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景山》 绣陌回环绕,红楼宛转迎。

绣陌回环绕,红楼宛转迎。

意思:绣陌回旋环绕,红楼宛转迎接。

出自作者[清]纳兰性德的《景山》

全文赏析

这首诗《雪里瑶华岛,云端白玉京》是一首对雪中瑶华岛的生动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雪景的赞美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首句“雪里瑶华岛,云端白玉京”直接点明主题,描绘了瑶华岛在雪中的美丽景象。同时,“云端”一词也暗示了雪的高洁和纯净,如同白玉一般。 “削成千仞势,高出九重城”两句,形象地描绘了雪峰的巍峨高耸,表现出雪的力量和威严。 “绣陌回环绕,红楼宛转迎”两句则描绘了雪中街道和建筑的美丽景象。雪花在街道上洒落,宛如绣花一般美丽。红楼、青瓦在雪中显得更加美丽,宛转迎风,仿佛在向人们展示大自然的魅力。 最后“近天多雨露,草木每先荣。”两句,作者以景寓情,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在雪中,草木也得到了滋润,提前复苏,展现了自然的伟大和神奇。 整首诗通过对瑶华岛雪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寓情于景,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整首诗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雪里瑶华岛,云端白玉京。
削成千仞势,高出九重城。
绣陌回环绕,红楼宛转迎。
近天多雨露,草木每先荣。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曾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关键词解释

  • 回环

    读音:huí huán

    繁体字:回環

    英语:winding; winding encirclement

    意思:(参见回环,迴环)

    解释:曲折环绕溪水~。

  • 宛转

    读音:wǎn zhuǎn

    繁体字:宛轉

    英语:round-about; mild

    意思:(宛转,宛转)

     1.随顺变化。
      ▶《庄子•天下》:“椎拍輐断,与物宛转,舍是与非,苟

  • 红楼

    读音:hóng lóu

    繁体字:紅樓

    英语:red building

    意思:(红楼,红楼)

     1.红色的楼。泛指华美的楼房。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上》:“长乐坊

  • 绣陌

    读音:xiù mò

    繁体字:綉陌

    意思:(绣陌,绣陌)
    华丽如绣的市街。
      ▶南朝·陈·陈暄《长安道》诗:“长安开绣陌,三条向绮门。”
      ▶清·柴绍炳《卓烈妇》诗:“只道罗绮铺绣陌,谁知烽火逼江头。”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