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人知道关于人参、鹿茸的诗词么唐 - 陆龟蒙 - 奉和袭美谢友人惠人参 【年代】:唐 【作者】:陆龟蒙 【题目】:奉和袭美谢友人惠人参 【内容】: 五叶初成椵树阴,紫团峰外即鸡林。 名参鬼盖须难见,材似人形不可寻。 品第已闻升碧简,携持应合重黄金。 殷勤润取相如肺,封禅书成动帝心。 唐 - 皮日休 - 友人以人参见惠因以诗谢之 【年代】:唐 【作者】:皮日休 【题目】:友人以人参见惠因以诗谢之 【内容】: 神草延年出道家,是谁披露记三桠。 开时的定涵云液,劚后还应带石花。 名士寄来消酒渴,野人煎处撇泉华。 从今汤剂如相续,不用金山焙上茶。 唐 - 周繇 - 以人参遗段成式 【年代】:唐 【作者】:周繇 【题目】:以人参遗段成式 【内容】: 人形上品传方志,我得真英自紫团。 惭非叔子空持药,更请伯言审细看。 唐 - 章孝标 - 送金可纪归新罗 【年代】:唐 【作者】:章孝标 【题目】:送金可纪归新罗 【内容】: 登唐科第语唐音,望日初生忆故林。 鲛室夜眠阴火冷,蜃楼朝泊晓霞深。 风高一叶飞鱼背,潮净三山出海心。 想把文章合夷乐,蟠桃花里醉人参。 唐 - 贾岛 - 莲峰歌 【年代】:唐 【作者】:贾岛 【题目】:莲峰歌 【内容】: 锦砾潺湲玉溪水,晓来微雨藤花紫。 冉冉山鸡红尾长,一声樵斧惊飞起。 松剌梳空石差齿,烟香风软人参蕊。 阳崖一梦伴云根,仙菌灵芝梦魂里。 唐 - 韩翃 - 送客之潞府 【年代】:唐 【作者】:韩翃 【题目】:送客之潞府 【内容】: 官柳青青匹马嘶,回风暮雨入铜鞮。 佳期别在春山里,应是人参五叶齐。 唐 - 顾况 - 送从兄使新罗 【年代】:唐 【作者】:顾况 【题目】:送从兄使新罗 【内容】: 六气铜浑转,三光玉律调。 河宫清奉赆,海岳晏来朝。 地绝提封入,天平赐贡饶。 扬威轻破虏,柔服耻征辽。 曙色黄金阙,寒声白鹭潮。 楼船非习战,骢马是嘉招。 帝女飞衔石,鲛人卖泪绡。 管宁虽不偶,徐市倘相邀。 独岛缘空翠,孤霞上泬寥。 蟾蜍同汉月,螮蝀异秦桥。 水豹横吹浪,花鹰迥拂霄。 晨装凌莽渺,夜泊记招摇。 几路通员峤,何山是沃焦。 飓风晴汩起,阴火暝潜烧。 鬓发成新髻,人参长旧苗。 扶桑衔日近,析木带津遥。 梦向愁中积,魂当别处销。 临川思结网,见弹欲求鸮。 共散羲和历,谁差甲子朝。 沧波伏忠信,译语辨讴谣。 叠鼓鲸鳞隐,阴帆鹢首飘。 南溟垂大翼,西海饮文鳐。 指景寻灵草,排云听洞箫。 封侯万里外,未肯后班超。 2.赞美梅花鹿的句子梅花鹿那褐色的、光闪闪的眼睛里,既有善良,也有憎恶,既有勇敢,也有智慧。 梅花鹿那细长的脖子,挺立着,象征着不屈,它那波浪形的腰,披着淡黄色的冬毛,真叫漂亮,四条直立的腿,似乎聚集了它全身的力量。 美丽的茸角是公鹿的第二特征,并以此吸引母鹿的倾慕。每当夕阳晚照,常见到公鹿对水中倒映的茸冠,孤芳自赏呢! 梅花鹿头上的那对树枝般的角,让我想到我学过的课文中有一只梅花鹿在湖边看见自己的角,不由赞叹的对自己说:“我的角真美”。 梅花鹿比马小一点儿。较长的脸上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头顶上长着一对长长耳朵,好像在聆听远处的动静,发现危险以便早早逃跑。 梅花鹿性格温柔,一会儿舔舔鼻子,一会儿晃晃耳朵,一会儿甩甩尾巴,一会儿迈着四方步在草地上散步,看着梅花鹿这么温顺,我真想把它领回家。 3.关于鹿茸的文献资料鹿茸是雄鹿的嫩角,它是含多种胶性物质和多种不同结构的钙质和多种复杂而微量的稀有成分的药材。 由于来源不裕而价格昂贵,所以在使用时应该尽量采取原质吞入,而绝不能用做煎剂。如果作为煎剂使用,它的胶性物会黏附于其他药物的渣滓上而浪费,或是黏附于药煲内壁的高处而被烤成废品甚至变成有损于健康的焦状物。 所以历代医家用茸治病时都是把它研成细末,直接吞食或配以其他药粉拌制成丸服食。