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杂言(十一首)》 时时榛曲中,相携采荆薪。

时时榛曲中,相携采荆薪。

意思:时时榛曲中,相带采荆薪。

出自作者[明]张羽的《杂言(十一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对昔日同甘共苦的朋友的怀念之作,表达了作者对过去友情的珍视和现在因各种原因无法相见的遗憾。 首段通过描述作者过去在南山与朋友共享欢乐时光,形迹亲密,如同邻居一般。接着,诗中描绘了他们互相呼酒,分享食物,共同在山林中劳作的场景,体现了他们真诚的友情和纯真的交往。 随后,诗中描述了他们因各自的生活道路不同而分别,跨越了吴越两地。这种分离给作者带来了沉重的忧虑和苦辛,母亲的担忧更使他感到悲痛。 诗的末段,作者回忆起故居的松竹,感伤过去的亲旧足迹,但由于风波阻隔,无法再访。然而,他仍向往古人的交谊,对自己的身世感到惭愧。 整首诗情感真挚,通过对过去友情的深情回忆,表达了对现在无法相见的遗憾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古人高尚交谊的向往,以及对自身际遇的反思。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怀旧之作。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昔予居南山,乐有同心人。
形迹不暂乖,栋宇复为邻。
有酒更相呼,得粟还我分。
时时榛曲中,相携采荆薪。
两贤不相猜,所贵得其真。
一朝各异路,隔涉吴与闽。
拙宦失其宜,薄责恒苦辛。
慈母抱沉忧,兴言涕盈巾。
昨者访故庐,松竹稍或存。
依依亲旧迹,戚戚感良辰。
命驾欲相求,风波限通津。
尚想古人交,俯仰愧此身。
¤
作者介绍 张羽简介
张羽(1403年—1476年),明代著名官员,字永和,号南村。他是浙江绍兴人,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他自幼喜爱读书,博览群书,精通经史子集。

张羽曾先后担任过翰林院编修、礼部左侍郎、文渊阁大学士和太常礼院卿等职位。此外,他还曾主持编纂了《宣和遗事》等多部史书。在公务员的岗位上,他主张勤政廉政,协调内外关系,获得了当时朝野的普遍认同。

在文学方面,张羽也有着很高的成就。他的诗文作品优美,富有诗情画意,表现了他对于人生、自然和理想的思考。他的代表作包括《送陆副使赴丹阳》、《南村老人五十而作》等。

关键词解释

  • 时时

    读音:shí shí

    繁体字:時時

    短语:三天两头 常 时 常事

    英语:often

    意思:(时时,时时)
    常常。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袁盎虽家居

  • 榛曲

    读音:zhēn qǔ

    繁体字:榛曲

    意思:草木丛生的幽僻之处。
      ▶晋·陶潜《归园田居》诗之五:“怅恨独策还,崎岖歷榛曲。”

    解释:1.草木丛生的幽僻之处。

    <
  • 荆薪

    读音:jīng xīn

    繁体字:荊薪

    意思:(荆薪,荆薪)
    柴草。
      ▶晋·陶潜《归园田居》诗之五:“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唐·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诗:“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