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写一篇关于微雕的说明文国微雕历史源远流长。 远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微型雕刻。战国时的玺印小如累黍,印文却有朱白之分。 众所周知的王叔远的《刻舟》,也是中国历史上微雕艺术的经典之作。 篆刻边款艺术是微雕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明清以来,不少文人雅士在印章这方寸之中,用铁笔题书作画,寄托情趣,自娱自乐。及至寿山石成为印章材料之后,寿山石的微雕艺术便开始出现。 清初杨璇、周彬都曾在寿山石雕品的花纹僻处刻以小字,“西门薄意派”雕刻大师林清卿也常在所刻作品的草丛、石缝中以极细的笔画刻上自己的姓名和制作年月,以后更有人在印章方柱的四边,以极细微的文字,雕刻古人诗词作为边款。 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放大镜等先进科学仪器在微雕领域的运用,微雕艺术便成为一种别具一格的崭新艺术。 作品中所刻的文字愈来愈小,内容也愈来愈多。20世纪80年代,以郭月明老师为例,四川省屏山县人。 联合国教科文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中国国际书画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美术家艺术创作中心“终身名誉教授”,三希堂侯明明艺术馆“副馆长”,国际羲之书画院“名誉院长”, 攀枝花市硬笔书法协会会长、攀枝花市硬笔书法艺术学校常务副校长、硬笔书画报常务副主编、中国诗酒联谊会诗书画院副院长。郭月明从小喜好习书、绘画、弄琴,对传统民族文化有浓烈的兴趣。 1966 年, 20 岁的郭月明,避开尘世的喧嚣,开始沉醉于传容文化艺术之中,系统地研习书法、绘画、雕塑和篆刻技艺。他博采众家之长,兼蓄各体之韵,从而形成自己“沉着钢动,衣冠楚楚,森严之态,咄咄逼人”之风格。 1976 年,以其毛笔、钢笔临帖 10 年之功夫, 转攻微书、微雕、微刻,并经 16 年探索,将中国的气功及中国绘画、书法、刻字记忆熔于一炉,将微书、微雕、微刻集于一体,独得“精微艺术”之神韵,首先在艺海中托起了“精微艺术”这朵充满新意和神秘色彩的浪花。 1987 年,他的第一件硬笔书法作品微书小扇面,入选“中国首次赴日硬笔书法作品展”,后倍日本书道收藏。 1989 年,他在 2.5 厘米乘 3 厘米的纸片上,用钢笔写下 6183 个汉字,打破了在纪念邮票( 2.8 厘米乘 3 厘米)的背面用铅笔写下 2000 多个字母,因而被称为“世界微型书法大师”的匈牙利的埃曼·拉约浦的记录。这幅作品,在十倍以上的放大镜下,字距、行距分明,字体苍劲清晰。 我们的老师认为:精微艺术贵在精微,也难在精微,因为它不仅术其微小,还必须在微笑之中再现艺术神采、韵味。每一件精微艺术品,无不是成功于所实的基本功之上,同时,又缀满了心血和汗水。 他期望我们新一代的微雕艺人能学有所成,却不奢望艺术上的投机取巧,一蹴而就;他期望我们的作品有朝一日得到社会的承认,他耻于以媚俗之作去欺世盗名。时至今日,他依然故我地在斗室中埋头磨砺,不知晨昏,也屋所谓冬夏;在精微艺术这片充满生机的田野上耕耘不止,不问收获,也无所谓个人名利。 淡泊宁静,耐得寂寞;超然物外,求索不己,这就是中国微雕艺人学艺生活的真实写照。 当然还有陈忠森等一批有志于寿山雕创新的艺术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和研究中,认识到寿山石质地脂润、柔而易攻,便在微雕上进行大胆尝试,获得了成功。 他们微中求精,进一步发展了微雕艺术。陈忠森的微雕作品,“微”到需用高倍率的放大镜才能看得清楚。 比如他的微雕作品《兰亭序》,用的是一颗仅1立方厘米、比大豆大一些的田黄石,全文300多字,只用一个平面全部刻完,难怪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称赞他的微雕作品“细如蚊脚,游刃纵横,技进正未艾也”。 微雕艺术“艺在微” 微雕艺术“艺在微”,愈是细微,功夫愈精,价值也愈高。 微雕也是十分讲究画面和章法的艺术,这就是“意在精”。微雕的雕刻师首先要有很的书法和绘画功底,虽然微雕细微到无法用肉眼辩认,但在放大镜下仍然十分精美,如大幅的书法精品。 陈忠森除了微雕书法外,还创造了一个新品种—微雕画。他利用寿山石自身色彩斑斓、纹理万千的特点,配以山水、花鸟、人物,首创了熔金石书画于一炉,又有别于金石书画的新艺术。 他的微雕作品“百只熊乐园图”在美国“世界艺术中心”参赛,荣获第三届金鸡奖唯一的“特别金奖”,轰动一时。 