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帆欲去仍搔首。
意思:张帆想离开仍然搔首弄姿。
出自作者[宋]陈与义的《虞美人 大光祖席,醉中赋长短句》
全文赏析
【注释】:
这首词是在席益举行的告别宴会上所作。席益字大光,洛阳人,是陈与义的同乡。与义宣和六年(1124)在汴京任符宝郎时与他相识,不久与义遭贬,别后还有诗札。建炎三年(1129)席益离郢州知州任,流浪于衡山县(今属湖南),与义同时躲避金兵至湖南。同年腊月,两人相遇于衡山。次年元旦后数日,与义离衡山赴邵阳,有《别大光》诗,别宴上并作此词。
这首词的写法是:“紧扣别宴,思前想后”。他把离别的情绪融贯到对过去的回忆和对前途的想像之中去,不同一般,别有一番风味。
词的上片由别宴写起,进而追忆到过去相聚的时日。一开篇就说船已经挂起帆来了准备离去,久久不能离去,只是一杯杯地饮着好友送别的酒。这就把不得不离去又不忍离去的矛盾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为什么“张帆欲去”?因为“携家作客真无策”、“长乘舴艋竟安归 ?”(《元日》)词人在战乱之中,携家南奔 ,屡次寄居 ,终非长策,但却非走不可。为什么“仍搔首 ”?因为与义和大光友情诚笃,不忍分别,所以搔首踟蹰。这里词人很自然地追忆起在腊月间相聚的时日,朋友们饮酒赋诗;同时,更盼望着春天的到来,以与友人更好地流连吟咏,然而春天到了,桃花才吐蕊,而自己却要与友人告别了!“匆匆”之中,包含了无限惜别之意 。“吟诗”两句,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赞为“好在句中 ”,就是说其本身即为佳句,不待上下文关照,自然映发,自见妙处。
词的下片仍写别宴。写过了酒,紧接着从歌上落笔。古人送别时唱“骊歌 ”,如苏轼《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所写“且尽一樽 ,收泪听《阳关》”宋代州郡长官设宴,有官妓陪侍 ,歌舞酒声远远飘去,可见宴会的盛大,此“歌声”就是歌妓所唱 。“歌声频为行人咽 ”,临别之际,歌妓也为之动情,几度呜咽不能成声。因此感动了词人:“记著樽前雪”。“雪”为“雪儿”省略,而“雪儿”又是指代歌妓的。雪儿为隋末李密歌姬,善歌舞 ,能够根据音律填词而歌,称“雪儿歌”,后来泛指歌妓。词人因歌而记着歌者,即记着此别,记着饯别的主人,一语而三得。酒醉人,而歌声也足以醉人。“明朝酒醒大江流”,此笔回旋一转,想到明朝酒醒之后,此身已随舟漂到湘江。此行何去 ?相距一百二十里的衡州(今衡阳)是第一站。
“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载人而曰“载离恨 ”,“离恨”而曰“一船”,“一船”而且“满载 ”,即满载离恨表达了作者不忍惜别的情意,与首句“张帆欲去仍搔首”紧密关连,也同《别大光》诗的“滔滔江受风,耿耿客孤发”相补衬。这最后两句,化用苏轼在扬州别秦观的《虞美人》词的“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而这里情感更为丰富。运用前人成句时切忌字句意义完全相同,但又不可距原句意思过远。与义此处构句可谓运用前人之后,却自然切合己事,变化处又别出心裁,较之上片之结,艺术上也不相上下。
相关句子
- 张帆当济川。-- 出自《赠友人其二》作者:[唐]李白
- 张帆打鼓开船去。-- 出自《菩萨蛮 商妇怨》作者:[宋]江开
- 一人张帆,一人把柁。-- 出自《偈六十九首》作者:[宋]释道宁
- 寻幽有屐,不用张帆。-- 出自《柳梢青·山霁无岚》作者:[元]许桢
- 搔首复搔首,孤怀草萋萋。-- 出自《春寄西山陈陶》作者:[唐]贯休
- 搔首立江干。-- 出自《菩萨蛮·忆曾把酒赏红翠》作者:[宋]舒亶
-
搔首。-- 出自《琐窗寒·柳暗藏鸦》作者:[宋]杨无咎
- 兴来搔首。-- 出自《瑞鹤仙 细君寿日》作者:[元]李俊明
- 空搔首。-- 出自《点绛唇 次杜仲正经历怀古韵》作者:[元]蒲道源
- 搔首。-- 出自《如梦令 灯花》作者:[元]洪希文
- 搔首。-- 出自《如梦令 灯花》作者:[元]洪希文
- 搔首东南顾。-- 出自《还都道中诗》作者:[南北朝]鲍照
- 搔首广川阴。-- 出自《效阮公诗》作者:[南北朝]江淹
- 今朝欲去。-- 出自《清平乐·今朝欲去》作者:[宋]戴复古
- 人欲去。-- 出自《垂丝钓·玉纤半露》作者:[宋]杨无咎
- 欲去徘徊。-- 出自《浪淘沙·浅约未曾来》作者:[宋]吴元可
- 人欲去。-- 出自《古鸟夜啼 玉簪》作者:[元]元好问
- 欲去。-- 出自《惜奴娇·歌阕琼筵》作者:[宋]晁补之
- 拥翘欲去。-- 出自《青玉案·鸣鼍欲引鱼龙戏》作者:[宋]王千秋
- 春欲去。-- 出自《谒金门·春欲去》作者:[宋]沈端节
- 掻首踟蹰。-- 出自《答赵景猷》作者:[魏晋]曹摅
- 时延首。-- 出自《点绛唇·西蜀咽喉》作者:[元]蒲道源
- 雅称群芳首。-- 出自《点绛唇·一朵千金》作者:[宋]李铨
- 孟秋首归路。-- 出自《还至张掖古城闻东军告捷赠韦五虚已》作者:[唐]陈子昂
- 东登首阳山。-- 出自《步出夏门行》作者:[魏晋]曹叡
- 首阳山,青巃嵷。-- 出自《首阳山行》作者:[宋]郭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