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中国民俗的诗句

1.描写中国传统习俗的诗句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2、《元日》 宋代: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3、《清明》 唐代: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4、《青玉案·元夕》 宋代: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焰火像是东风吹散了的千树繁花,纷纷落下仿佛星星如雨般坠落。豪华的马车满路飘香。

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舞动鱼灯、龙灯不停歇,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

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5、《蜀中九日 》 唐代: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译文:重阳节登高眺望家乡,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只感无限烦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无法归去,鸿雁又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2.【描写我国传统习俗的诗句】

1`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2`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3`腊月今知晦,流年此夕除.拾樵供岁火,帖牖作春书.柳觉东风至,花疑小雪馀.忽逢双鲤赠,言是上冰鱼.4`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6`雷奔电逝三千儿,彩舟画楫射初晖.喧江雷鼓鳞甲动,三十六龙衔浪飞.灵均昔日投湘死,千古沉魂在湘水.绿草斜烟日暮时,笛声幽远愁江鬼.7`中庭地白树栖鸭,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社日,六畜祭祀2.元宵,看花灯3.除日,贴春联4.重阳,扫墓5.重阳,登高6.端午,赛龙舟7.中秋,赏月中秋:王建有诗云:“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徐凝的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春节: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历代诗人着力描写的重要内容.在这些诗章中,有记录各种传统习俗的,有抒发个人情怀的,有描写喜庆气象的,可谓五彩纷呈.腊月廿五日,人们开始打扫卫生,以迎新春.清代诗人写道:“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太平甲子非容易,新历颁来仔细看.”年末岁尾,百姓希望来年五谷丰登,有“祭灶”风俗.晚清诗人罗昭隐这样描述:“一盏清茶一缕烟,灶神老爷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除夕守岁,一家人开怀畅饮,团圆取乐,共祝新年.宋代席振起在《守岁》诗中云:“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岁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岁尾年初,家家爆竹,户户焰火,不绝于耳,气势如虹.元代诗人赵孟頫在《岁月》中说:“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地落阶红.纷纷灿烂如星陨,霍霍喧逐似火攻.”描写春节喜庆气氛者,王安石可算写到极致,他的《元日》诗脍炙人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文天祥:“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七夕: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重阳节: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3.关于中国民俗风情的句子

端午节诗歌

乙卯重五诗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中秋节

《水调歌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一首描写我国传统节令及习俗的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描写我国传统节令及习俗的古诗,这个传统节令是( 重阳 ),习俗是(登高);《元日》是描写了我国传统节令及习俗的古诗,这个传统节令是(春节),习俗是(燃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春联和门神)……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5.描写我国传统习俗的诗句

1`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2`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3`腊月今知晦,流年此夕除.拾樵供岁火,帖牖作春书. 柳觉东风至,花疑小雪馀.忽逢双鲤赠,言是上冰鱼. 4`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6`雷奔电逝三千儿,彩舟画楫射初晖。喧江雷鼓鳞甲动, 三十六龙衔浪飞。

灵均昔日投湘死,千古沉魂在湘水。 绿草斜烟日暮时,笛声幽远愁江鬼。

7`中庭地白树栖鸭,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1.社日,六畜祭祀2.元宵,看花灯3.除日,贴春联4.重阳,扫墓5.重阳,登高6.端午,赛龙舟7.中秋,赏月中秋:王建有诗云:“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

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徐凝的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春节: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历代诗人着力描写的重要内容。在这些诗章中,有记录各种传统习俗的,有抒发个人情怀的,有描写喜庆气象的,可谓五彩纷呈。

腊月廿五日,人们开始打扫卫生,以迎新春。清代诗人写道:“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

太平甲子非容易,新历颁来仔细看。”年末岁尾,百姓希望来年五谷丰登,有“祭灶”风俗。

晚清诗人罗昭隐这样描述:“一盏清茶一缕烟,灶神老爷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

除夕守岁,一家人开怀畅饮,团圆取乐,共祝新年。宋代席振起在《守岁》诗中云:“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

三十六岁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岁尾年初,家家爆竹,户户焰火,不绝于耳,气势如虹。

元代诗人赵孟頫在《岁月》中说:“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地落阶红。纷纷灿烂如星陨,霍霍喧逐似火攻。”

描写春节喜庆气氛者,王安石可算写到极致,他的《元日》诗脍炙人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文天祥:“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6.描写我国传统节令及习俗的诗

中秋:

王建有诗云:“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徐凝的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历代诗人着力描写的重要内容。在这些诗章中,有记录各种传统习俗的,有抒发个人情怀的,有描写喜庆气象的,可谓五彩纷呈。

腊月廿五日,人们开始打扫卫生,以迎新春。清代诗人写道:“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太平甲子非容易,新历颁来仔细看。”

年末岁尾,百姓希望来年五谷丰登,有“祭灶”风俗。晚清诗人罗昭隐这样描述:“一盏清茶一缕烟,灶神老爷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

除夕守岁,一家人开怀畅饮,团圆取乐,共祝新年。宋代席振起在《守岁》诗中云:“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岁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

岁尾年初,家家爆竹,户户焰火,不绝于耳,气势如虹。元代诗人赵孟頫在《岁月》中说:“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地落阶红。纷纷灿烂如星陨,霍霍喧逐似火攻。”

描写春节喜庆气氛者,王安石可算写到极致,他的《元日》诗脍炙人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文天祥:“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重阳:

刘长卿的一首诗云:

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

人烟湖草裹,山翠县楼西。

唐代诗人邵大震的一首诗云:

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

寒雁一向南飞远,游人几度菊花丛。

白居易在《重阳席上赋白菊)中写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白霜。

还似今朝歌舞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王勃的“九月重阳节,开门见菊花”

7.关于风俗的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杜牧《清明》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 苏东坡 “江上冰销岸青青,三三五五踏青行。”

宋朝 苏辙(踏青) 春节的诗歌: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端午节: 竞渡歌(节录)(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夕: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元宵: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诗曰(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冬至: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其实这方面的诗挺多的,好好看看。 中国法定节日有:新年(1月1日),全国放假一天;春节(农历新年),全国放假三天;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全国放假三天;中国青年节(5月4日);护士国际节(5月12日);儿童节(6月1日);中国**诞生纪念日(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8月1日);教师节(9月10日);国庆节(10月1日),全国放假三天;记者节(11月8日)。

人大代表提出将传统节日纳入法定假日 没办法,字数太多,无法显示,只能这样了。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

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

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元宵以糯米粉为皮,内裹果料糖馅,圆形,是“团圆”的象征。

元宵节观灯始于公元一世纪,沿至当代仍在各地盛行。每到元宵节之夜,许多城市举办灯会,展出各种彩灯,造型新奇,千姿百态;在农村,则举行文娱活动,如放焰火、踩高跷、耍龙灯、扭秧歌、荡秋千等。

>> 中和节在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此时正值惊蛰前后,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

古时龙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借龙来驱逐害虫。明代曾流行熏虫儿,二月二这天人们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

8.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有哪些

1. 描写除夕的诗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 描写春节的诗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 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 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 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有: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 描写七夕节的诗句有: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7. 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有: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8.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