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寄薛学士》 高斋已想闲丹灶,清梦谁同话直庐。

高斋已想闲丹灶,清梦谁同话直庐。

意思:高斋已经想闲丹灶,清梦谁同话直庐。

出自作者[宋]林逋的《寄薛学士》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富有哲理和韵味的诗,给人以深思和启示。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联“飞徵偶未下天衢,古群宽闲且寄居。”描绘了诗人偶然未能飞升天界,只能在古群宽闲之处寄居的情景。这里用“飞徵”一词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展现了他面对现实困境的豁达态度。 颔联“曾许布衣通一刺,每留蔬食看群书。”中,诗人表达了自己虽然是布衣身份,但仍有通达事理的能力和素养。他常常留连于书斋之中,蔬食简朴,却精神富足,畅游于知识的海洋。 颈联“高斋已想闲丹灶,清梦谁同话直庐。”中,诗人进一步展现了自己的心境和追求。他在高斋之中,想象着闲暇之余炼制丹药的场景,表达了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他也感叹在现实生活中,谁能与他一同分享清梦、共话直庐呢? 尾联“江外敢知无别计,只携琴鹤听新除。”诗人表达了自己在江外之地,敢于面对现实,没有其他计策,只有携带着琴和鹤,静心聆听新的任命。这表现了他对生活的坦然态度和豁达胸怀。 整首诗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他用简练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自己在面对现实困境时的内心感受,展现了一种豁达、坦然的人生态度。同时,诗中也蕴含着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知识的追求,给人以启示和感悟。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飞徵偶未下天衢,古群宽闲且寄居。
曾许布衣通一刺,每留蔬食看群书。
高斋已想闲丹灶,清梦谁同话直庐。
江外敢知无别计,只携琴鹤听新除。
作者介绍 谢朓简介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汉族,奉化大里黄贤村人。北宋著名隐逸诗人。

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天圣六年(1028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关键词解释

  • 高斋

    读音:gāo zhāi

    繁体字:高齋

    意思:(高斋,高斋)

     1.高雅的书斋。常用作对他人屋舍的敬称。
      ▶唐·孟浩然《宴张别驾新斋》诗:“高斋徵学问,虚薄滥先登。”
      ▶明徐祯卿《在武昌作》诗:

  • 直庐

    引用解释

    旧时侍臣值宿之处。《文选·陆机<赠尚书郎顾彦先>》诗之二:“朝游游曾城,夕息旋直庐。” 吕延济 :“直庐,直宿之庐。” 唐 姚合 《西掖寓直春晓闻残漏》诗:“直庐仙掖近,春气曙犹寒。” 宋 王禹偁 《寄题义门胡氏华林书院》诗:“吾生未有林泉计,空媿妨贤卧直庐。”《明史·严讷传》:“ 訥 晨出理部事,暮宿直庐,供奉青词,小心谨畏。”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