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一首关于湖南湘绣的诗湘绣画面题诗由清末民初的李云青(别号兰溪居士)所创。他题有湘绣诗数百首,后汇编成《湘绣题句汇抄》,成为湘绣一大特色和遗产。 其中有 《雄狮》题咏:“西池借得麻姑爪,三丝五色夺天巧。停针罢绣看雄威,神采奕奕何牡佼。” 题虎句:“山鸣谷应声威壮,雨啸风从草野寒”,“一声啸震千山外,凛凛余威百兽惊。” 题马:“风高千里骥,名重五花骢。” 他的诗句常被后人引用。湘绣著名针法“筋毛针”,所绣湘绣狮、虎,毛丝一头入肉,一头筋起,别具神采,为湘绣代表作。 二、一鳞一爪【湘绣简介】 湘绣是湖南长沙一带刺绣产品的总称。 湘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四大名绣是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湘绣是起源于湖南的民间刺绣,吸取了苏绣和广绣的优点而发展起来。 湘绣主要以纯丝、硬缎、软缎、透明纱和各种颜色的丝线、绒线绣制而成。 其特点是:构图严谨,色彩鲜明,各种针法富于表现力,通过丰富的色线和千变万化的针法,使绣出的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在湘绣中,无论平绣、织绣、网绣、结绣、打子绣、剪绒绣、立体绣、双面绣、乱针绣等等,都注重刻画物象的外形和内质,即使一鳞一爪、一瓣一叶之微也一丝不苟。 从1958年长沙楚墓中出土的绣品看,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湖南地方刺绣就已有一定的发展。一九七二年又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了四十件刺绣衣物,说明远在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湖南地方刺绣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 此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培养了质朴而优美的艺术风格。 随着湘绣商品生产的发展,经过广大刺绣艺人的辛勤创造和一些优秀画家参与湘绣技艺的改革提高,把中国画的许多优良传统移植到绣品上,巧妙地将我国传统的绘画、刺绣、诗词、书法、金石各种艺术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湘绣以中国画为基础,运用七十多种针法和一百多种颜色的绣线,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精细入微地刻划物象外形内质的特点,绣品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明,质感强烈,形神兼备,风格豪放,曾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 [编辑本段]【历史发展】 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带有鲜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绣产品的总称,是勤劳智慧的湖南人民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精心创造的一种具有湘楚文化特色的民间工艺。其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从长沙战国楚墓和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大量绣品中,可以窥见当时湖南地方刺绣技艺已经达到令人惊讶的高度。据记载,1958年在长沙楚墓中发现的龙凤图案绣品图案之精美,绣工针法之细腻,早为世人叹而观止。 1972年又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了四十来件刺绣衣物,说明远在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汉代,湖南地方刺绣即湘绣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 “辉煌灿烂的楚绣与马王堆汉绣,不但是中国刺绣史上足资骄傲与自豪的一章,也是湘绣顺理成章的最初发展之源。” 在工艺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从刺绣工艺的文化深层内涵剖析,上述论点是很正确的。它对探讨湘绣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并广有影响的绣种的承前启后,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另外,湘绣在湖南民间刺绣的基础上,还吸取了苏绣、粤绣、京绣等绣系的优点,发展成为清代刺绣艺苑的后起之秀。 湘绣是在湖南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湖南民间很早就能够刺绣。清代嘉庆年间,长沙县就有很多妇女从事刺绣。 光绪二十四年(1898),优秀绣工胡莲仙的儿子吴汉臣,在长沙开设第一家自绣自销的“吴彩霞绣坊”,作品精良,流传各地,湘绣从而闻名全国。 清光绪年间,宁乡画家杨世焯倡导湖南民间刺绣,长期深入绣坊,绘制绣稿,还创造了多种针法,提高了湘绣艺术水平。 光绪末年,湖南的民间刺绣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刺绣工艺系统,成为一种具有独立风格和浓厚地方色彩的手工艺商品走进市场。这时,“湘绣”这样一个专门称谓才应运而生。 此后,湘绣在技艺上不断提高,并成为蜚声中外的刺绣名品。 20世纪30年代,湘绣的产值最高达80万银元,产品1/3出口。 1935年《西湖博览会总报告书》“绣品”一节中,湘绣就占了一半的篇幅。解放后的数十年间,湘绣取得了长足发展,以独特风格和高超绣艺傲立于“四大名绣”之列,成为湖南乃至国家的“艺术名片”,湘绣每年出口最高达500万美元。 