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白写给汉武帝前皇后陈阿娇的诗妾薄命 李白 汉帝重阿娇, 贮之黄金屋。 咳唾落九天, 随风生珠玉。 宠极爱还歇, 妒深情却疏。 长门一步地, 不肯暂回车。 雨落不上天, 水覆难再收。 君情与妾意, 各自东西流。 昔日芙蓉花, 今成断根草。 以色事他人, 能得几时好? 《妾薄命》为乐府古题之一。李白的这首诗“依题立义”,通过对陈皇后阿娇由得宠到失宠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妇女以色事人,色衰而爱弛的悲剧命运。 全诗十六句,每四句基本为一个层次。诗的前四句,先写阿娇的受宠,而从“金屋藏娇”写起,欲抑先扬,以反衬失宠后的冷落。据《汉武故事》记载:汉武帝刘彻数岁时,他的姑母长公主问他:“儿欲得妇否?”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曰:“不用。”最后指其女阿娇问:“阿娇好否?”刘彻笑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刘彻即位后,阿娇做了皇后,也曾宠极一时。诗中用“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两句夸张的诗句,形象地描绘出阿娇受宠时的气焰之盛,真是炙手可热,不可一世。但是,好景不长。从“宠极爱还歇”以下四句,笔锋一转,描写阿娇的失宠,俯仰之间,笔底翻出波澜。娇妒的陈皇后,为了“夺宠”,曾做了种种努力,她重金聘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但愿君恩顾妾深,岂惜黄金买词赋”(李白《白头吟》);又曾用女巫楚服的法术,“令上意回”。前者没有收到多大的效果,后者反因此得罪,后来成了“废皇后”,幽居于长门宫内,虽与皇帝相隔一步之远,但咫尺天涯,宫车不肯暂回。“雨落不上天”以下四句,用形象的比喻,极言“令上意回”之不可能,与《白头吟》所谓“东流不作西归水”、“覆水再收岂满杯”词旨相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最后四句,诗人用比兴的手法,形象地揭示出这样一条规律:“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这发人深省的诗句,是一篇之警策,它对以色取人者进行了讽刺,同时对“以色事人”而暂时得宠者,也是一个警告。诗人用比喻来说理,用比兴来议论,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特点和比兴的作用,不去说理,胜似说理,不去议论,而又高于议论,颇得理趣。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气韵天成,比喻贴切,对比鲜明,得宠与失宠相比,“芙蓉花”与“断根草”相比,比中见义。全诗半是比拟,从比中得出结论:“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显得自然而又奇警,自然得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奇警处,读之让人惊心动魄。 2.李白写春天七言绝句《长门怨》二首 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 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 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 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 七言绝句是李白最擅长的诗歌体裁之一,从风格上看,既可以写得轻灵飘逸,如《早发白帝城》,也可以写得哀怨感人,如《春夜洛城闻笛》。 从题材上看,无论是赠别、怀远、写景、言情,都是随心所欲,挥洒自如,可以说李白的七绝已经到了一种出神入化、无所不能的境界了。这里选的两首《长门怨》可以让我们领略李白七绝中一种不同以往的格调。 《长门怨》,顾名思义,是宫怨诗,出自乐府古题。据说汉代的陈皇后因为武帝宠幸卫子夫而失意,不得已退居长门宫,愁闷悲思,后来听说蜀人司马相如善写辞赋,就派人送了一百斤黄金,请司马相如为自己写一篇解闷排愁的文章,结果司马相如就为陈皇后写了一篇有名的《长门赋》。 没想到后来汉武帝也看到了这篇辞赋,深受感动,因此又与陈皇后重归于好。后人就以此为题材创作了以《长门怨》为题材的乐府诗。 历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写过,因为汉武帝金屋藏娇和陈皇后长门冷宫的故事,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但是由于各人的眼光和立场不同,所以写出的诗文也就呈现出不同的倾向与感情。 李白写诗总是有自己的见解和风格,而不落俗套,所以往往能出奇制胜,言他人未能言,及他人所难及。他的《长门怨》共写了两首,可分可合,分而言之,在布局构思上,各有侧重;合以观之,又相互照应,珠联璧合。 在同类题材中,是非常有名的。 "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 "《长门怨》的第一首先以天象入手,几乎所有的宫怨词,都会提到夜间的天象,因为每到夜间,正是被打入冷宫的女子最为失意难捱的时候。当初,在受到宠爱时,她们最盼望的就是夜晚,与君王共度良宵,沐浴恩泽;而失宠后,她们最难打发的,就是那一个个无止无休的漫漫长夜。 在百无聊赖、独守空床之际,她们只能仰望天空,那些星星、月亮,都会引起无穷的遐想与忧思。"天回北斗"的回字,是一个动词,是说高高在上的的北斗七星,在天穹里默默地由东向西移动,不知不觉中,已经挂在了西楼之上,可见此时已是更深夜半之际,这显然又是一个难眠之夜。 第二句,由高而低,从远而近,视线从天上星空移到身边的居室,"金屋无人萤火流",从天上的北斗七星到庭院中的飞火流萤,这一句所刻画的景物也更加细致入微了。金屋,用的就是"金屋藏娇"的典故,汉武帝在小的时候非常喜欢长公主的女儿阿娇,曾经说过,"若得阿娇(即后来的陈皇后,阿娇是字。) 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不过,诗中的金屋已经今非昔比,人去室空了。 不但汉武帝不再临幸,就是当初被藏在金屋、宠幸无比的陈皇后也早已伤心地离开了这所曾经给她带来巨大的幸福与甜蜜的"金屋",而迁居长门冷宫了。那么,可想而知,当初那些热闹异常或恩爱无比的夜晚当然也早就烟消云散,如今只剩下秋日里的萤火虫,在这昔日的繁华宫殿四周飞来飞去,留下了时隐时现的微弱的点点萤光而已。 天上是不变的斗转星移,日夜更替,地下是无声的流萤飞逝,暑往秋来,这一座在黯淡的星光的笼罩与微弱的萤光点缀下的人去室空的金屋,所蕴含的物象与情感,又岂是一个"愁"字所能包涵得了的? 