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草的诗句意境分析

1.描写小草的诗句

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南北朝.《敕勒歌》)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唐.杜甫.《春望》)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 5、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唐.卢纶.《塞下曲》) 6、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南北朝.陶渊明.《归园田居》) 7、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南北朝.陶渊明.《归园田居》) 8、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0、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杭州图书馆。

2.草在古诗中代表意象极多,请用一例诗句证明

:“草本无情,但在特定的环境中,在特别的心境下,它们也被染上了特定的感情色彩、具有了特定的意义。”

作者对意象的理解是正确的,但作者在文章中却没有交待和分析这特定的环境、特别的心境,而使诗的感情色彩,特定的意义成了空中楼阁,尤其是作者浅探的“草”在古代诗词中的四、六两种文化含义还存在较大误差,还值得我们共同再探。 浅探作者在“寄托愿望理想”这一章中,首引了谢灵运的《登池上楼》的两句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接着分析说,这两句诗是:“描写冬春交替时的景物变换,抒发诗人对官场失意的愤懑,流露出诗人居官与遁世的矛盾心情。”似乎作者所引的两句诗,或者说“春草”之意象就完整地表达了全诗的主题。

浅探作者简单地在引诗之后就将诗之主题抄了下来,代替了分析、论证,似乎太省事了一点。而且“春草”的意象决不是诗人对官场失意的愤懑,也不完全是诗人居官与遁世的矛盾心情,更不能用寄托愿望理想的文化含义来对号。

不错,浅探作者所引的两句诗,的确是写冬春交替的景象,“池塘生春草”,万物复苏;“园柳变鸣离”,春意盎然。这只是“春草”和“鸣禽”的表象,或者说是它俩的意象之象。

台湾诗人余光中在《论意象》一文中给意象下了一个定义:“所谓意象,即是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外在之象还原为诗人的内在之意。”按照浅探作者开头一段话的理解,分析谢灵运写《登池上楼》的特定环境、诗人写这首诗的特别心境,综合很多人对所引两句诗的分析理解,我个人认为“春草”所表达的意象,也就是说它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心境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谢灵运永初三年从繁华京城被排挤到偏僻海边的永嘉郡任太守,诗人首次在政治上遭受打击而不得志,因此自叹误入尘网,深感仕途风波险恶。

诗人在僻地永嘉,欲道德学业进步,深感智力不足,还想退而躬耕,又觉力不从心。于是郁闷之情使诗人身心交瘁,以至大病一场,卧榻许久。

就在这样的特定环境、特别心境下,诗人今见春天到来,万物复苏,春意盎然,诗人将久病初愈的喜悦寄托于“春草”和“鸣禽”之中,凭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敏感,这两句诗,它是诗人久病初愈感情兴奋的高潮,是诗人郁闷心情的放松,是对诗人官场失意的暂时慰藉。这才是“春草”的意象,这才是“春草”在这里寄托的文化含义,与浅探作者所述的“愤懑”和矛盾心情是不大相关的。

二、诗人谢灵运乃饱学之士,一见草之复苏,一见被池水滋润而将勃勃生长的春草,一见这盎然春意,凭着诗人的敏感,自然想起了《诗经·豳风·七月》中的“春日迟迟,采繁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的诗句;又想起了《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诗句。

这不由得使谢灵运很快地从兴奋、轻松和慰藉中摔了出来,内心倍感孤独飘零,表现出思归却不得而归的凄苦和哀伤,这就是“春草”所寄寓的第二个意象,它有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凄伤。所以紧接着“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之后,诗人写出了“祁祁伤豳歌,蒌萋感伤吟”,这后两句诗正是前两句诗中“春草”、“鸣禽”所寄寓的思想感情的最好补注。

“春草”所表达的意象,只是反映了诗人的部分情感,部分思想,当然也只表达了主题之部分。它和“鸣禽”、“潜虬”、“飞鸣”、“云浮”、“渊沉”、“穷海”、“空林”、“波澜”、“岖嵌”、“初景”、“绪风”、“新阳”、“故阴”及其诗中表述性意象的诗句,一同组成了一个复杂的全面的意境,其中有诗人孤芳自赏的情调,有诗人政治上失意的牢骚,有诗人进退不得、无力补天的苦闷,有诗人对政敌含而不怒的怨愤,有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和敏感,有思归而不得而归的痛苦和感伤,还有诗人归隐的志趣和决心,……这才是诗人的复杂心境、复杂的思想感情,这才是《登池上楼》的主题之全部,而决不是单一“春草”的意象可替代的。

