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寄万伯修经略朝鲜》 十致半钟辽海粟,百无一练越营兵。

十致半钟辽海粟,百无一练越营兵。

意思:十送半钟辽海粮食,百无一练越营兵。

出自作者[明]王稚登的《寄万伯修经略朝鲜》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战争场景和士兵生活的诗,通过对中丞秉钺东征的描绘,以及对于士兵的训练和战斗准备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恢复和平的期望。 首句“中丞秉钺赋东征,鸭绿秋潮饮马行”描绘了战争的场景,中丞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这里可能指的是指挥官,秉钺则象征着军事权力的掌握。鸭绿秋潮是描绘士兵在秋天的边疆地区饮马行军的场景,体现了战争的紧张和严肃性。 “十致半钟辽海粟,百无一练越营兵”是对士兵的描绘,他们虽然经历了长时间的训练,但仍然像辽海粟一样,充满了紧张和期待。他们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士兵,但他们的装备和武器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 “邦传箕子期恢复,乱比公孙待削平”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恢复和平的期望,他希望通过战争能够恢复国家的和平和稳定。 最后两句“若说屯田能却敌,向来方略在金城”是对战争策略的描绘,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屯田制来抵抗敌人,那么战争的策略就应该是在金城。这表明诗人对于战争策略的理解和期望,他希望通过有效的策略来赢得战争。 总的来说,这首诗描绘了战争的紧张和严肃性,士兵的艰苦训练和战斗准备,以及对于国家恢复和平的期望。整首诗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怀,以及对战争的理解和期望。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中丞秉钺赋东征,鸭绿秋潮饮马行。
十致半钟辽海粟,百无一练越营兵。
邦传箕子期恢复,乱比公孙待削平。
若说屯田能却敌,向来方略在金城。
作者介绍
王稚登是明朝著名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清新自然,富有情感色彩,被誉为“江南诗派”代表之一。同时,他还是一位文化人、教育家,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以下是对王稚登的评价:
诗歌天才:王稚登的诗歌作品给人以自由、清新、自然的感觉,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的诗歌风格自由奔放,常常运用对比、夸张等手法,表现出了强烈的情感和生命力。
教育家:王稚登也是一位很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他主张崇尚天人合一的教育,认为不仅要注重智慧的培养,还要重视心灵的培养。他在教育理念方面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王稚登在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他的成就不仅体现了个人天赋的优异,也反映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热爱。王稚登是一位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知名人物,他在承传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解释

  • 营兵

    读音:yíng bīng

    繁体字:營兵

    意思:(营兵,营兵)
    士兵。
      ▶《后汉书•安帝纪》:“甲子,初置渔阳营兵。”
      ▶李贤注引伏侯《古今注》:“置营兵千人也。”
      ▶《宋史•贾昌朝传》:“陕

  • 辽海

    读音:liáo hǎi

    繁体字:遼海

    意思:(辽海,辽海)

     1.辽东。泛指辽河以东沿海地区。
      ▶晋·桓温《荐谯元彦表》:“虽园绮之栖商洛,管宁之默辽海,方之于秀(谯秀),殆无以过。”
      ▶《魏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