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师不患无高弟,大匠何尝有弃材。
意思:明师不愁没有高弟弟,木匠为什么曾经有一些材料。
出自作者[宋]刘克庄的《送方善夫赴鹭洲山长二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表达了作者病后出郭,见到好友因贫乐道,仍不放弃对知识的追求,以及作者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首句“柴门病后少曾开,今日人扶出郭来”,直接点明作者病后的情况,由于生病,使得平常少有人来访,而今日却需要人扶着出城来迎接客人。这样的开头,既交代了诗人病重的情境,也为下文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
“君奉潘舆贫亦乐,我贪汉橐老犹呆”,这两句是对友人的赞美。友人因奉养双亲而甘于清贫,自得其乐;而作者因为汉庭薪俸未迟迟未得,而感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心中苦闷。这两句诗中,表达了不同的两位主人公对生活不同的态度和价值观,体现了诗歌的丰富内涵。
“明师不患无高弟,大匠何尝有弃材”,这两句是作者对人生和师道的感悟。作者认为,好的老师不会埋没学生,就像高明的木匠不会放弃任何一块木材一样;同时,作者也暗示自己一直在寻找明师,希望能从他们身上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若见蓬仙烦问讯,掉头一去几时回”,最后两句是作者对未来的期待和对自己态度的表达。如果见到那位隐居的仙人,请代为问候,虽然自己愿意离去,但何时能实现这个愿望,却无法预料。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迷茫和期待,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总的来说,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对病后生活的描写,以及对友人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和师道的感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