、废墟为象征,表达了对历史的沧桑和变迁的深深思考。诗人通过对景象的描绘,引发了读者对人生、历史、社会的思考,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运用了象征和暗示的手法,通过描绘长安的秋草、废墟,以及行人眼中的老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诗人运用了假设、反问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诗,它以长安的衰败景象为载体,表达了对历史的沧桑和变迁的深深思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启示意义。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长安道,隋唐宫殿生秋草。
若使皆知嗣业难,争得行人望中老。
作者介绍 文同简介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关键词解释

  • 嗣业

    读音:sì yè

    繁体字:嗣業

    意思:(嗣业,嗣业)
    继承基业或事业。
      ▶《南齐书•武帝纪论》:“世祖南面嗣业,功参宝命,虽为继体,事实艰难。”
      ▶唐·刘知几《史通•惑经》:“诸侯世嫡,嗣业居丧,既未成

  • 争得

    读音:zhēng de

    繁体字:爭得

    意思:(争得,争得)
    怎得。
      ▶唐·白居易《浔阳春•春去》诗:“四十六时三月尽,送春争得不殷勤?”宋·晏殊《秋蕊香》词:“金乌玉兔长飞走,争得朱颜依旧?”金·元好问《杏花杂诗》

  • 若使

    读音:ruò shǐ

    繁体字:若使

    意思:假使,假如,如果。
      ▶《晏子春秋•外篇上二》:“若使古之王者毋知有死,自昔先君太公至今尚在,而君亦安得此国而哀之?”唐·李咸用《赠来进士鹏》诗:“若使无良遇,虚言有至公。”

  • 得行

    读音:de xíng

    繁体字:得行

    意思:谓德行流播。得,通“德”。
      ▶《庄子•山木》:“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名处,纯纯常常,乃比于狂。”
      ▶郭庆藩集释引郭嵩焘曰:“得,犹德也。
      ▶《集韵》:‘德

  • 人望

    读音:rén wàng

    繁体字:人望

    英语:odor

    意思:
     1.众人所属望。
      ▶《后汉书•王昌传》:“郎以百姓思汉,既多言翟义不死,故诈称之,以从人望。”
      ▶唐·姚令《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