进入十九世纪以后,随着湘绣商品经济的发展,通过众多刺绣艺人不断深索和一大批出色的中国国画家潜心投入,湘绣吸收了我国古老文化中绘画、刺绣、诗词、书法、金石等诸种艺术精华,从而形成了以中国画为基础、以数十种针法和多种色阶的绣线,在各类底料上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精细入微地刻画出物象外形内质的自行特色。 二十世纪初湘绣以其独特风格,在国内外获得多项殊荣,成为饮誉世界的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编辑本段]【工艺特点】 湖南湘绣湘绣是湖南人民创造的一种卓越的手工艺品,具有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国刺绣通常是用真丝、硬缎、交织软缎、透明玻璃纱、尼纶加真丝、棉线等为原料绣制的精细工艺品,而湘绣绣品主要用真丝丝线在真丝织物上绣制图案,它既有名贵的欣赏艺术品,也有美观适用的日用品。 主要品种有单面绣、双面绣、条屏、屏风、画片、被面、枕套、床罩、靠垫、桌布、手帕、各种绣衣以及宫廷扇、绣花鞋、手帕、围巾等各种生活日用品。每个品种可绣以风景、花鸟、动物走兽、人物肖像等图。 工作之余欣赏把玩一下湘绣工艺品、湘绣艺术品,令人心旷神怡,其中滋味妙不可言。 居家装饰也以湘绣体现品位和个性。 穿着古朴典雅而不失现代的手工湘绣服装,也会给人一种富贵、高雅、脱俗的感受。 湘绣作。 三、高分求关于湖湘文化的35首古诗和古文湖湘文化—人文历史—**诗词中的长征 长征,给予了极具诗人气质和才华的**丰富的创作源泉,他用7首诗词记录了这场惊心动魄的伟大远征。 1935年3月中旬,第三次渡赤水的前夜,**来到机要科。此时的红军主力正在遵义地区的长干山和枫香坝寻歼贸然跟进的川军。 “**突然用湖南话特别大声地朗诵起来:长干山……枫香坝……看得出来**心情非常好。”当时就站在**身后的机要参谋杨初振回忆说,长征中,**经常来到杨初振所在的机要科,守着电话指挥作战。 在杨初振的记忆中,**抽烟很凶、诗意很浓。 不过,长干山和枫香坝之战并没有如期打响。 否则,在**诗词中,也许还会增加一首关于长干山和枫香坝的传世之作。 踏上征程,深沉悲壮励军心 从广西的老山界到贵州骷髅山,直至红军占领遵义,挺进黔、滇、川,**在西南的崇山峻岭中,以“山”为题,写成《十六字令三首》。 从这三首小令中,可以很明晰地看到红军战略局势的细微变化:脱离湘江,红军“快马加鞭未下鞍”,一路急进,企图摆脱四面被围的局面;贵州境内,与数十万敌人艰苦鏖战,“倒海翻江卷巨澜”,撕破多路军阀布下的口袋阵,“万马战犹酣”;遵义会议后,**重掌红军指挥权,再次以剑喻山,挥师北上,“刺破青天锷未残”,大显“天欲坠,赖以拄其间”的擎天豪气。 “那段时间是红军很危难的时刻,如果没有**同志的正确领导,红军可能走不到大渡河就已经全军覆灭了。” 时任中央军委电台党支部书记的老红军戴镜元回忆说。 二渡赤水后,红军突然回师攻占桐梓,夺取娄山关,二占遵义城,一口气吃掉了王家烈8个团和吴奇伟两个师。 参加了夺取娄山关战斗的老红军王道金回忆说:“瘪了好久的子弹袋,这下全都装满了。” 1935年2月28日傍晚,**登上了激战后的娄山关,酝酿了这首《忆秦娥·娄山关》。 但战斗的胜利并未让他高兴起来,由于土城战斗的失败,使中央红军未能按计划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数十万敌军仍然尾随其后。 1958年,**在这首词的注解中说:“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也许,这就是**当时鼓舞士气的一种期望? 摆脱“围剿”,大气磅礴写春秋 直到1935年秋,**沉郁的心情才有所缓解。 9月,中央红军主力已经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正穿行在海拔4000多米的岷山,向甘陕地区挺进。“当时已经走出了草地,看得到胜利的希望了,大家的心情都是不错的。” 老红军黄家祥回忆道。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在加紧密谋华北事变,国内“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呼声越来越高。 **显然已开始谋划全民族抗战了。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在这首想像奇特、意境雄伟的《念奴娇·昆仑》中,**起句大气,再现当年意气风发之势,让人不由想起若干年后他那句大手一挥的惊世之言: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 “昆仑:主题是反对帝国主义……”**在这首词的注解中这样写道。 1935年10月1日晚,通渭县城的文庙小学里,油灯如豆,中央红军干部大会在文庙小学召开。 第二天,他们将继续北上,寻找陕北红军并创建根据地。 **在会上对第二天的行动做了动员,还高声朗诵了那首千古绝唱——《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朗诵完诗后,会场上响起了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老红军胡安吉回忆说。 可能连**也没有想到,14年后的同一天下午,他将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新中国的成立。 立足陕北,壮志情怀绘江山 海拔2928米的六盘山,是红军长征途中的最后一座障碍。这对于一支正在走向胜利的部队,已经不在话下。 天高云淡雁南去,红旗漫卷六盘山。**在猎猎红旗下,写下了《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也不知道在写完这首词后,**有没有掷笔长笑? 1935年10月21日,一场伏击战在吴起镇打响。战斗以俘敌700人,缴获战马200匹而胜利结束,实现了**不要把尾巴带入根据地的战斗目的。 当这场战斗的指挥员彭德怀风尘仆仆地从前线回到指挥部,**情绪激动地在一张作战电令纸上写下了《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山高路远坑深”——**在战前签发的作战命令上,第一句话也是如此。 彭德怀看到诗词后,谦虚地把“唯我彭大将军”改为“唯我英勇红军”。——至此,中央红军胜利结束了为期一年的艰难长征,开始在西北重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