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佛指舍利的诗句扶风法门寺佛指舍利出土赞歌 赵朴初 一九八七年五月二十五日 我昔两次送佛牙,巡游缅甸与楞伽; 举国上下争迎奉,倾城遍野持香华, 今年浴佛迎各利,雷音普震人间世; 不期佳讯联翩来,宝藏初开法门寺。 我于是夕南天行,七日周游曼谷城; 瞻礼梵宫参白足,佛国王民仁且亲。 福德闪缘恒自幸,归家又得扶风信; 从地涌出多宝龛,照古腾今无与斤。 席不暇暖来西安,庆功劳苦宾主欢; 示我录像幻灯片,恍如置我唐贤间。 飙轮往返四百里,塔空亦可生欢喜! 不有坏空安有成?他年待看凌云起。 降大隧兮入地宫,深深宫室闭三重; 岂知漆黑沉沉里,八部天龙拥大雄。 玉棺启见佛指骨,曾使唐皇泪盈目; 想见当年丈六身,一弹三界群魔伏! 凝视莹莹润有尤,不同几质千年藏; 影骨非一亦非异,了如一月映三江。 全银琉璃众宝器,精微工巧辉煌极; 全缕袈裟待展开,天衣遍覆无边际。 勤劳智慧叹先民,妙手所到如有神; 密藏加护赖佛力,多劫能留稀世珍。 千载肚缘逢盛世,好将佛事助文治。 天人学究集群贤,财法兼施劝多士! 重现庄严争寸阴,护持法物重微尘; 心光常注近及远,事业毋忘后视今。 注:一九五六年、一九六一年余先后护送佛牙至缅甸及斯里兰卡。 今年五月五日农历四月八日浴佛节,中国佛教协会迎奉石经山雷音洞出土之佛合利,同日得陕西省人民政府电告在扶风法门寺发现佛指舍利及法物。余自曼谷返京后,续得法门寺塔下出土消息,遂于五月二十日偕周绍良居士等到西安,观发掘情况录像及舍利法物幻灯片后,孙达人副省长陪往法门寺观地宫及实物。 2.描写佛 诗句禅客来问念佛理,我说此问从何起。 念佛是我我是谁,佛我究竟何为体。 水中月影镜中面,水月镜面从何现。 何者是假何者真,请君问取镜中人。 城中娥眉女,珠佩何珊珊。鹦鹉花前弄,琵琶月下弹。 长歌三月响,短舞万人看。未必长如此,芙蓉不耐寒。 桃花欲经夏,风月催不待。访觅汉时人,能无一个在。 朝朝花迁落,岁岁人移改。今日扬尘处,昔时为大海。 有人把椿树,唤作白栴檀。学道多沙数,几个得泥丸。 弃金却担草,谩他亦自谩。似聚砂一处,成团也大难。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世间何事最堪嗟,尽是三途造罪楂。不学白云岩下客,一条寒衲是生涯。 秋到任他林落叶,春来从你树开花。三界横眠无一事,明月清风是我家。 身如菩提树, 心似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 菩提本非树, 明镜变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佛语有云:宁静而致远 求自在不自在,得自在自然自在; 悟如来想如来,非如来如是如来。 3.有关佛指舍利的诗句扶风法门寺佛指舍利出土赞歌 赵朴初 一九八七年五月二十五日 我昔两次送佛牙,巡游缅甸与楞伽; 举国上下争迎奉,倾城遍野持香华, 今年浴佛迎各利,雷音普震人间世; 不期佳讯联翩来,宝藏初开法门寺。 我于是夕南天行,七日周游曼谷城; 瞻礼梵宫参白足,佛国王民仁且亲。 福德闪缘恒自幸,归家又得扶风信; 从地涌出多宝龛,照古腾今无与斤。 席不暇暖来西安,庆功劳苦宾主欢; 示我录像幻灯片,恍如置我唐贤间。 飙轮往返四百里,塔空亦可生欢喜! 不有坏空安有成?他年待看凌云起。 降大隧兮入地宫,深深宫室闭三重; 岂知漆黑沉沉里,八部天龙拥大雄。 玉棺启见佛指骨,曾使唐皇泪盈目; 想见当年丈六身,一弹三界群魔伏! 凝视莹莹润有尤,不同几质千年藏; 影骨非一亦非异,了如一月映三江。 全银琉璃众宝器,精微工巧辉煌极; 全缕袈裟待展开,天衣遍覆无边际。 勤劳智慧叹先民,妙手所到如有神; 密藏加护赖佛力,多劫能留稀世珍。 千载肚缘逢盛世,好将佛事助文治。 天人学究集群贤,财法兼施劝多士! 重现庄严争寸阴,护持法物重微尘; 心光常注近及远,事业毋忘后视今。 注:一九五六年、一九六一年余先后护送佛牙至缅甸及斯里兰卡。 今年五月五日农历四月八日浴佛节,中国佛教协会迎奉石经山雷音洞出土之佛合利,同日得陕西省人民政府电告在扶风法门寺发现佛指舍利及法物。 余自曼谷返京后,续得法门寺塔下出土消息,遂于五月二十日偕周绍良居士等到西安,观发掘情况录像及舍利法物幻灯片后,孙达人副省长陪往法门寺观地宫及实物。 4.