诗的后两句"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既点明题意,又由月光引出愁思。这两句中出现的景物和前两句虽然有所不同,却变换得耐人寻味,天象是由北斗换成了月光,更加明亮,醒目,也给人以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地点由爱巢"金屋"换到了冷宫"长门",在感情的反差上愈发强烈鲜明,使人不由得会浮想联翩,感叹宫闱中的变迁就是这般的无奈与无情。 而且第三句还用了一个意向动词,"欲"字,那么月光到底是"到"了,还是没"到"?第四句的"别作",也是一样,看来月光在不同地方是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的。诗歌虽然很短,只有四句,却因为及时变换了居处场所和天象景观,再加上两个精心安排的词语,使三、四两句诗与前面的两句诗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互相牵连制约,其中的蕴含显得异常丰富、耐人琢磨了。 当然,月光是不论什么地方都会照得到的,那么"它"现在为什么好像有了一种顾忌,是不愿意照到长门殿呢?还是不忍心照呢?作者在这里,并没有说出自己对那个一直没有在诗中出现的女主人公,也就是昔时"金屋"、如今"长门"的主人陈皇后不幸遭遇的同情,而是把自己的感受寄托在无处不在的月光上,月光可以说是李白诗歌中的常客,而且经常还被赋予一种特殊的使命,如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他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请明月为他传达自己对朋友遭遇的满腔同情。 在这里,他又一次把月光写得格外善解人意,在照不照到长门殿及其陈皇后身边的问题上,犹豫再三,大概是因为月光曾经多次照过阿娇在"金屋"中度过的甜蜜时光,和她一起分享过快乐与幸福吧,所以现在实在不忍心看到她如此的冷落与凄惶?抑或是怕阿娇在长门殿看到昔日光顾金屋的月光来到长门而引起她无限的惋伤与陷入更。 3.有关刘彻统一天下的诗句梅妃 柳叶双眉久未描, 残妆和泪湿红绡. 长门自是无梳洗, 何必珍珠慰寂寥. 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镇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妾薄命 李白 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 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 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 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 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 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长门怨 陆游 寒风号有声,寒日惨无晖, 空房不敢恨,但怀岁暮悲. 今年选后宫,连娟千蛾眉; 早知获谴速,悔不承恩迟. 声当彻九天,泪当达九泉, 死犹复见思,生当长弃捐. 4.李白写的励志诗李白《行路难》赏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 5.李白写春天七言绝句《长门怨》二首 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 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 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 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 七言绝句是李白最擅长的诗歌体裁之一,从风格上看,既可以写得轻灵飘逸,如《早发白帝城》,也可以写得哀怨感人,如《春夜洛城闻笛》。 从题材上看,无论是赠别、怀远、写景、言情,都是随心所欲,挥洒自如,可以说李白的七绝已经到了一种出神入化、无所不能的境界了。这里选的两首《长门怨》可以让我们领略李白七绝中一种不同以往的格调。 《长门怨》,顾名思义,是宫怨诗,出自乐府古题。据说汉代的陈皇后因为武帝宠幸卫子夫而失意,不得已退居长门宫,愁闷悲思,后来听说蜀人司马相如善写辞赋,就派人送了一百斤黄金,请司马相如为自己写一篇解闷排愁的文章,结果司马相如就为陈皇后写了一篇有名的《长门赋》。 没想到后来汉武帝也看到了这篇辞赋,深受感动,因此又与陈皇后重归于好。后人就以此为题材创作了以《长门怨》为题材的乐府诗。 历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写过,因为汉武帝金屋藏娇和陈皇后长门冷宫的故事,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但是由于各人的眼光和立场不同,所以写出的诗文也就呈现出不同的倾向与感情。 李白写诗总是有自己的见解和风格,而不落俗套,所以往往能出奇制胜,言他人未能言,及他人所难及。他的《长门怨》共写了两首,可分可合,分而言之,在布局构思上,各有侧重;合以观之,又相互照应,珠联璧合。 在同类题材中,是非常有名的。 "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 "《长门怨》的第一首先以天象入手,几乎所有的宫怨词,都会提到夜间的天象,因为每到夜间,正是被打入冷宫的女子最为失意难捱的时候。当初,在受到宠爱时,她们最盼望的就是夜晚,与君王共度良宵,沐浴恩泽;而失宠后,她们最难打发的,就是那一个个无止无休的漫漫长夜。 在百无聊赖、独守空床之际,她们只能仰望天空,那些星星、月亮,都会引起无穷的遐想与忧思。"天回北斗"的回字,是一个动词,是说高高在上的的北斗七星,在天穹里默默地由东向西移动,不知不觉中,已经挂在了西楼之上,可见此时已是更深夜半之际,这显然又是一个难眠之夜。 第二句,由高而低,从远而近,视线从天上星空移到身边的居室,"金屋无人萤火流",从天上的北斗七星到庭院中的飞火流萤,这一句所刻画的景物也更加细致入微了。金屋,用的就是"金屋藏娇"的典故,汉武帝在小的时候非常喜欢长公主的女儿阿娇,曾经说过,"若得阿娇(即后来的陈皇后,阿娇是字。) 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不过,诗中的金屋已经今非昔比,人去室空了。 不但汉武帝不再临幸,就是当初被藏在金屋、宠幸无比的陈皇后也早已伤心地离开了这所曾经给她带来巨大的幸福与甜蜜的"金屋",而迁居长门冷宫了。