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意境与唐诗意境的差异

1.诗词中意境与意象的区别是什么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它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意境的概念比意象大,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 境之中。但意象又不等于意境,二者是两个不同而又密切联系的概念。

二者 的区别在于,一是它们所达到的层次和深度不同:意象指的是审美的广度, 而意境指的是审美的深度;二是意境是意象的升华;三是意象属于艺术范畴, 而意境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例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 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意象组合 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

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 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

2.急求唐诗与宋词的审美差异 以具体诗词为例 很急 谢谢

诗词审美意境之表现(一)唐诗的意境唐人有关意境的研究与创造有划时代的意义。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诗歌史, 主要是唐诗真正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创造出韵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的诗歌意境。(1) 盛唐诗人在其诗歌创作中, 创造出兴象玲珑、韵味无穷、高度浓缩、多层次又轮廓明晰的意境。

我们看下面几首诗: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之一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

——王维《辛夷坞》各诗无一不是情景交融契合, 并且能再造想象, 引人遐思, 含蓄蕴藉, 言外有意, 余味无穷。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王维诗时就称赞其作品:“词秀调雅, 意新理惬, 在泉为珠, 着壁成绘, 一字一句, 皆出常境。”

(2) 中唐诗人在其诗歌创作中, 创造出以心照境、心与境谐、境生象外、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的趋于内向化、主观化的意境。所以, 中唐诗歌的意境便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我们看下面几首诗: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I>——司空曙《江村即事》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老兔寒蟾泣天色, 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 鸾佩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 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 一泓海水杯中泻。

——李贺《梦天》上面前两首诗, 以心照境, 写得不即不离, 含蕴深远, 境生象外, 言外有意, 是诗人对世理人生无可无不可的独特情趣与心境的真实写照, 尤其“野渡无人舟自横”一句,明写客观物境, 实则更是诗人心灵世界的外化, 象外有象, 弦外有音。第三首诗也表现出中唐诗境的特殊风貌: 一方面境界深远, 言外有思, 同时全诗又弥漫着一种浓重的主观情思即怀古伤今的感慨, 由此人们读之, 一种主观化的色彩, 一种浓郁的伤悼之情沁人心脾。

第四首李贺之作主观化色彩更为突出, 诗中天上境界以及由天上看人间的景观都是诗人主观臆度而出, 是诗人心灵世界的曲折反映。这种诗境同前两种一样, 反映出唐诗之意境由盛唐到中唐的转变痕迹: 突出点是由外向型、开张型向内向型、主观型的演变。

(3)晚唐诗在意境方面以朦胧美最为突出。这个时期诗歌本来有多种意境: 一是怀古咏史诗深沉含蓄的意境, 如杜牧的《登乐游原》, 薛逢的《悼古》, 王枢的《和严恽落花诗》等都是如此。

二是爱情诗细美幽约、迂回曲折的意境。如杜牧、李商隐有关爱情题材的诗作多是如此, 而李商隐则更为突出, 如其《锦瑟》, 特别以爱情为题材的无题诗更是如此。

三是味外有味、韵外有致、景外有景的多重意境, 这方面以司空图为代表。在整个晚唐时期, 在诗歌意境的创造上, 李商隐的朦胧诗造诣最高, 在整个中国诗史上独标风韵。

以上所言是唐诗在意境创造方面的主要成就和特征, 尽管这几种意境各有独到之处, 但总体上都以韵味深长为特征, 这是唐诗各种意境的共同点。(二)宋词的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词以境界为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诗话》中也说:“诗有诗境,词有词境,诗词一理也。” 他们都认为宋词也同唐诗一样具备意境。