和佛有关的古诗一、关于佛的古诗《菩提偈》: 1、其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2、其二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3、其三 菩提本无(非)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4、其四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二、诗文释义: 1、其一 本来就没有菩提树, 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 只要性空,哪会有什么尘埃? 2、其二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3、其三 原本就没有菩提树, 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 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 4、其四 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机?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扩展资料 《菩提偈》是六祖慧能作的偈,见载于《坛经》,因为是以菩提为题所以称为菩提偈。共有四首。 《菩提偈》是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由唐代和尚慧能所作,属于五言绝句。其中前两首偈是针对神秀的《无相偈》所作的,旨在说明“明镜”的清净。 创作背景编辑 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 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弘忍知道后,“遂唤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 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菩提偈 。 5.关于神佛的诗词《谒》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谒》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 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 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 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 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 了不可得.” 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众皆惊.五祖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 次日祖潜至碓坊,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遂三鼓入室,五 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 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 法.”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 神秀的这首诗代表了小乘佛教的思想意境. 身是菩提树,意思是我们的身体要象菩提树一样,保持端正的体态,不断修持精进. 心如明镜台,是把我们的心比喻为明镜台,如果灰尘粘染则不明澈.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字面意思为明镜台要不停地擦拭,才不会沾染上灰尘.意思是说我们要不断地勤修,保持心境的平和,才能恢复本心得悟正果. 该诗前两句是讲的身心方面的修行,后两句是修行的结果,明心见性.小乘佛教注重的是自身的苦修实证,见性成佛.小乘的思想是本心即佛.这些在神秀的诗中都体现出来. 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突显了大乘佛教的思想意境. 菩提本来是指的菩提树,菩提本无树,就是否定了菩提树的有形实质.明镜亦非台,同样也是否定明镜台的有形实质.这两句是说,菩提就在你的心中,明镜也只是你的心.