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钉不动,感而遂通,癞马系枯椿。
意思:寂钉不动,感而遂通,麻风病马系枯椿。
出自作者[宋]释智朋的《偈倾一百六十九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寂钉不动,感而遂通,癞马系枯椿》充满了象征和隐喻,它以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描绘了一种深邃的人生哲理。
首先,“寂钉不动,感而遂通”一句,将寂静的钉子与动态的马进行对比,表达了静默与动态的交融,以及由此产生的通达和理解。这里的“钉”和“马”可能象征着稳定与变化,静止与运动,理性与感性等对立的概念。
“癞马系枯椿”一句,可能象征着马被牵系在枯树上,这可能象征着束缚或限制。然而,即使在束缚和限制中,马仍然能够自由行动,这表达了一种在困境中仍然保持灵活和适应性的精神。
接下来的“寂而常动,不感而通,四方八面绝罗笼”一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这里的“寂”和“动”可能象征着内在的静默与外在的变化,而“感而遂通”则表达了一种无须刻意追求,自然而然就能理解事物的境界。这种境界能够突破各种束缚和限制,达到自由和通达。
最后,“不下禅床,一喝耳聋,不妨游戏人事海中”一句,表达了一种超脱的态度和自由的精神。这里,“禅床”可能象征着冥想的场所,而“一喝耳聋”则可能象征着一种洞穿本质的洞察力。诗人通过游戏般的态度处理人生的大海中的各种事务,显示了其从容应对生活挑战的智慧。
总的来说,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邃的人生观,即在变化中保持静默,在束缚中保持灵活,在理解中保持超脱。这是一种对人生困境的独特解读,也是对生活智慧的深刻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