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长门烛》 秋夜床前蜡烛微,铜壶滴尽晓钟迟。

秋夜床前蜡烛微,铜壶滴尽晓钟迟。

意思:秋夜床前蜡烛微弱,铜茶壶滴尽晓钟慢。

出自作者[唐]王建的《长门烛》

全文赏析

这首诗《秋夜床前蜡烛微,铜壶滴尽晓钟迟。残光欲灭还吹著,年少宫人未睡时》是一首描绘秋夜中年轻宫女独守空床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宫女们孤独、寂寞生活的同情。 首句“秋夜床前蜡烛微”,诗人以蜡烛微弱的光线映衬出宫女的孤独和寂寥。蜡烛微光,象征着宫女的生活并不富裕,同时也暗示了她们的处境并不优渥。 “铜壶滴尽晓钟迟”描绘了时间的流逝,铜壶滴漏的声音仿佛在催促着夜的消逝,晓钟的报时声也慢慢响起,象征着新的一天的开始。然而,对于宫女们来说,这新的一天并没有带来任何改变,她们依旧孤独地待在床上。 “残光欲灭还吹著”一句,诗人通过描绘宫女在蜡烛即将熄灭时又吹着它,表现出宫女们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她们渴望自由,但又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年少宫人未睡时”是诗的结尾,诗人通过描绘宫女们年轻、尚未完全陷入孤独生活的时刻,进一步揭示了她们的内心世界。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夜中年轻宫女独守空床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宫女们孤独、寂寞生活的同情。同时,诗中也暗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哀怨和无奈的世界。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秋夜床前蜡烛微,铜壶滴尽晓钟迟。
残光欲灭还吹著,年少宫人未睡时。
作者介绍 韩愈简介
王建(768-835),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

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约64岁为光州刺史。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其诗题材广泛,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善于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人、事和环境加以艺术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现实,揭露矛盾。多用比兴、白描、对比等手法,常在结尾以重笔突出主题。体裁多为七言歌行,篇幅短小。语言通俗凝练,富有民歌谣谚色彩。名篇如《田家行》、《水夫谣》、《羽林行》、《射虎行》、《古从军》、《渡辽水》、《田家留客》、《望夫石》等。他又以“宫词”知名。他的“宫词”百首,突破前人抒写宫怨的窠臼,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描写唐代宫中风物和宫廷生活,是研究唐代宫廷的重要材料。其五、七言近体中,有些征戍迁谪、行旅离别、幽居宦况之作,情思感人,但杂有消极颓废思想。他的绝句则清新婉约。还写过《宫中三台》、《江南三台》等小令,为中唐文人词的重要作者之一。今存有《王建诗集》、《王建诗》、《王司马集》等本及《宫词》1卷。

关键词解释

  • 晓钟

    读音:xiǎo zhōng

    繁体字:曉鍾

    意思:(晓钟,晓钟)
    报晓的钟声。
      ▶唐·沈佺期《和中书侍郎杨再思春夜宿直》:“千庐宵驾合,五夜晓钟稀。”
      ▶明·梁辰鱼《四时花•怀金陵旧知》套曲:“月沉西,门

  • 铜壶

    读音:tóng hú

    繁体字:銅壺

    英语:Copper Pot

    意思:(铜壶,铜壶)
    古代铜制壶形的计时器。
      ▶唐·顾况《乐府》:“玉醴随觞至,铜壶逐漏行。”
      ▶宋·王安石

  • 秋夜

    读音:qiū yè

    词语解释

    ⒈  散文。鲁迅作。1924年发表。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描写作者后院里的两棵枣树以及鬼fc77眼的夜空。以秋天的夜空象征黑暗的现实,而枣树则是敢于斗争的勇士。作品意境深邃,富有哲理性和启迪意义。

  • 蜡烛

    读音:là zhú

    繁体字:蠟燭

    英语:candle

    意思:(蜡烛,蜡烛)
    蜡制的照明用品。通常做成圆柱形,中有棉纱芯,燃点纱芯以发光。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周仲智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