徐有富先生在《古典文学知识》2006年第3期的《中国诗学原理讲座·第七讲诗的意象(上)》一文中,明确指出:“本文用‘意象’指称那些被诗人情感化了的个别物质的形态与特征,它与形象的不同点在于形象主要用来指称‘意象’中的‘象’,运用范围也不局限于个别物质。它与意境的不同之点在于意境着眼于一首诗的整个画面与画面所蕴藏着的主题思想,当然整个画面是由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构成的,那融入了诗人情感的单个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就是意象,而意象的总和就构成了诗的意境。”

我正是运用徐先生的观点来品评浅探之文的。 浅探作者在这一章节又引用了孟浩然之《留别王侍御维》诗中“欲寻芳草去。

惜与故人违”之句,作者分析道:“欲”、“惜”二字传达出了作者内心的矛盾,诗人想归隐山林,但却又无可奈何。浅探作者的分析将诗人的矛盾心理全寄寓在“欲寻”之“芳草”中,的确十分勉强。

“惜与故人违”的心理不在“芳草”的意象之中。孟浩然这首诗是他年四十,应进士第不举还襄阳临行前在京师留给王维的,由于应进士不第,怨怼之中,十分辛酸。

所以才有“欲寻芳草”归隐山林的愿望,然而就诗人与。

3.草的诗句的理解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又名《草》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韵译: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 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评析: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

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 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 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注释】本诗又题《草》。

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这种作法起源于“应制诗”,后来广泛用于科举“试帖诗”。

此诗为作者准备科举考试而拟题的习作,所以也加了“赋得”二字。“又送”两句诗意,本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简析】这首诗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作品,也是当时传诵的名篇。全诗结构严紧,格调清新,通过对荒原野草的赞颂,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

【点评】 此诗直观是对自然演变的描写,但含意深刻,常用以比喻进步的东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4.《草》这首古诗的诗意

你好! 《草》原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译文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赏析: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

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

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

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

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

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

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

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

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

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

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

“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

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意呵。

“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

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希望对你有帮助。

5.《草》这首诗中表现小草精神的诗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唐代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这首诗中表现小草精神的诗句是: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词语解释】 1。

离离:繁盛的样子。 2。

原:原野。 3。

荣:繁盛。 4。

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远芳:牵连一片的草。

5。 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

6。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

王孙:贵族。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

萋萋:草盛的样子。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 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 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

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 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作者简介】 古代山西诗人中,名气最大的要数白居易了。

他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大诗人,世称李杜白为唐代三大诗人。 白居易,太原人,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

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郑县东郭宅。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

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

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少年时代又曾经过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对社会各方面都有所了解。

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诗人。 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闻他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

及读到这首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这首诗,确见白居易才情非凡。

(参考: 。

6.白居易写的古诗《草》的诗意

唐代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诗意: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

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请采纳。

7.关于描写草的诗句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对仗工稳而气势流走,充分发挥了“流水对”的优点。它歌颂野草,又超出野草而具有普通意义,给人以积极的鼓舞力量;蔑视“野火”而赞美“春风”,又含有深刻的寓意。据《唐摭言》记载:“白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谒顾况。况谑之曰:‘长安百物资,居大不易!’及读至《赋得古原草送别》诗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况叹之曰:‘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这两句诗显示了白居易青年时代的诗歌实力,使顾况对他有了深入的了解。直到现在还常被人引用。

《早春》唐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钱塘湖春行》唐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8.关于描写春天的诗句

1、《送别》【唐】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2、《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3、《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5、《寄刘驾》【唐】曹邺一川草色青袅袅,绕屋水声如在家。

怅望美人不携手,墙东又发数枝花。 6、《塞上行》【唐】鲍溶西风应时筋角坚,承露牧马水草冷。

可怜黄河九曲尽,毡馆牢落胡无影。 7、《边方春兴》【唐】高骈草色青青柳色浓,玉壶倾酒满金钟。

笙歌嘹亮随风去,知尽关山第几重。 8、《出塞作》【唐】王维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躲雕。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雪嫖姚。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