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舟行见月》 洞房烛影在何处,欲寄相思梦不成。

洞房烛影在何处,欲寄相思梦不成。

意思:洞房烛影在何处,想寄相思梦不成。

出自作者[唐]权德舆的《舟行见月》

全文赏析

这首诗《月入孤舟夜半晴,寥寥霜雁两三声。洞房烛影在何处,欲寄相思梦不成》是一首描绘夜晚场景的诗,描绘了诗人独自坐在孤舟中,看着月色和霜雁,思念着远方的情人。 首两句“月入孤舟夜半晴,寥寥霜雁两三声。”诗人以月色入诗,用“孤舟”和“夜半晴”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夜晚,诗人独自坐在船上,月亮高悬在天空,周围没有其他的光源,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孤独的氛围。而“寥寥霜雁两三声”则进一步描绘了夜晚的寂静,只有两三声霜雁的叫声打破了这份寂静,增添了诗的深度和幽静感。 第三句“洞房烛影在何处”是诗人对远方情人的思念和牵挂。诗人想象着情人的房间,那里的烛影是否还在闪烁?是否还有她在那里默默地思念着自己?这一问表达了诗人对情人的深深思念和牵挂。 最后一句“欲寄相思梦不成”是诗人的无奈和期待。诗人想要通过梦境来传达自己的思念,但却又无法入睡,表达了诗人的无奈和期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寂静的夜晚和诗人的孤独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情人的深深思念和牵挂。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读来令人感到深深的情感共鸣。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月入孤舟夜半晴,寥寥霜雁两三声。
洞房烛影在何处,欲寄相思梦不成。
作者介绍 陆游简介
权德舆(759年—818年),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人,后徙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唐朝文学家、宰相,起居舍人权皋之子。

少有才气,未冠时即以文章称,杜佑、裴胄交辟之。唐德宗闻其材,召为太常博士,改左补阙,兼制诰,进中书舍人,历礼部侍郎,三次知贡举。唐宪宗时,累迁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后坐事罢相,历任东都留守东都。复拜太常卿,徙刑部尚书,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元和十三年(818年)去世,年六十。追赠左仆射,谥号“文”。

权德舆掌诰九年,三知贡举,位历卿相,在贞元,元和年间名重一时。

关键词解释

  • 烛影

    读音:zhú yǐng

    繁体字:燭影

    意思:(烛影,烛影)

     1.灯烛的光亮。
      ▶唐·杜甫《夜》诗:“绝岸风威动,寒房烛影微。”
      ▶《宋史•镇王竑传》:“未几,遥见烛影中一人已在御坐。”

  • 洞房

    读音:dòng fáng

    繁体字:洞房

    短语:新房

    英语:bridal chamber

    意思:
     1.幽深的内室。多指卧室、闺房。
      ▶唐·沈亚之《贤良方正能直

  • 何处

    读音:hé chǔ

    繁体字:何處

    英语:where

    意思:(何处,何处)
    哪里,什么地方。
      ▶《汉书•司马迁传》:“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唐·王昌龄《梁苑》诗:“万乘

  • 不成

    读音:bù chéng

    繁体字:不成

    英语:won\'t do

    意思:
     1.未成年。
      ▶《左传•哀公五年》:“齐·燕姬生子,不成而死。”
      ▶杜预注:“不成,未冠也。”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