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七月十五夜看月》 竟夕瞻光影,昂头把白醪。

竟夕瞻光影,昂头把白醪。

意思:最后晚上瞻光影,昂头把白酒。

出自作者[唐]李群玉的《七月十五夜看月》

全文赏析

这首诗《朦胧南溟月,汹涌出云涛》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诗,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欣赏。 首句“朦胧南溟月,汹涌出云涛”便直接描绘了诗题中的主题——月亮。月亮在夜空中朦胧出现,如同从云涛中汹涌而出。这样的描绘为整首诗定下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基调,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下射长鲸眼,遥分玉兔毫”两句,诗人进一步发挥想象力,将月亮比作射向大鲸的眼睛,又好似遥远的分开了玉兔的毛。这里运用了生动的比喻,使得月亮的形象更加鲜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喜爱和欣赏。 “势来牛斗动,路越霄冥高”两句,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形容月亮的势头如同牛斗在动摇,道路越过霄冥高处。这样的描绘不仅突出了月亮的高远和气势,也增加了诗的想象力和生动性。 最后,“竟夕瞻光影,昂头把白醪”两句,诗人表达了对月亮的留恋和欣赏。他整夜都仰望月亮的光影,昂首饮酒,表现出对自然的亲近和享受。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月亮的朦胧、汹涌、高远等特征,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欣赏。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比喻,使得诗歌既有深度又富有生动性。同时,诗人也通过整夜仰望月亮的光影、昂首饮酒的行为,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亲近和享受。这首诗是一首富有情感和美感的自然颂扬诗,值得一读。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朦胧南溟月,汹涌出云涛。
下射长鲸眼,遥分玉兔毫。
势来牛斗动,路越宵冥高。
竟夕瞻光影,昂头把白醪。
作者介绍
李群玉,唐代澧州人,极有诗才,“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但他“一上而止”,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

关键词解释

  • 光影

    读音:guāng yǐng

    繁体字:光影

    意思:
     1.日光;光辉。
      ▶《列子•周穆王》:“光影所照,王目眩不能得视。”
      ▶唐·寒山《诗》之二•三:“光影腾辉照心地,无有一法当现前。”
     

  • 竟夕

    读音:jìng xī

    繁体字:竟夕

    意思:终夜;通宵。
      ▶《后汉书•第五伦传》:“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唐·李群玉《七月十五夜看月》诗:“竟夕瞻光彩,昂头把白醪。”
      ▶清·孔尚任

  • 白醪

    读音:bái láo

    繁体字:白醪

    意思:糯米甜酒。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白醪麴》:“酿白醪法,取糯米一石,冷水净淘,漉出着瓮中,作鱼眼沸汤浸之。”
      ▶石声汉注:“醪是带糟的酒,白醪是糯米甜酒。”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