在诸多的意境中,雄浑、深静、迷离渺远应是最为常见的。(1)雄浑之境宋词发展到苏东坡、辛弃疾时代,词的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以诗为词”、“以文为词”,融入自己广阔的视野、丰富的阅历和浓郁的生活情趣,还将炽烈的爱国热情和饱满的斗争精神倾注于词,极大地开拓了宋词表达的内容,给宋词注入了刚健壮烈的风骨。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将骇目惊心、雄伟奇绝的长江景观与雄壮威武的历史融于一体。在这里,自然与历史,空间与时间,雄壮与飞动都凝固了,读者获得的力量与震撼,是发自于内心的酣畅淋漓与灵魂的净化,因此这首词被誉为豪放词的杰出代表。

具雄浑之境的词大都突破了儿女之情、离愁别绪,或咏壮丽的自然景物,或抒发登临怀古之情,或叙边关征战,或抒爱国之志,或论史谈玄,或叙师友之谊,或高楼远眺,或夜读遨游……无不表现出词人慷慨激昂、雄奇奔放的气势。词人们往往选用“旌旗角声”、“征衣”、“鹧鸪声声”、“落日危楼”、“西风瘦马”、“孤标红梅”等来营造孤愤、旷达、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雄浑之境。

如: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

3.唐诗与宋词的异同

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

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

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

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

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

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

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

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被视为诗余小道。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以脂粉气浓烈的祟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

到了宋代,通过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尽管词在语言上受到了文人诗作的影响,而典雅雕琢的风尚并没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间风格。

而词的长短句形式更便于抒发感情,所以“诗盲志,词抒情”的这种说法还是具有一定根据的。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

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象“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词有词牌。

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宋词的流派 1. a.婉约派:北宋初年,受到晚唐、五代的词风影响,以婉约为主。这类词作以小令为主,辞句婉丽,内容偏重男女之情,游子思乡之叹,远人别离之恨。

格调含蓄婉约,后世推为词的正宗。 b.豪放派:此派之词是北宋词坛之大突破。

这类作品,气势豪迈,意境清新,不拘音律,随意抒写。题材广泛,内容或抒发感情,或议论说理,境界较婉约派扩大,感情亦较奔放。

c.格律派:格律派词人多精通音律,能自创新词调,作品格律严谨,音调谐美,辞句工巧典丽,内容以抒情和咏物为主。 2. 宋词的代表作家作家 时代 风格特色 词集名称 李煜 字重光,世称李后主 五代 前期反映宫庭生活,格调华丽后期倾诉亡国之痛,格调哀怨 《南唐二主词》 柳永 字耆卿,初名三变 北宋 多写都市繁荣生活工於羁旅行役擅写长调语言显浅平易 《乐章。

4.诗词中意境与境界的区别有哪些

很多教科书上将意境和境界视同一类,例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其实它们还是有所区别的。

“境界”一词作为一般习惯用法,放在不同的句中有着 不同的含义。或者指作品中的一种抽象界域,如“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 有常人之境界”;或者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如“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或者指作者所描写的景物,如“明月照积 雪”、“大江日夜流”、“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的境界,可谓千古壮观等。

如云,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泛指作品中的一种抽象界域而言者。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 艺术境界。

有境界是前提、是基础,在此基础之上,诗人感受景物而情动于 心,禀赋造化之功,塑造出诗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意境,方能达到真 善美相统一的高级审美阶段。

5.唐诗和宋词的异同

第一章 绪论 1、简述初唐诗歌的发展概况。

2、简述陈子昂诗歌理论的内容以及他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3、何谓沈宋体?它对唐诗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简述张若虚对唐诗意境创造的贡献。

5、试结合诗歌创作的具体情况,阐述你对盛唐气象的理解。 6、简述盛唐边塞诗的创作情况。

7、谈谈你对“最能代表盛唐气象的首推李白”这句话的理解。 8、简述中唐诗歌发展的情况。

9、如何理解杜甫的创作推进了中唐诗风的转变。 10、韩孟诗派的诗歌创作有什么特色?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1、何谓“新乐府运动”?它的诗歌理论包括哪些内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2、元稹和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对诗歌发展有什么贡献? 13、简述晚唐诗歌创作的情况。

