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清明》 古时丧乱皆可知,人世悲欢暂相遣。

古时丧乱皆可知,人世悲欢暂相遣。

意思:古时候动乱都可以知道,人世间悲欢暂时互相派遣。

出自作者[唐]杜甫的《清明》

全文赏析

这首诗《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是一首对长沙春日繁华的生动描绘,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首联“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诗人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长沙春日繁华的景象,仿佛繁花都在这一天盛开,而长沙城内万人空巷,都涌出来欣赏这春日的盛景。这种描绘既展现了长沙春日的美丽,也暗示了人们对于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颔联“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诗人通过细节描写,生动描绘了人们在春日长沙城中的活动。翠绿的柳树旁,人们争相驻足观赏,有的甚至笑容满面,显然是沉浸在这美好的春光中。而马匹则展示出骄人的姿态,显示出马蹄的轻快和活力。这一联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春日长沙城中的欢乐和喜悦。 颈联“此都好游湘西寺,诸将亦自军中至”,诗人笔锋一转,描绘了另一幅画面:人们纷纷前往湘西寺游玩,而将领们也从军中来到这里。这一联展现了长沙城的另一面,即和平、宁静的一面,同时也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尾联“弟侄虽存不得书,干戈未息苦离居”,诗人通过这一联表达了对战争的深深忧虑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尽管有兄弟姐妹在身边,但因为战乱,他们无法团聚,只能苦苦思念。这种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深深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长沙春日繁华的描绘和对战争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对人世悲欢的深刻理解。整首诗语言生动,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诗篇。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
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
此都好游湘西寺,诸将亦自军中至。
马援征行在眼前,葛强亲近同心事。
金镫下山红粉晚,牙樯捩柁青楼远。
古时丧乱皆可知,人世悲欢暂相遣。
弟侄虽存不得书,干戈未息苦离居。
逢迎少壮非吾道,况乃今朝更祓除。
作者介绍 杜甫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关键词解释

  • 丧乱

    读音:sāng luàn

    繁体字:喪亂

    英语:disturbance and bloodshed

    意思:(丧乱,丧乱)
    死亡祸乱。后多以形容时势或政局动乱。
      ▶《诗•大雅•云汉》:“天

  • 古时

    读音:gǔ shí

    繁体字:古時

    英语:old

    意思:(古时,古时)
    昔时;过往已久的时代。
      ▶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诗之一:“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

  • 悲欢

    亦作“ 悲讙 ”。亦作“ 悲懽 ”。悲哀与欢乐。 南朝 宋 颜延之 《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邑野沦蔼,戎夏悲讙。” 唐 刘长卿 《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祐江亭》诗:“流落还相见,悲懽话所思。” 宋 苏轼 《九日袁公济有诗次其韵》:“平生倾盖悲欢里,早晚抽身簿领间。”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文章》:“人情物态,悲懽穷泰,吐出胸臆,如在目前。” 毛泽东 《送瘟神》诗之一:“ 牛郎 欲问瘟神事,一样悲
  • 知人

    读音:zhī rén

    繁体字:知人

    英语:acquiring an understanding of men

    意思:I

     1.谓能鉴察人的品行、才能。
       ▶《书•皋陶谟》:“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