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活杂感诗的特有意象,表达技巧,课外古代诗歌鉴赏 王媛《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的阅读总体要求是“能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 就古代诗歌而言,具体的考点为:(1)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古代诗歌中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E。 1. 考纲细读(1)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①诗歌的形象,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诗歌鉴赏是由感知文学形象开始的,然后才能进行审美判断。诗歌的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是景象,或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事物。 考查对诗歌形象的理解,要求能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②诗歌的语言。 要读懂诗歌,离不开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诗歌语言最大的特点是凝炼,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语言,讲究字句的锤炼,讲究押韵、平仄和节奏,讲究抑扬顿挫,回环蕴藉,讲究形象性、抒情性、含蓄性、精确性、凝练性等。考查对诗歌语言的分析,一般包括对诗歌遣词造句、语句含义、韵律格式、语体色彩、语言特色等的分析。 鉴赏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仔细揣摩、推敲,体会意境,感受情趣,领悟主旨,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表面深入本质,多层面理解。③诗歌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上。 考生要能够分清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能分清间接抒情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能分清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化用典故、借古讽今、想像、象征、衬托等常用描写手法,能对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作初步的鉴赏,并能结合诗句,分析运用表达技巧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以及产生的表达效果。(2)评价古代诗歌中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是一门通过语言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诗人所创造出的每一个艺术形象,都渗透着诗人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评价、思想和感情、观点和态度。 该考点牵涉到内容主题的评价、思想感情的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内容主题的评价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意义的表层深层评价、常识典故传说评价、指出局限性等。 思想感情方面包括富有一贯性的意象评价、情感倾向评价等。2. 考情攻略(1)命题规律。 题型示例:1、2008年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 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答: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 2、2008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4分)(2)“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命题特点:①从命题材料看,大多选择放在诗歌发展史上代表性的时代和代表性作家身上。尤以唐诗、宋词、宋诗为重点。 如07年18套高考试卷只有4套分别是选择了清代、明代和《诗经》,其余都较集中在唐诗、宋诗或宋词。08年18套高考试卷14套集中在唐诗、宋诗或宋词,只有2套是元散曲,1套明代,1套金代。 从题材看,基本涵盖了古代诗歌的内容,覆盖面较广。②从赋分情况看,各地对此能力点的赋分比较灵活,总体来讲,古诗词鉴赏的分值有所提升,如06年天津卷5分,北京卷7分,浙江、福建、湖南、广东、重庆等卷6分,而全国卷、辽宁、山东、江苏、上海、安徽、湖北、四川等卷为8分。 07年、08年全国卷Ⅰ、全国卷Ⅱ、湖北、上海、山东、安徽、四川、江苏、辽宁都是8分,宁夏11分,浙江、福建、重庆、广东是6分。08年北京卷将此考点分值提高到10分。 ③从题型考查角度来看,考查的题型也是多样的,同样显示了自主命题的特色。从考查重点来看,都注意了写作技法的鉴赏和思想感情的把握,有时侧重于语言、形象、表达技巧中的一点,有时兼而有之结合起来考查。 设题时往往内容与形式相结合,从点入手,以点带面,在题目设置上逐步导引。从设题性质看,注重了开放和限制的结合。 注重了比较阅读,主要表现在内容的比较和手法的比较两方面。如07年浙江、湖北、江西、重庆、辽宁08年全国卷(2)、广东卷和湖南卷也都采用了比较阅读的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试题切入的角度虽小,但重在考查考生对全诗整体。 2.描写春天的散文或杂感 一篇就好 600字原创:亦青(寡人) 作《晓镜漫篸的春天》和煦的春风悠悠拂过,湖畔的杨柳微微欠身,沙汀水榭的凉亭静静驻足,恭迎来自远方的过客。 紫荆花海棠花开满了山野,到处是一片花红柳绿,到处是一片芳草如茵。阳光粉饰后的青山绿水,似有仙人隐于山林幽深处,近在咫尺却不得而见,触手可及却如梦似幻,抚琴作歌,余音袅绕,丝丝如泉,凉彻心扉,顿然安人心智。 虚无缥缈,风轻云淡。仿佛人生只为织就一场春梦,梦醒花香正浓……哦,对了,还有我那盆蓝色的风信子,寂寥的惹人怜爱。 原来我真的在做梦,只是梦醒身旁,没有花香。人说,“又是一年春暖好时候,这边嫩柳吐绿意,那边桃花上枝头,何不逍遥游?”好一句“何不逍遥游”。 活着纵使有千万如意,又何比有逍遥游的心境,洒脱豁达。春梦归于现实,总有万般失落,恋恋不忘梦境,却又记不起半点残章断句。 拖来一张藤椅,坐于窗前,随意看看外面的艳阳天,时而浮云过日,投下几瓣倩影,真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般景色岁岁有,只是看它的人心情不一样了,少了些轻狂,多了点苦涩罢了。 变得越来越自闭,也越来越孤僻,不知不觉中有很多古怪的想法和举动,每天静静坐在公交车的最后排,呆呆地望着车窗外匆匆路过的景致,大脑一片空白,我像一尊深沉的雕塑,一动不动就这么呆呆望着,穿梭于城南城北。晚上在家玩一些无聊的小游戏,虽然一点也不想玩,但还是习惯性机械性地逼迫自己玩,很累了很疲倦了仍然不停息,一直要到点后再上床睡觉,不然睡不着,不知道这算不算强迫症。 生活是变得简单了,最初的目的达到了,但是心中总有一股不平息的气息,扰乱心神,变得愈加浮躁易怒,很少动怒的我也变得敏感,为一点点小事情变得喜怒无常,开始不认识我自己了,不断问自己“我是谁”也于事无补,因为已经变得麻木不仁。而什么是“仁”?仁就是爱人,正所谓“仁者乐山”,仁者仁厚,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如山般稳重不迁。 我一直追求自己做人要遵循传统儒家的原则,三纲五常之类的东西,然今背道而驰,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为人所耻。窗外的小马路,闹市一般,到处是小贩在叫卖,好不烦人。 风刮得很大,气温已经很高了,这是残春的序曲。前两天夜间突下黄豆大小的冰雹,我看着楼下四散奔跑的人群,却有一种幸灾乐祸,之后又感到一阵恶心,惭愧自己的这种想法。 这鬼天气,像我自己一样变化无常,下午还好好的大晴天,夜里就暴雨倾盆,还带冰雹。仿佛冰雹也带有情感,狠狠地砸向大地。 这也使我想起我很久以前的观念,我想立志做环保主义者,但是如今……夜晚不见了漫天星辰,城区扬沙四起,五月天的冰雹……一切都是命。那天我问一个朋友,“你知道为什么在你的家乡能看见漫天繁星,而在这里不行”,她不明白,我想我明白这道理也没用,这只会给自己的大脑增加记忆负担,除此之外别无它用,我想把它们都忘掉,这样也许就不会有现在的苦楚。 这段时日所有的记忆都是零碎的,梦也是,就连下笔也是如此。那天的集体聚餐,气氛很沉闷,喝了点烧酒,别人对这酒的评价很不错,我没有认知,也就随意咯。 晚餐后,略带微醉,晚间步行路过高校园区,看着一张张年轻的面容,开心地结伴而行,心中别提有多怀念多羡慕,而一切逝去的就不会再来,再没有补救的机会,好像也没什么好补救的。晚上的微风带着丝丝凉意,拂面的感觉好舒服好安逸,昏暗的路灯下,我拖着幽长的影子,醉意地踢着腿,悠然“漫步”,眉间的皱纹消失了,这种感觉很好。 人真的很奇怪。似乎有时我无法驾驭我的肉身,更别提驾驭自己的情感思绪了,在这个时候,所能做的就是放纵他们,任凭其太空漫游、天马行空,由此,我把它认定是一种精神,只是叫不上它的名字罢了,但是,它绝不能够被叫做“颓废”,或者“悲观”。 我在藤椅里的身体逐渐下沉,索性将脚丫敲在飘窗上。面前的一对小龟伸直了脑袋,享受阳光的沐浴,也迫切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它们不会知道外面世界的污浊。 这么问。而我又知道么?面对众人对我的期望,有时会不由得问自己,“我孤独吗”,我想我并不孤独,那是因为还有人关心我,至少我还没有变成离群的孤雁;然而又觉得孤独万分,因为我能感受到观念上的矛盾冲突与格格不入,我时常称自己的孤独是傲世的,呵,不过是一种意淫,一种自我寻慰。 众人认为我是错的,可能我真的是错的,也可能他们真的没理解我,而我又害怕被别人理解,多么矛盾的情感,既需要又排斥,就像我现在的为人一般,变得亦正亦邪,越来越偏离了一直以来的做人原则。我陷入了泥沼,深陷不能自拔,以致有些自甘堕落、自暴自弃,经历了很久很久,突然发现有一天,我变了。 然而仍然存在的思想斗争说明,我的非理性的意识下的定位仍然是善的。那是多年来的第一次,我坐在家乡的公交车上,车上人不算多,但是座位都满了,上来一位老爷爷,白发苍苍,婆娑无力。 那一刻,我的心里在激烈的斗争,之后我下定决心,“不让”!我没有将脸偏向窗外,我直视前方,表明我根本就不会在意别人怎么看待我,一个有文化的年轻人。用余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