菩提树也好,明镜台也好,本来都是空.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意思是说,既然本来一切事物都是空,那么沾染尘埃又从何说起呢?尘埃也是空啊!这首诗的意境就在于空得彻底,一切事物都是空,就连小乘的本心、本性也是空. 这两首诗已成为佛教历史的一段佳话.大家普遍都认为慧能的诗悟性更高,境界更深.从境界上讲感觉是这样,但是慧能的诗给人的感觉太空了,空得让人摸不着边际.而神秀的诗体现真修实悟,给人更脚踏实地的感觉.也许这正是小乘和大乘的区别之处.。 6.描写佛的诗句有哪些1.屈原塔 宋代:苏轼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2.杂感 清代: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3.访妙玉乞红梅 清代:曹雪芹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孀娥槛外梅。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4.游云居怀古 明代:真可 千尺盘桓到上方,云居萧索实堪伤。 赵州关外秋风冷,佛印桥头夜月凉。 唐宋碑题文字古,苏黄翰墨藓苔苍。 最怜清净金仙地,返作豪门放牧场。 5.题白石莲花寄楚公 唐代:李商隐 白石莲花谁所共,六时长捧佛前灯。 空庭苔藓饶霜露,时梦西山老病僧。 大海龙宫无限地,诸天雁塔几多层。 漫夸鹙子真罗汉,不会牛车是上乘。 7.有关佛的诗句有哪些禅客来问念佛理,我说此问从何起.念佛是我我是谁,佛我究竟何为体.水中月影镜中面,水月镜面从何现.何者是假何者真,请君问取镜中人.城中娥眉女,珠佩何珊珊.鹦鹉花前弄,琵琶月下弹.长歌三月响,短舞万人看.未必长如此,芙蓉不耐寒.桃花欲经夏,风月催不待.访觅汉时人,能无一个在.朝朝花迁落,岁岁人移改.今日扬尘处,昔时为大海.有人把椿树,唤作白栴檀.学道多沙数,几个得泥丸.弃金却担草,谩他亦自谩.似聚砂一处,成团也大难.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世间何事最堪嗟,尽是三途造罪楂.不学白云岩下客,一条寒衲是生涯.秋到任他林落叶,春来从你树开花.三界横眠无一事,明月清风是我家.身如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菩提本非树,明镜变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语有云:宁静而致远求自在不自在,得自在自然自在; 悟如来想如来,非如来如是如来.十大经典佛语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经典二: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 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 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 痛苦.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8.描写“佛像”的句子有哪些1、乐山大佛雕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岩壁上,雄居凌云山栖鸾峰西壁。 这尊举世无双的唐代石刻弥勒佛坐像,依山凿成,通高71米,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广额丰颐,临江端坐,温文尔雅,雍容大度,慈祥端庄,神势肃穆,令人肃然起敬,仰慕神往。 2、大佛,我知道进四川的路很难走。 我爷爷小的时候,就常常迷失在李白的《蜀道难》里。汶川地震的余波,至今还在我的心弦上激荡。 还有那气势磅礴的泥石流,又在不断折磨我的憧憬。我脆弱,弱不禁风呵。 踏破千山万水,只有您的伟岸;您的慈祥,才是我心中可以做梦的一方净土。 3、频大渡河,倚青衣江,屛临岷江,汇流三江,头与山齐,双手抚膝,体态匀称,神态肃立,超凡脱俗,壮实双膀,饱满胸膛,尚肥时尚。 4、乐山大佛被世人称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这句话形象地概括出了乐山大佛气势磅礴的特点。尤为奇特的是远眺大佛的时候,它又象一个卧佛,游客从岷江对岸眺望,只见巨佛身姿分明。 仰天长卧,其壮美堪称天下一绝! 