例如:《千金方》中治疗佝偻病及其他虚弱症的鹿茸散,就是将鹿茸与当归、阿胶、乌贼骨等药共研为末,直接用淡盐水送服或调成糊状吞服的。 而《医宗金鉴》中用于治疗小儿“先天性五软症”的补肾地黄丸,就是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加入鹿茸和牛膝,研成细末,炼蜜为丸的。这两首处方被近代人用来治疗严重的佝偻病、骨质增生症、重症肌无力、性功能衰退等均有卓效。 在防治骨质疏松症时,可以此二方为基础,依具体情况加以调整使用。 有些喜欢饮酒的人,将鹿茸浸入酒中作为补品享用,这虽是简便之法,然而,用量不易控制,而且酒中的乙醇会影响人体对钙质的吸收和利用,因而不够理想。 民间将鹿茸当做滋补品来用时,往往依旧俗相传之食参法:严谨地选在冬至这一天,并用精瘦的肉类共同炖食。此法若是用于增强性功能,或是治疗亚健康的腰膝酸软、血虚晕眩、精疲力乏等证,或用于治疗急重疾病愈后的顽固性失眠,或用于治疗旧称的神经衰弱症,乃至用于治疗胃溃疡或经久不愈的痈疽等顽固性的疾病时,用肉炖鹿茸来作突击性调治,是适合的。 可是,若用于防治骨质疏松症之类的“静病”,则嫌麻烦也难奏效。再说,鹿茸不同于红参,红参能提高人体对产热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适量服食之后能提高抗寒能力,所以选在入冬前服食就比其他季节服食有较多的好处。 无此作用的鹿茸就不必选择在冬季而任何季节皆可服食。 利用鹿茸的补肾健骨之功,针对骨质疏松症及其他类似的慢性病症而用时,最好的用法就是取1~2片茸片直接放入口中,让唾液使之徐徐溶化,慢慢咽下溶有鹿茸的唾液,最后再将余渣嚼碎吞下。 这样既比研粉吞食要方便得多,且有效成分的吸收率也更高,用量也较少,还可以从中辨认所用茸片的质地优劣。 茸片用于炖服时,每次的用量为1~4克(约合市秤3分到1钱2分);而直接含服茸片的用量则为0.5~1克(约合市秤为1.5~3分)。 鹿茸的服食时间并无严格的要求,通常均以日间半空腹的时候(一日2~4次)为最适合。因为它的有效成分会与水果和蔬菜与茶汤中的鞣酸发生反应而被破坏,因而属配合禁忌。 此外,凡患新感染而发热的疾病和突然发生剧烈痛证的人,都属暂忌;正在服用含茸的丸、散剂的人,遇到这两种病证时,也应该暂时停药。还应该注意的是,凡体格壮实而无需服食的人或食茸过量的人,都容易引起头涨、胸闷或鼻衄等反应,须立即停药观察,而不可强行续用。 区分鹿茸优劣的知识: 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 或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 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习称“花鹿茸”,后者习称“马鹿茸”。 夏、秋二季锯取鹿茸,经加工后,阴干或烘干。 花鹿茸 呈圆柱状分枝,具一个分枝者习称“二杠”,主枝习称“大挺”,长17~20cm,锯口直径4~5cm,离锯口约1cm处分出侧枝,习称“门庄”,长9~15cm,直径较大挺略细。 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多光润,表面密生红黄色或棕黄色细茸毛,上端较密,下端较疏;分岔间具1条灰黑色筋脉,皮茸紧贴。锯口黄白色,外围无骨质,中部密布细孔。 体轻。气微腥,味微咸。 具二个分枝者,习称“三岔”,大挺长23~33cm,直径较二杠细,略呈弓形,微扁,枝端略尖,下部多有纵棱筋及突起疙瘩;皮红黄色,茸毛较稀而粗。 二茬茸与头茬茸相似,但挺长而不圆或下粗上细,下部有纵棱筋。 皮灰黄色,茸毛较粗糙,锯口外转多已骨化。体较重。 无腥气。 马鹿茸 较花鹿茸粗大,分枝较多,侧枝一个者习称“单门”,二个者习称“莲花”,三个者习称“三岔”,四个者习称“四岔”或更多。 按产地分为“东马鹿茸”和“西马鹿茸”。 