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题沈子寿旁观录》 逢著诗人沈竹斋,丁宁有口不须开。

逢著诗人沈竹斋,丁宁有口不须开。

意思:逢着诗人沈竹斋,丁宁有口不需要开。

出自作者[宋]杨万里的《题沈子寿旁观录》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富含哲理和趣味的诗。从诗的内容来看,诗人通过逢遇友人沈竹斋的场景,传达了一种人生智慧和态度。 首句“逢著诗人沈竹斋”描绘了诗人与友人沈竹斋的相遇,既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又引发了读者对两人交谈内容的好奇。 次句“丁宁有口不须开”则表达了诗人对沈竹斋的劝诫,意在告诉他,有些情况下,沉默比言语更为明智。这里的“丁宁”是嘱咐、告诫的意思,而“有口不须开”则直接点出了在某些场合,保持沉默是最好的选择。 第三句“被渠谱入旁观录”进一步展示了这种态度的来源,似乎是因为沈竹斋的某些言辞或行为被其他人记录在了“旁观录”中,成为了旁观者观察和评论的对象。这里的“渠”是指沈竹斋。 最后一句“四马如何挽得回”则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言语一旦说出,就如同四马难挽的疾驰之车,难以收回。这里的“四马”形象地描绘了言语的力量和难以控制的特性。 整首诗通过诗人与沈竹斋的交往,传达了“慎言”的人生智慧,告诫人们在某些情况下,保持沉默比轻率发言更为明智,因为一旦言语出口,就难以收回。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人际关系和言论传播的敏锐观察,使得这首诗具有深厚的哲理意味和现实意义。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逢著诗人沈竹斋,丁宁有口不须开。
被渠谱入旁观录,四马如何挽得回。
作者介绍 杨万里简介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奉新县、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年八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关键词解释

  • 竹斋

    读音:zhú zhāi

    繁体字:竹齋

    意思:(竹斋,竹斋)
    室外植竹的书斋。
      ▶唐·许浑《寻戴处士》诗:“晒药竹斋暖,擣茶松院深。”
      ▶唐·刘沧《送元叙上人归上党》诗:“此去寂寥寻旧迹,苍苔满径竹斋秋。

  • 丁宁

    读音:dīng níng

    繁体字:丁寧

    英语:Dingning

    意思:(丁宁,丁宁)

     1.古代乐器名。即钲,似钟而小。
      ▶《国语•吴语》:“昧明,王乃秉枹,亲就鸣钟鼓。丁宁

  • 不须

    读音:bù xū

    繁体字:不須

    意思:(不须,不须)
    不用;不必。
      ▶《后汉书•逸民传•周党》:“臣闻尧不须许由、巢父,而建号天下;周不待伯夷、叔齐,而王道以成。”
      ▶唐·张志和《渔父歌》:“青篛笠,绿

  • 诗人

    读音:shī rén

    繁体字:詩人

    短语:骚客

    英语:poet

    意思:(诗人,诗人)

     1.指《诗经》的作者。
      ▶《楚辞•九辩》:“窃慕诗人之遗风兮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