5、首先去参观了菩萨顶。它位于五台山灵鹫峰上,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 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清康熙年间改成黄庙,位居黄庙之首。雄伟庄严的大雄宝殿,矗立在我的眼前,散发着古色古香的韵味。 它那红墙金瓦、飞檐斗拱、袅袅香烟、彩色的幡旗、慈祥的菩萨以及红衣裸臂的喇嘛,都让我倍感熟悉、亲切。佛法无边,广渡有缘人。 6、法门寺灵光万丈,忽得黯淡了多少名山古刹,扶摇而升中天,显赫得可以。庆幸的是,此塔之倒塌,适逢国运昌盛,不仅袒裸之佛指舍利能得到恰当的呵护,礼佛自在,信徒无虑,高山仰止。 而且供奉的大唐旷世稀珍得以展示,物华天宝,照顾有加,光宗耀祖,亿众同辉。凡此种种,为锦锈中华浓墨重彩、力透纸背地涂抹了如椽的一笔。 7、大佛,不知何时,那海鸥恋上了高尔基的海燕。在一个无月的夜晚,私奔到茫茫的大海里去了。 于是,我失去了心中的那一抹苦恋着的霞光,只剩下一个孤独的清影。我在追寻。 追寻那枚刚刚消失的、收藏着我一片旖旎的红月亮。 8、古刹悠悠,宝塔巍巍,法门寺在袅袅香烟和梵音中依旧散发着佛门特有的庄严和肃穆的气息,听着钟鼓楼响亮的钟罄之声,心境或许会得到一种解脱,对红尘的纷争或许看的更深更透,似乎对生命有了更深的诠释了。 9、游走在佛殿里,那些精湛的雕像,禅寂的色彩,蕴藏了内敛而灵逸的佛文化。立佛、卧佛、坐佛,穹顶圆身的印度佛殿,宫殿样式的中国佛殿,尖顶方身的泰国佛殿,沉浸在氤氲的烟雨中与缥缈的香火里,和着山水风月、诗词书画、戏曲评弹,禅机仙气……寺院仿佛永远都是这样,就连屋顶的青瓦都澄澈明朗。 微翘的檐角,孤傲地眺望远方,不是将谁等待,亦不是为谁送别。 10、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乐山大佛。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雄伟、壮观的佛,通高有七十一米,肩膀的宽度是二十四米,头的直径是约十米,耳朵有七米长,嘴巴和眼睛的长度大约是三点三米,眉毛和鼻子的长度是五点六米,颈高有三米,指长八点三米,从膝盖到脚背有二十八米,脚的宽度是八点五米,头上的发髻有一千二百一十个。乐山大佛雄伟壮观,人们形容它:“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11、世人痴心向佛,真正为了佛而求佛的人能有几个?让沉思引领着步履去追寻另一处情境,登上了清凉台。清凉台是中国佛经的起始的端点。 细碎的阳光从禅房两两相望的瓦檐遗漏下来,像是陡落一束束经年的旧事。寻觅清凉台,亦是寻觅普照在庙宇间的佛法,还有沉没于流光中的古韵。 12、凌云石刻佛弥勒,凿壁临江鬼斧工,风雨千年侵蚀久,巍然屹立笑江风,脚踏江沿势稳平,自然靠壁显神灵,助民慎过三江口,飞跃滩头化险情,赤县古佛呈异彩,为民福禄送光明,平息水患三江静,护佑千年享太平。 13、长方形院落的白马寺,红墙黛瓦,古色古香,尤有齐云塔的映衬,更显得庄严古朴。 寺内,主要有天王殿、大佛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四大殿堂。在诸殿众多佛像中,大佛殿上的释迦牟尼尤为凸显,连观音菩萨也在其后;天王殿上的笑佛弥勒,无拘无束,袒胸露腹,满面堆笑,那笑,是一种智者的笑,是看穿一切的笑,笑世人的满腹心思,笑这世上剪不断理还乱的一切纷争。 面对笑佛弥勒,使人想到了大漠扬沙,不觉溢出几份禅意,一声叹息之后,顿时便感到轻松了许多。 14、大佛的正前面是岷江,微风吹来,让人神清气爽。 岷江的水真绿啊,绿得象一块碧玉 ;岷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象一面镜子,把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树林都倒映出来了,太阳光照到水面上,水面依旧是风平浪静的、纹丝不动的,阳光又反射到大佛的身上,大佛就象披着一件闪闪发光的袈裟。近看大佛,只见大佛颔首低眉、若有所思。 它的眼睛慈祥地凝视着远方,好象在乞求上天保佑好人一生平安。 15、观世音尊菩萨即正法明如来佛主,在人世间的尊望与影响大众是有目共睹的。 他作为古佛,对地球人类有着特别的因缘,不仅时时刻刻在为众生的幸福快乐而努力,还不畏艰难困苦为了众生一再转世到人间,作为一名普通人与大众一起感受修行的艰难历程,自度度人,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