近年来,福州组织有微雕研究会,会员10多人,其中李一鸣的微雕书法作品曾在日本相关赛事中荣获“特别奖”,此外,还有陈东生、陈明德、张平、杨世膺、刘镛奇、林右熹、林钦松等人,也卓有成就。 微雕特别讲究选材,其石材质地要求绝对精纯,容不得有半点砂格和半丝裂纹,因为半个砂点就可能刻10多个汉字。其次,微雕的刀具也是特殊的细刀,既要尖细,又得锋利。 第三,要有特别精熟的书法和国画功底,雕刻的时候才可进行“意刻”。第四,临场要屏息凝神,集中意念,毫厘千钧,一气呵成。 第五,运刀要稳、准、狠,只有这样,才能使书法和刀法笔意达到完美的统一。 20世纪90年代,游嘉瑞开辟了“案头摩崖石刻”的寿山石书法微雕新品种。 寿山石的案头摩崖本来就小巧玲珑、千姿百态,再配以微雕书法艺术,就更具有欣赏价值,因而人见人爱。 2.请写一篇关于微雕的说明文国微雕历史源远流长。 远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微型雕刻。战国时的玺印小如累黍,印文却有朱白之分。 众所周知的王叔远的《刻舟》,也是中国历史上微雕艺术的经典之作。 篆刻边款艺术是微雕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明清以来,不少文人雅士在印章这方寸之中,用铁笔题书作画,寄托情趣,自娱自乐。及至寿山石成为印章材料之后,寿山石的微雕艺术便开始出现。 清初杨璇、周彬都曾在寿山石雕品的花纹僻处刻以小字,“西门薄意派”雕刻大师林清卿也常在所刻作品的草丛、石缝中以极细的笔画刻上自己的姓名和制作年月,以后更有人在印章方柱的四边,以极细微的文字,雕刻古人诗词作为边款。 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放大镜等先进科学仪器在微雕领域的运用,微雕艺术便成为一种别具一格的崭新艺术。 作品中所刻的文字愈来愈小,内容也愈来愈多。20世纪80年代,以郭月明老师为例,四川省屏山县人。 联合国教科文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中国国际书画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美术家艺术创作中心“终身名誉教授”,三希堂侯明明艺术馆“副馆长”,国际羲之书画院“名誉院长”, 攀枝花市硬笔书法协会会长、攀枝花市硬笔书法艺术学校常务副校长、硬笔书画报常务副主编、中国诗酒联谊会诗书画院副院长。郭月明从小喜好习书、绘画、弄琴,对传统民族文化有浓烈的兴趣。 1966 年, 20 岁的郭月明,避开尘世的喧嚣,开始沉醉于传容文化艺术之中,系统地研习书法、绘画、雕塑和篆刻技艺。他博采众家之长,兼蓄各体之韵,从而形成自己“沉着钢动,衣冠楚楚,森严之态,咄咄逼人”之风格。 1976 年,以其毛笔、钢笔临帖 10 年之功夫, 转攻微书、微雕、微刻,并经 16 年探索,将中国的气功及中国绘画、书法、刻字记忆熔于一炉,将微书、微雕、微刻集于一体,独得“精微艺术”之神韵,首先在艺海中托起了“精微艺术”这朵充满新意和神秘色彩的浪花。 1987 年,他的第一件硬笔书法作品微书小扇面,入选“中国首次赴日硬笔书法作品展”,后倍日本书道收藏。 1989 年,他在 2.5 厘米乘 3 厘米的纸片上,用钢笔写下 6183 个汉字,打破了在纪念邮票( 2.8 厘米乘 3 厘米)的背面用铅笔写下 2000 多个字母,因而被称为“世界微型书法大师”的匈牙利的埃曼·拉约浦的记录。这幅作品,在十倍以上的放大镜下,字距、行距分明,字体苍劲清晰。 我们的老师认为:精微艺术贵在精微,也难在精微,因为它不仅术其微小,还必须在微笑之中再现艺术神采、韵味。每一件精微艺术品,无不是成功于所实的基本功之上,同时,又缀满了心血和汗水。 他期望我们新一代的微雕艺人能学有所成,却不奢望艺术上的投机取巧,一蹴而就;他期望我们的作品有朝一日得到社会的承认,他耻于以媚俗之作去欺世盗名。时至今日,他依然故我地在斗室中埋头磨砺,不知晨昏,也屋所谓冬夏;在精微艺术这片充满生机的田野上耕耘不止,不问收获,也无所谓个人名利。 淡泊宁静,耐得寂寞;超然物外,求索不己,这就是中国微雕艺人学艺生活的真实写照。 当然还有陈忠森等一批有志于寿山雕创新的艺术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和研究中,认识到寿山石质地脂润、柔而易攻,便在微雕上进行大胆尝试,获得了成功。 他们微中求精,进一步发展了微雕艺术。陈忠森的微雕作品,“微”到需用高倍率的放大镜才能看得清楚。 