那么,可想而知,当初那些热闹异常或恩爱无比的夜晚当然也早就烟消云散,如今只剩下秋日里的萤火虫,在这昔日的繁华宫殿四周飞来飞去,留下了时隐时现的微弱的点点萤光而已。 天上是不变的斗转星移,日夜更替,地下是无声的流萤飞逝,暑往秋来,这一座在黯淡的星光的笼罩与微弱的萤光点缀下的人去室空的金屋,所蕴含的物象与情感,又岂是一个"愁"字所能包涵得了的? 诗的后两句"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既点明题意,又由月光引出愁思。这两句中出现的景物和前两句虽然有所不同,却变换得耐人寻味,天象是由北斗换成了月光,更加明亮,醒目,也给人以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地点由爱巢"金屋"换到了冷宫"长门",在感情的反差上愈发强烈鲜明,使人不由得会浮想联翩,感叹宫闱中的变迁就是这般的无奈与无情。 而且第三句还用了一个意向动词,"欲"字,那么月光到底是"到"了,还是没"到"?第四句的"别作",也是一样,看来月光在不同地方是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的。诗歌虽然很短,只有四句,却因为及时变换了居处场所和天象景观,再加上两个精心安排的词语,使三、四两句诗与前面的两句诗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互相牵连制约,其中的蕴含显得异常丰富、耐人琢磨了。 当然,月光是不论什么地方都会照得到的,那么"它"现在为什么好像有了一种顾忌,是不愿意照到长门殿呢?还是不忍心照呢?作者在这里,并没有说出自己对那个一直没有在诗中出现的女主人公,也就是昔时"金屋"、如今"长门"的主人陈皇后不幸遭遇的同情,而是把自己的感受寄托在无处不在的月光上,月光可以说是李白诗歌中的常客,而且经常还被赋予一种特殊的使命,如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他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请明月为他传达自己对朋友遭遇的满腔同情。 在这里,他又一次把月光写得格外善解人意,在照不照到长门殿及其陈皇后身边的问题上,犹豫再三,大概是因为月光曾经多次照过阿娇在"金屋"中度过的甜蜜时光,和她一起分享过快乐与幸福吧,所以现在实在不忍心看到她如此的冷落与凄惶?抑或是怕阿娇在长门殿看到昔日光顾金屋的月光来到长门而引起她无限的惋伤与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 6.谁能告诉我李白写的《明月天山》的全诗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诗文解释】 明月从天山升起,出没在苍茫的云海之中。长风吹过几万里,一直吹过玉门关。汉武帝曾经出兵白登,胡人窥视着青海湖。自古以来征战的地方,看不到几个人能够生还。战士们看到这一片凄凉景象,思念家乡多是满脸愁苦。想家中的妻子在高楼上,一定是叹息声不断。 【词语解释】 天山:甘肃祁连山。因汉时匈奴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做天山。 玉门关:古代通西域要道,故址在敦煌西边。 下:出兵。 白登道:指汉高祖与匈奴交战,在白登山被困事。 胡:指吐蕃。 由来:从来。 戍客:驻守边塞的士兵。 苦颜:愁苦的容颜。 高楼:指高楼中的思妇。 未应闲:该是不会停止的。 【诗文赏析】 在本诗中,诗人李白没有把征人思妇之情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而是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反映出了诗人浩渺的胸襟。用宽广的时空做背景,把眼前的离愁别绪融合进去,从而产生更加深远的意境,这是一种高超的艺术手笔。诗人在本诗中描写了征战边疆的苦楚,展示了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痛苦及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从而揭示出本诗反战的主题。本诗层次分明,结构紧凑,意境深远,感人肺腑。 7.关于李白描写明亮物体的诗歌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注释) 《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 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 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 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许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 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维妙维肖。 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紧接二句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 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试想,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该是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 不意下文又以一问将月的形象推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但见”宁知”的呼应足传诗人的惊奇,他从而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寂寞?语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其间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的情怀。 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 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 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后二句在前二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 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最后二句则结穴到及时行乐的主意上来。 