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江上遇疾风》 不知天地气,何为此喧豗。

不知天地气,何为此喧豗。

意思:不知道天地之气,为什么这喧闹着。

出自作者[唐]张九龄的《江上遇疾风》

全文赏析

这首诗《疾风江上起,鼓怒扬烟埃》描绘了一幅疾风江上的壮丽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灾害的担忧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心。 首句“疾风江上起,鼓怒扬烟埃”直接描绘了疾风在江上掀起浪涛,发出巨大的声响,空气中充满了水汽和尘埃,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白昼晦如夕,洪涛声若雷”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景象,白天却如同黄昏一般昏暗,江涛声如同雷鸣一般,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灾害的威力。 “投林鸟铩羽,入浦鱼曝鳃”这两句则从动物的角度出发,描绘了自然灾害对生物的影响。鸟儿失去了羽毛,鱼儿曝露在水中,无法逃脱,生动地表现了自然灾害的残酷。 “瓦飞屋且发,帆快樯已摧”这两句则从人类的角度出发,描绘了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屋顶的瓦片飞起,房屋被摧毁,船帆快速但桅杆已经损坏,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助和无奈。 最后,“不知天地气,何为此喧豗”两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灾害的疑问和思考,天地之间为何会有如此喧嚣的声音?这里既有对自然现象的疑问,也有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灾害的威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对自然现象的思考。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生动,情感深沉,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疾风江上起,鼓怒扬烟埃。
白昼晦如夕,洪涛声若雷。
投林鸟铩羽,入浦鱼曝鳃。
瓦飞屋且发,帆快樯已摧。
不知天地气,何为此喧豗。
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

关键词解释

  • 地气

    读音:dì qì

    繁体字:地氣

    意思:(地气,地气)

     1.地中之气。
      ▶《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漆》:“﹝漆器﹞若

  • 为此

    读音:wèi cǐ

    繁体字:為此

    意思:(为此,为此)
    因此;因为这个。
      ▶汉·王粲《咏史诗》:“人生各有志,终不为此移。”
      ▶《水浒传》第三五回:“又怕你一时被人撺掇,落草去了,做个不忠不孝的人,为此

  • 不知

    读音:拼音:bù zhī 五笔:gitd

    不知的解释

    是指对于某种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

    词语分解

    • 不的解释 不 ù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
  • 天地

    读音:tiān dì

    繁体字:天地

    短语:世界 圈子 领域 小圈子 园地

    英语:(n) heaven and earth; world

    意思:
     1.天和地。指自

  • 喧豗

    读音:xuān huī

    繁体字:喧豗

    意思:
     1.形容轰响。
      ▶唐·李白《蜀道难》诗:“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冯至《北游》诗:“锣鼓的喧豗振破了天,鸡鸭的残骸扔遍了地。”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