比如他的微雕作品《兰亭序》,用的是一颗仅1立方厘米、比大豆大一些的田黄石,全文300多字,只用一个平面全部刻完,难怪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称赞他的微雕作品“细如蚊脚,游刃纵横,技进正未艾也”。 微雕艺术“艺在微” 微雕艺术“艺在微”,愈是细微,功夫愈精,价值也愈高。 微雕也是十分讲究画面和章法的艺术,这就是“意在精”。微雕的雕刻师首先要有很的书法和绘画功底,虽然微雕细微到无法用肉眼辩认,但在放大镜下仍然十分精美,如大幅的书法精品。 陈忠森除了微雕书法外,还创造了一个新品种—微雕画。他利用寿山石自身色彩斑斓、纹理万千的特点,配以山水、花鸟、人物,首创了熔金石书画于一炉,又有别于金石书画的新艺术。 他的微雕作品“百只熊乐园图”在美国“世界艺术中心”参赛,荣获第三届金鸡奖唯一的“特别金奖”,轰动一时。 近年来,福州组织有微雕研究会,会员10多人,其中李一鸣的微雕书法作品曾在日本相关赛事中荣获“特别奖”,此外,还有陈东生、陈明德、张平、杨世膺、刘镛奇、林右熹、林钦松等人,也卓有成就。 微雕特别讲究选材,其石材质地要求绝对精纯,容不得有半点砂格和半丝裂纹,因为半个砂点就可能刻10多个汉字。其次,微雕的刀具也是特殊的细刀,既要尖细,又得锋利。 第三,要有特别精熟的书法和国画功底,雕刻的时候才可进行“意刻”。第四,临场要屏息凝神,集中意念,毫厘千钧,一气呵成。 第五,运刀要稳、准、狠,只有这样,才能使书法和刀法笔意达到完美的统一。 20世纪90年代,游嘉瑞开辟了“案头摩崖石刻”的寿山石书法微雕新品种。 寿山石的案头摩崖本来就小巧玲珑、千姿百态,再配以微雕书法艺术,就更具有欣赏价值。 3.描写双宿双飞的句子有哪些鸿鹄双飞意谓夫妻共怀远大的志向,比翼齐飞。 双宿双飞意谓夫妻恩爱,像鸟一样同栖息共飞翔。宋• 尤袤《全唐诗话》卷六:“眼想心思梦里惊,无人知我此时情。 不如池上鸳鸯鸟,双宿双飞过一生。” 夫妇同心意谓夫妻俩同心相随、相处、相和。 和合双全意谓夫妻和睦相处,生活美满幸福。 珠联璧合意谓夫妻才貌相当,两人的结合完美无缺。 璧,即中间有孔的扁圆形玉器,泛指美玉。一双两好意谓夫妻双方姻缘和好。 人称双美意谓夫妻的结合,堪称完美。 天假因缘意谓上天赐予了如此好姻缘。 清•黄宗羲《复 秦灯岩书》:“然其至非言可传,天假因缘,或在异日。”亦作“天 假良缘”、“天假凑和”。 4.描写青年有魄力的诗句有哪些挥斥方遒意谓热情和才华的奔放。 遒,强劲也。**沁园春•长沙》:“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意气风发意谓意志力强,精神振奋,气概豪迈。三国• 魏•曹植《魏德论》:“武皇之兴也,以道凌残,义气风发。 ” 风华正茂意谓青春焕发,风采动人,才华横溢。** 《沁园春•长沙》:“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形容青年人生气 勃勃,追求上进的精神面貌。 学老于年意谓青年人好学、博学。《宋史•文苑传七• 熊克》:“克幼而翘秀,既长,好学善属文,郡博士胡宪器之,曰: ‘子学老于年,他日当以文章显。 ’ ” 芳年华月意谓美好的年华。南朝•宋•刘铄《拟行行重 行行》:“芳年有华月,佳人无还期。” 逸群之才意谓才华横溢、出众。唐•杨炯《后周宇文公 神道碑》:“有如荀美,独负逸群之才。” 燕侣莺俦意谓有称心如意的伴侣。亦可喻指年轻的女 伴。 元•徐琰《青楼十咏•小酌》:“结凤世鸾交凤友,尽今生 燕侣莺俦。” 桃李争春意谓年轻人向着美好的目标互相砥砺。 春华秋实意谓人生在青年时代开花,到将来结果。华, 花。 清•钱泳《履园丛话•梦幻•永和银杏》扬州钞关官署 东隅,有银杏树一株,其大数围,直干凌霄,春花秋实。 ”亦作 “春花秋实”。 社会的柱石意谓青年能担当社会重任的中坚力量。《汉。 5.描写冬至节的诗句有哪些陆游有《辛酉冬至》诗:“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杜甫有《小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冬至》:“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白居易有《邯郸冬至夜》:“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冬至夜怀湘灵》:“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小岁日对酒吟钱湖州所寄诗》“独酌无多兴,闲吟有所思。 一杯新岁酒,两句故人诗。杨柳初黄日,髭须半白时。 蹉跎春气味,彼此老心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