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池芜没人何在,只有空山几个僧。
意思:城池荒芜没人何在,只有空旷的山野几个和尚。
出自作者[宋]吴芾的《又登碧云亭感怀三十首》
全文赏析
晚上危亭望石城,楚君曾向此间兴。
城池芜没人何在,只有空山几个僧。
这首诗以凝炼的语言,寥落的晚景,勾画出一幅凄清的夜景。
“晚上危亭望石城”,交代时间、地点和事件。诗人傍晚时分登上高城危亭,是为了远望那久负盛名的石城。
“楚君曾向此间兴”句,说明望石城的缘由。石城在楚国境内,因而古称楚云楼或楚云岩。据《十国春秋》载:“楚君曾向此兴,城壁森严,云阴杳霭,有楼曰楚云。”石城曾是南朝宋时的国都,当时曾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如今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只有空山上有几个僧人。
“城池芜没”了,“空山”之上也不过剩下几个僧人而已。诗人伫立危亭,居高临下,环视四周,但见暮霭笼罩着远山近峰,一片苍茫;近处只见几株苍松翠柏,山风徐徐吹送,发出悦耳的鸣响。
诗人望着眼前萧条凄凉的景象,不禁发问:“芜没人何在?”意思是说:昔日繁华的城池如今荒芜冷落,现在已找不到当年的盛况了;只有那空荡荡的一片山林和几个孤零零的僧人而已。
诗人以石城为背景,以空山孤僧表露自己的心境。他感叹世事沧桑、繁华成空。诗写得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这首诗语言凝炼,意境深远。诗人仅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幅幽静寂寥的画面:亭台高耸、暮霭沉沉、山峰寂寥、古迹荒芜、几株松柏、几声鸣蝉、山风拂衣、心境凄迷……读者透过这寂寥凄迷的景象,仿佛听到诗人低沉的叹息声和无奈的喟叹声。
这首诗的韵脚“兴”、“僧”、“平”安排得十分巧妙。“兴”与“僧”是同类并举的意象,共同构成一个空寂寥廓的意境;同时“兴”与“僧”又同是平声韵脚字,声调也与诗的意境相谐。这两句诗读来平仄有致、铿锵有力。
总之,这首诗以凝炼的语言、寥落的晚景、深长的慨叹和悠远的情思,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