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咏门上画松,上元、王、杜三相公(一作崔峒》 昔闻生涧底,今见起毫端。

昔闻生涧底,今见起毫端。

意思:从前听说生涧底,现在看起毫端。

出自作者[唐]钱起的《咏门上画松,上元、王、杜三相公(一作崔峒》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艺术和创作的,主要通过描绘绘画的过程和效果来表达。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赏析: 1. “昔闻生涧底,今见起毫端”: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绘画艺术的创作过程的理解和感悟。他曾经听说过在涧底生长的万物,现在却能在笔端生出新的形象。这描绘了艺术创作的过程,从观察和感受现实世界到将其转化为艺术作品。 2. “众草此时没,何人知岁寒”:在绘画过程中,各种自然元素和元素之间的关系被重新塑造,以至于原本在画布上的其他元素似乎被隐藏或淹没,而新的主题或形象则逐渐显现出来。这种变化和创作过程体现了“岁寒三友”的主题,即寒冬中的坚韧和毅力。 3. “岂能裨栋宇,且欲出门阑”: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绘画作品功能的理解。他认为绘画不仅仅是为了装饰房屋或建筑,而是能够超越物质世界,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启示。 4. “只在丹青笔,凌云也不难”:最后两句诗强调了绘画工具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只要有好的绘画工具(如丹青颜料和毛笔),就能创造出凌驾于云端的美妙作品。这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创作的自信和热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描绘了艺术创作的过程、作品的功能以及绘画工具的重要性,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和创作的热爱和追求。通过描绘绘画的过程和效果,这首诗也展示了艺术的力量和魅力,给人带来深刻的启示和感动。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昔闻生涧底,今见起毫端。
众草此时没,何人知岁寒。
岂能裨栋宇,且欲出门阑。
只在丹青笔,凌云也不难。
作者介绍 邵雍简介
钱起(722?—780年),字仲文,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诗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关键词解释

  • 毫端

    读音:háo duān

    繁体字:毫端

    意思:
     1.细毛的末端。比喻极细微。
      ▶《后汉书•南匈奴传》:“呜唿!千里之差,兴自毫端。”
      ▶宋·张孝祥《水调歌头•金山观月》词:“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