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陌上花八首》 临安城郭半池台,曾是香尘扑面来。

临安城郭半池台,曾是香尘扑面来。

意思:临安城市半池台,这些芳香扑面而来。

出自作者[宋]晁补之的《陌上花八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临安城郭半池台,曾是香尘扑面来。不见当时翠軿女,今年陌上又花开》是一首描绘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城郭美景,并感叹时光流转、人事变迁的诗。 首句“临安城郭半池台”描绘了临安城的全貌,半城都是水池台榭,展现出这座城市的繁华与富饶。这句诗通过“半池台”的描绘,展现了临安城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的物质文化。 “曾是香尘扑面来”一句,诗人通过想象,描绘了过去的情景,曾经香车宝马,香尘扑面的繁华景象。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临安城的赞美。 “不见当时翠軿女,今年陌上又花开”两句诗表达了时光流转、人事变迁的感慨。诗人通过描绘当年繁华景象已经不再,当年的女子也不再出现,只有如今陌上的花开依旧,来表达时光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 整首诗通过对临安城郭美景的描绘和对时光流转、人事变迁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思考。同时,也通过这种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类历史的深刻认识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语言和风格上,这首诗采用了简洁明快的表达方式,用词准确,语言质朴,符合诗人的身份和背景,也符合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同时,诗人通过描绘临安城的美丽景色和繁华景象,展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临安城郭半池台,曾是香尘扑面来。
不见当时翠軿女,今年陌上又花开。
作者介绍 晁补之简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关键词解释

  • 临安

    读音:lín ān

    繁体字:臨安

    造句:

  • 香尘

    读音:xiāng chén

    繁体字:香塵

    意思:(香尘,香尘)

     1.芳香之尘。多指女子之步履而起者。语出晋·王嘉《拾遗记•晋时事》:“﹝石崇﹞又屑沉水之香如尘末,布象床上,使所爱者践之。”
      ▶唐·沈佺期

  • 城郭

    读音:chéng guō

    繁体字:城郭

    英语:inner and outer city walls

    意思:亦作“城廓”。
     
     1.城墻。城指内城的墻,郭指外城的墻。
      ▶《逸周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