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清照的《声声慢》描写的是哪个季节晚秋景色.从词中的“雁字回时”和“满地黄花堆积”可以看出来,“黄花”指的就是菊花,菊花落了的时候就是晚秋了.是深秋的一个黄昏,初看“乍暖还寒”这四个字好像是春天,春寒料峭的时候.但不能先入为主,还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判断.证据如下:一,“雁过也”,根据大雁迁飞规律,大雁在深秋至初冬的时节(9-10月)南飞越冬,在来年春天一至二月回飞,有民谣为证:“秋分后,大雁南飞,春分后,大雁北归”,“大雁来时不过九月九,归去不过三月三”,“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而且大雁习惯在晚上飞行,这正好印证诗中“怎敌他晚来风急”“到黄昏”,“独自怎生得黑”所描写的黄昏迫近夜晚的时段.那么究竟大雁是南飞还是北飞呢?下文中的“满地黄花堆积”和“梧桐更兼细雨”无疑又为秋天的萧瑟凄冷提供了很好的佐证.梧桐是落叶乔木,在秋冬时节落叶,但决不会是春天.“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中的叶即梧桐叶.作者为什么要提到梧桐呢?可以想象秋风阵阵,吹着梧桐叶的那种落索的声音和梧桐树叶子落光后那种光秃秃、没有任何依附的情景只会使一个失去爱夫的弱女子愁肠欲断.不仅如此,梧桐还常出现在古诗中和情绪联系起来,如《长恨歌》中所写:“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落叶时”.这也正是秋天那种特有的气候和景物才能和作者失去丈夫后那种悲凉、孤独、愁苦的心情联系起来,使作者不禁触景生情,从而营造一种很浓厚的悲情氛围,达到了一种很高的寓情于物的艺术境界,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声声慢》.至于诗中的“乍暖还寒”,不应是气候时节特征,而是指日暮将近,秋风瑟起的那种天气状况,因为下文中的“三杯两盏淡酒”,“守着窗儿”这些动作都和前面的“最难将息”有直接、连续的因果关系.是因为天气变化(注意不是气候)才使作者不能将息而披衣起床,独斟独饮,守着窗儿不能入眠,不可能是指一个季节那么大的范围,你不能说因为是冬天就睡不好觉,所以根据上面的种种文字分析,诗中所描写的季节当属秋天,晚秋比较恰当.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网友来交流指正.。 2.求十句描写寒的诗句,还有赏析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 杜牧 《山行》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铃霖》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李清照 《声声慢》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李煜《长相思》 挝钟高饮千日酒,却天凝寒作君寿。李贺《十一月》 千山积雪凝寒碧,梦入枫宸绕御床。牟融《闽中回》 红楼斜倚连溪曲,楼前溪水凝寒玉。魏夫人《菩萨蛮》 3.乍暖还寒的诗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 冷泠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 晚来风急? 雁过也, 最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惟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4.作文《乍暖还寒时候的春色》转瞬间严冬已逝,春天已悄悄地来到人间。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是充满诗情的季节;春天,又意味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开始。自古以来,诗人喜爱春天,赞美春天,是因为春天景色宜人,处处皆可入诗。漫步古诗百花园,只见咏春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随意采撷几朵,慢慢品读,不知不觉已陶醉其中。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后庭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一、二句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二月里,春光明丽,草长莺飞,杨柳以长长的枝条轻拂堤岸,好像被美好的春色陶醉了。三、四句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这是宋代诗人晁冲之的《春日》。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的惜春诗。全诗四句四景,小溪明净,细雨翻萍,鹅鸭嬉戏,桃花逐水,画面十分鲜明,历历如在目前,令人悠然神往。诗人以鹅鸭“趁桃花”的景象寄自身的感慨,春已去尽,鹅鸭不知,故欢叫追逐,无忧无虑,而人却不同,既知春来,又知春去,落花虽可追,光阴不可回,诗人的惜春之情,溢于言表. 5.乍暖还寒时分,万物复苏,如何用诗句来妆点春天选一个晴天出门,便会感觉到,春天正在悄悄走来。空气变得不再刺骨,而是稍微柔和了,即便春意并不甚浓,但是一切的美好,也要渐次绽放了。 在这个充满生机的时刻,古人是怎样用诗句来妆点春天的呢?下面分享五首绝美的初春诗。 一、《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赏析:初春真的是一年当中最美的时节,淅淅沥沥的小雨,远看大地上有了草色,可走近一看,却不见了,草色原来还是稀疏零星的。多么美的一副早春美景! 二、《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赏析:早莺、新燕、花、草??春天刚刚到来,一切事物都有着生机盎然的感觉,作者是如此的有闲情雅致,欣赏着大自然的生机和趣味。 三、《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赏析: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开放了,鸭子在水中嬉戏,是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苏轼对早春的到来是如此的喜爱,我们现代人,也何尝不是呢? 四、《城东早春》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赏析:人们都爱早春的清新景色,“绿柳才黄半未匀”一句,意思为绿柳枝头嫩叶初萌,鹅黄之色尚未均匀。仅仅这一句,就将早春的景色细致入微的刻画了出来。 五、《田家》欧阳修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赏析:这也是一首正能量满满的小诗,辽阔的平川、绿油油的桑树、洁白的杏花,多么美丽的画面。鸠鸟更是增添了画面的生机。春雨过后,万物清新。充满了乐观和愉悦,对生活的满足、对美好未来的自信尽在不言之中。 你还喜欢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欢迎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