14、何谓“曲子词”?何谓“敦煌曲子词”? 15、简述唐五代文人词的创作情况。 16、何谓“花间词”?简述“花间词”的风格特征。

17、何谓“南唐词”?简述其代表词人李煜词作的特色。 18、简述北宋词创作的情况。

19、简述南宋词创作的情况。 20、试从外部形式、题材内容、总体风格、语言等几个方面分析诗体和词体在文学特征上的异同。

21、试结合实例论述“词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 22、试结合作品阐述你对“诗庄词媚”一语的理解。

(附:《绪论》一章思考题出的比较多,原因一是希望大家能先理清唐诗宋词发展的大致脉络,二是希望大家能对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我们教材中对每一类题材的诗词都是按照文学史发展的线索来进行论述的,因此理清唐诗宋词发展的线索,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有极大的帮助。

例如,弄清了盛唐诗歌的总体特色之后,我们自然也就能够理解盛唐山水诗的特色,因为山水诗正是盛唐诗歌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也就带有盛唐诗歌的特点。另一方面,我们的教材对每一类题材都是按照诗和词两种体裁来分别论述的,因此把握诗体和词体文学特征的不同,对于我们的学习也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同学们一定重视《绪论》部分,尤其是专科阶段非中文专业的同学,更要把《绪论》的学好。) 第二章 山水田园诗词论析 1、何谓山水诗?简述山水诗的产生过程及大小谢对山水诗发展的贡献。

2、何谓田园诗?试述陶渊明田园诗创作的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初唐山水诗的创作有什么特色?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4、结合作品,分析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山水诗的特色。 5、盛唐山水诗有哪些特点?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试析柳宗元和刘禹锡山水诗风格的异同。 7、结合作品分析孟浩然、王维田园诗的特色。

8、盛唐田园诗和中晚唐田园诗有那些不同?试举例说明。 9、试分析下列作品孟浩然的《临洞庭》、杜甫的《登岳阳楼》、王维的《终南山》和杜甫的《望岳》、李白的《蜀道难》、柳宗元的《渔翁》、王绩的《野望》、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陆游《游山西村》、王维的《渭川田家》、柳永《望海潮》、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苏轼《浣溪沙》(蔌蔌衣巾落枣花)、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第三章 友情送别诗词论析 1、简述送别诗歌产生的过程。 2、宋代以言志为主的送别词有什么特色?试结合其代表作进行分析。

3、试结合作品分析送别诗词中的“南浦”这一意象。 4、试结合作品分析送别诗词中的“杨柳”这一意象。

5、对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和高适《别董大》进行比较分析。 6、试分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李白《赠王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辛弃疾《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第四章 咏史怀古诗词论析 1、结合作品分析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征。 2、试以王维和李白的作品为例,论述盛唐咏史怀古诗是如何体现盛唐的精神风貌的。

3、试结合作品,论述咏史怀古诗词是如何实现“古”与“今”的结合的。 4、试以辛弃疾的作品为例,论述咏史怀古诗词是如何在咏怀历史中表达对现实政治的关注的。

5、诗分析下列作品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王维《夷门歌》、李白《古风》其十、《登金陵凤凰台》、杜甫《蜀相》、《八阵图》、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第五章 咏物诗词论析 1、唐代的咏物诗具有那些艺术特点?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2、结合作品分析苏轼、周邦彦和姜夔咏物词的特色以及彼此之间的异同。 3、试分析南宋末年咏物词兴盛的原因,并结合作品分析南宋末年咏物词的特色。

4、试析下列作品:杜甫《房兵曹胡马》、陆龟蒙《白莲》、骆宾王《在狱咏蝉》、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周邦彦《六丑•蔷薇谢后作》、《兰陵王•柳》、姜夔《疏影》、王沂孙《齐天乐•蝉》。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