东马鹿茸“单门”大挺长25~27cm,直径约3cm。 外皮灰黑色,茸毛灰褐色或灰黄色,锯口面外皮较厚,灰黑色,中部密布细孔,质嫩;“莲花”大挺长可达33cm,下部有棱筋,锯口面蜂窝状小孔稍大;“三岔”皮色深,质较老;“四岔”茸毛粗而稀,大挺下部具棱筋及疙瘩,分枝顶端多无毛,习称“捻头”。 西马鹿茸,大挺多不圆,顶端圆扁不一,长30~100cm。 表面有棱,多抽缩干瘪,分枝较长且弯曲,茸毛粗长,灰色或黑灰色。锯口色较深,常见骨质。 气腥臭,味咸。 过去鹿茸一直是外国人、皇亲国戚、达官显贵的专利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鹿茸已不是什么奢侈品,而成为先富起来的市民首先的保健必需品。从各种理论数值统计看,马鹿、梅花鹿及鹿副产品还远远没有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所以鹿发展具有光明前景,市场潜力不可限量。 我国是鹿类资源较丰富的国家,尤其茸鹿驯养业是世界上最早、最先进的国家,驯养的几种主要茸鹿--东北梅花鹿、天山马鹿、塔里木。 4.关于鹿茸的文献资料鹿茸是雄鹿的嫩角,它是含多种胶性物质和多种不同结构的钙质和多种复杂而微量的稀有成分的药材。 由于来源不裕而价格昂贵,所以在使用时应该尽量采取原质吞入,而绝不能用做煎剂。如果作为煎剂使用,它的胶性物会黏附于其他药物的渣滓上而浪费,或是黏附于药煲内壁的高处而被烤成废品甚至变成有损于健康的焦状物。 所以历代医家用茸治病时都是把它研成细末,直接吞食或配以其他药粉拌制成丸服食。例如:《千金方》中治疗佝偻病及其他虚弱症的鹿茸散,就是将鹿茸与当归、阿胶、乌贼骨等药共研为末,直接用淡盐水送服或调成糊状吞服的。 而《医宗金鉴》中用于治疗小儿“先天性五软症”的补肾地黄丸,就是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加入鹿茸和牛膝,研成细末,炼蜜为丸的。这两首处方被近代人用来治疗严重的佝偻病、骨质增生症、重症肌无力、性功能衰退等均有卓效。 在防治骨质疏松症时,可以此二方为基础,依具体情况加以调整使用。 有些喜欢饮酒的人,将鹿茸浸入酒中作为补品享用,这虽是简便之法,然而,用量不易控制,而且酒中的乙醇会影响人体对钙质的吸收和利用,因而不够理想。 民间将鹿茸当做滋补品来用时,往往依旧俗相传之食参法:严谨地选在冬至这一天,并用精瘦的肉类共同炖食。此法若是用于增强性功能,或是治疗亚健康的腰膝酸软、血虚晕眩、精疲力乏等证,或用于治疗急重疾病愈后的顽固性失眠,或用于治疗旧称的神经衰弱症,乃至用于治疗胃溃疡或经久不愈的痈疽等顽固性的疾病时,用肉炖鹿茸来作突击性调治,是适合的。 可是,若用于防治骨质疏松症之类的“静病”,则嫌麻烦也难奏效。再说,鹿茸不同于红参,红参能提高人体对产热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适量服食之后能提高抗寒能力,所以选在入冬前服食就比其他季节服食有较多的好处。 无此作用的鹿茸就不必选择在冬季而任何季节皆可服食。 利用鹿茸的补肾健骨之功,针对骨质疏松症及其他类似的慢性病症而用时,最好的用法就是取1~2片茸片直接放入口中,让唾液使之徐徐溶化,慢慢咽下溶有鹿茸的唾液,最后再将余渣嚼碎吞下。 这样既比研粉吞食要方便得多,且有效成分的吸收率也更高,用量也较少,还可以从中辨认所用茸片的质地优劣。 茸片用于炖服时,每次的用量为1~4克(约合市秤3分到1钱2分);而直接含服茸片的用量则为0.5~1克(约合市秤为1.5~3分)。 鹿茸的服食时间并无严格的要求,通常均以日间半空腹的时候(一日2~4次)为最适合。因为它的有效成分会与水果和蔬菜与茶汤中的鞣酸发生反应而被破坏,因而属配合禁忌。 此外,凡患新感染而发热的疾病和突然发生剧烈痛证的人,都属暂忌;正在服用含茸的丸、散剂的人,遇到这两种病证时,也应该暂时停药。