曹操诗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此处略用其字面,流露出同一种人生感喟。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形象鲜明独特。 从无常求“常”,意味隽永。至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使读者从这一形象回旋中获得极深的诗意感受。 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 虽然意绪多端,随兴挥洒,但潜气内转,脉络贯通,极回环错综之致、浑成自然之妙;加之四句转韵,平仄互换,抑扬顿挫,更觉一气呵成,有宫商之声,可谓音情理趣俱好,故“于古今为创调”(王夫之《唐诗评选》)。 上清宝鼎诗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人生烛上花,光灭巧妍尽。 春风绕树头,日与化工进。 只知雨露贪,不闻零落尽。 我昔飞骨时,惨见当涂坟。 青松霭朝霞,缥缈山丁村。 既死明月魄,无复玻璃魂。 念此一脱洒,长啸祭昆仑。 醉着鸾皇衣,星斗俯可扪。 玉壶吟 年代:【唐】 作者:【李白】 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 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 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 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 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 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 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 【注释】 清代刘熙载论李白的诗说:“太白诗虽若升天乘云,无所不之,然自不离本位,故放言实是法言。” (《艺概》卷二)所谓“不离本位”,就是指有一定的法度可寻,而不是任其横流,漫无边际。《玉壶吟》就是这样一首既有奔放的气势,又讲究法度的好诗。 这首诗大约写于天宝三载(744)供奉翰林的后期,赐金还山的前夕。全诗充满着郁勃不平之气。 按气韵脉络而论,诗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共四句,主要写愤激的外在表现。 开头两句居高临下,入手擒题,刻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他壮怀激烈,孤愤难平,象东晋王敦那样,敲击玉壶,诵吟曹操的名篇《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壮心”、“暮年”三个词都从曹诗中来,说明李白渴望建功立业,这一点正与曹操相同。 但他想到,曹操一生毕竟干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而自己却至今未展素志,不觉悲从中来,愤气郁结。三杯浊酒,。 8.【李白写天柱山的诗】天宝七年(748),48岁的李白离开金陵,溯江而上,在江上,他观赏了天柱山,写下《江上望皖公山》: 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 清晏皖公山,巉绝称人意。 独游沧江上,终日淡无味。 但爱兹岭高,何由讨灵异。 默然遥相许,欲往心莫遂。 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 天柱山又称皖山、皖公山,为纪念古皖国执政者皖伯大夫治政有方,故名。 汉元封五年(前106)冬,汉武帝南巡亲临,设坛祭岳,封为“南岳”。后隋文帝为拓展南疆诏废,人们仍尊为“古南岳”。 天柱山主峰,海拔1489.8米,绝顶有一石柱,擎天独立,巍峨壮观。 9.李白的写景的七言绝句有哪些清平调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槛杆。 早发白帝城 出塞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望庐山瀑布 从军行 (其一)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望天门山 从军行 (其二)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峨眉山月歌 从军行 (其四)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春夜洛城闻笛 从军行 (其五)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客中行 从军行 (其七)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芙蓉楼送辛渐 (其一)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赠汪伦 芙蓉楼送辛渐 (其二)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 送柴侍御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送魏二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巴陵送李十二(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哭晁卿衡 送狄宗亨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送贺宾客归越 重别李评事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 山**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怎么样?加分吧~~~~~ 10.李白的七言绝句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2、望庐山瀑布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3、赠汪伦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5、春夜洛城闻笛 【作者】李白 【朝代】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