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 我再来时人已去,涉江谁为采芙蓉?

我再来时人已去,涉江谁为采芙蓉?

意思:我第二次来的时候人已经离开了,过江谁是采芙蓉?

出自作者[近代]苏曼殊的《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

全文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夜晚,孤灯下的人沉浸在模糊的梦境中。突然,风雨交加,邻近寺庙的半夜钟声打破了寂静,唤醒了梦中人。当人再次来到这个地方时,曾经的人已经离去。最后一句“涉江谁为采芙蓉?”引入了一个深沉的思考,涉过江水,谁又会去采摘芙蓉呢? 诗中的意象和情境充满了韵味和哲理。孤灯、朦胧的梦、风雨、夜半钟,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寂静而深沉的夜晚,给人一种孤独、寂静、迷茫的感觉。这种情境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以及人们在面对这些变化时的无奈和迷茫。 诗的最后一句“涉江谁为采芙蓉?”以芙蓉为喻,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同时,这句话也暗示着人们在面对生活的变迁时,对曾经的美好事物的怀念和追忆。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情的意境,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以及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孤灯引梦记朦胧,风雨邻庵夜半钟。
我再来时人已去,涉江谁为采芙蓉?
作者介绍 苏曼殊简介
苏曼殊(1884—1918),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县(今广东省珠海市沥溪村)人。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

苏曼殊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汉文、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后人将其著作编成《曼殊全集》(共5卷)。作为革新派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苏曼殊曾在《民报》、《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在当时影响甚大。

关键词解释

  • 时人

    引用解释

    当时的人;同时代的人。《汉书·艺文志》:“《论语》者, 孔子 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於夫子之语也。” 五代 颜红郁 《农家》诗:“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穀自生。” 孙犁 《秀露集·欧阳修的散文》:“这篇被时人称为‘天下文章,莫大于此’的作品,共七百五十个字。”

    读音:shí rén

  • 已去

    读音:yǐ qù

    繁体字:已去

    英语:afterwards

    意思:
     以去;以后。
    ▶《三国志•吴志·吕岱传》:“自今已去,国家永无南顾之虞,三郡晏然,无憷惕之惊。”
    ▶晋干宝《搜

  • 芙蓉

    读音:fú róng

    繁体字:芙蓉

    短语:莲花

    英语:lotus

    意思:
     1.荷花的别名。
      ▶《楚辞•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