还应该注意的是,凡体格壮实而无需服食的人或食茸过量的人,都容易引起头涨、胸闷或鼻衄等反应,须立即停药观察,而不可强行续用。 区分鹿茸优劣的知识: 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 或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 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习称“花鹿茸”,后者习称“马鹿茸”。 夏、秋二季锯取鹿茸,经加工后,阴干或烘干。 花鹿茸 呈圆柱状分枝,具一个分枝者习称“二杠”,主枝习称“大挺”,长17~20cm,锯口直径4~5cm,离锯口约1cm处分出侧枝,习称“门庄”,长9~15cm,直径较大挺略细。 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多光润,表面密生红黄色或棕黄色细茸毛,上端较密,下端较疏;分岔间具1条灰黑色筋脉,皮茸紧贴。锯口黄白色,外围无骨质,中部密布细孔。 体轻。气微腥,味微咸。 具二个分枝者,习称“三岔”,大挺长23~33cm,直径较二杠细,略呈弓形,微扁,枝端略尖,下部多有纵棱筋及突起疙瘩;皮红黄色,茸毛较稀而粗。 二茬茸与头茬茸相似,但挺长而不圆或下粗上细,下部有纵棱筋。 皮灰黄色,茸毛较粗糙,锯口外转多已骨化。体较重。 无腥气。 马鹿茸 较花鹿茸粗大,分枝较多,侧枝一个者习称“单门”,二个者习称“莲花”,三个者习称“三岔”,四个者习称“四岔”或更多。 按产地分为“东马鹿茸”和“西马鹿茸”。 东马鹿茸“单门”大挺长25~27cm,直径约3cm。 外皮灰黑色,茸毛灰褐色或灰黄色,锯口面外皮较厚,灰黑色,中部密布细孔,质嫩;“莲花”大挺长可达33cm,下部有棱筋,锯口面蜂窝状小孔稍大;“三岔”皮色深,质较老;“四岔”茸毛粗而稀,大挺下部具棱筋及疙瘩,分枝顶端多无毛,习称“捻头”。 西马鹿茸,大挺多不圆,顶端圆扁不一,长30~100cm。 表面有棱,多抽缩干瘪,分枝较长且弯曲,茸毛粗长,灰色或黑灰色。锯口色较深,常见骨质。 气腥臭,味咸。 过去鹿茸一直是外国人、皇亲国戚、达官显贵的专利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鹿茸已不是什么奢侈品,而成为先富起来的市民首先的保健必需品。从各种理论数值统计看,马鹿、梅花鹿及鹿副产品还远远没有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所以鹿发展具有光明前景,市场潜力不可限量。 我国是鹿类资源较丰富的国家,尤其茸鹿驯养业是世界上最早、最先进的国家,驯养的几种主要茸鹿--东北梅花鹿、。 5.描写梅花鹿的外貌作文可爱的梅花鹿 今天,我去森林里游玩。 这里有碧绿的小草和五颜六色的小花,空中的小鸟“叽叽喳喳”不停地叫着。远远望去,连绵起伏的大山,就像穿着绿色军装的卫士,昼夜保护着大森林。近处是一排排绿色的参天大树,树木旁边是一条小河,河水清澈见底,“哗哗”地流淌着。啊!这里真美呀! 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了奔跑的声音我走近一看,哦!原来是只梅花鹿。它的身上有许多白点,像梅花似的;它的腿细长而有力,善于长跑,尾巴短小,两只机灵的耳朵能前后摆动好可爱呦。 我弯腰从草地上拔了一些嫩绿的青草, 去喂它。梅花鹿看见青草,就飞快地跑向我,我把青草递给它,它就低下头伸出自己的舌头,去舔着些青草,一会儿就吃完了。它仰起头好像对我说:“小朋友,你拔的青草真好吃,谢谢你!”梅花鹿向森林深处跑去。 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我的好朋友——梅花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