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燃放烟花爆竹的语句描写燃放烟花爆竹的词语: 震耳欲聋、火树银花、火烛银花、五光十色、响彻云霄、此起彼伏 描写燃放烟花爆竹的语句: 1、这些烟花陆陆续续地从下往上绽放。 橙黄的烟花好似美丽的流星雨,正逐渐落到地上。塔顶一直在向四周喷射,好像一盆金菊,向人们送去快乐。 2、五颜六色的大球重叠在一起,五彩斑斓,闪闪发光,天空也成了光的海洋。过了一会儿,又变成了颗颗宝石镶嵌在夜幕中,最后,渐渐变成一道星光瀑布慢慢地坠落下来,漂亮极了。 3、忽然,“轰,轰,轰……”大批烟花从天上倾泻下来,成了红色和金色的“瀑布”大有“飞流直下三千尺”之气势。“瀑布”过后,降落伞烟花,飞龙烟花……相继登场。 我看得眼花缭乱,拍手叫好。 4、只听一声巨响,烟花往天空中射去,在天空炸出了美丽的火花,同里掉下来一个“降落伞”,五颜六色的,美丽极了。 5、那烟花朵朵,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一个个大蘑菇,有的像一条银色的瀑布,还有的烟花散开了我形容不出它的样子。红的,蓝的,黄的,绿的,几种颜色混在一起,五颜六色,美丽极了! 6、在夜色中,鞭炮的亮点显得分外明显。 这亮点一直在往上溜,我把竿子伸得更长了。啪的一声,鞭炮炸到了竿子和鞭炮连接的地方,鞭炮立即掉了下去。 炸了一会儿后,鞭炮灭了。 7、年饭过后,该放鞭炮了。 这家的鞭炮刚燃放完毕,那家的鞭炮就开始乒乒乓乓的响了起来。鞭炮的声响,它所带来的,是新的一年的欢乐,所抹去的,是旧的一年的烦恼。 8、一朵朵烟花炮弹在空中绽放,一声声欢笑刻在了人们心田。鞭炮花式十分之多,从十楼观望着,真是有点儿像开国大典中那天上的火花结成彩,地上的灯火一片红的场景呢! 9、鞭炮声震耳欲聋,惊天动地,我们躲得远远的。 烟雾散尽后,我们一窝蜂冲出去,捡起地上没燃爆的小鞭炮,悄悄地来到水边,用火点燃鞭炮扔入水中,随后水花四溅,一股泉水直冲上天,一会儿,水面上又恢复了平静,我们早已不见了踪影。 10、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燃起鞭炮,放起礼花,辞旧迎新,释放一年的快乐。 我当然也不例外,过足了放鞭炮的瘾。回忆起童年放鞭炮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拓展资料烟花爆竹是指以烟火药为主要原料制成,引燃后通过燃烧或爆炸,产生光、声、色、型、烟雾等效果,用于观赏,具有易燃易爆危险的物品。烟花爆竹对环境的危害主要是大气污染和噪音污染。 由于烟花爆竹其中的火药成分,燃放者在燃放时如果不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燃放或者燃放违规产品,就会有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2.描写玩烟花的句子火树银花不夜天。 东风夜放花千数,更吹落星如雨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一声炮竹庆民安国泰安 三杯美酒祝人寿年丰 忽然,吼一声,一朵五彩缤纷的花朵出现在天空。我抬头望去,一枝枝美丽的花朵瞬间就消失了。 正当我看的如痴如醉的时候一声震撼人心的巨声爆炸了。 一些小火花慢慢的降下来。 我拍手叫绝,当今科技真发达 过了一会儿,妈妈宣布:“现在开始放!”我们争先恐后地上楼去拿烟花,下来时,弟弟已是满头大汗了。我先拿出“魔术弹”让小叔叔帮我点着,我闭着眼、手向高空举着,只听见“吱”的一声,我忙睁开眼,可烟花已飞得无影无踪了。 这时,只听见“呼”的一声,吓得我赶忙捂住耳朵,我想:这真是虎啸狮吼呀!原来是大叔叔放起了“龙吟花雷”,虽然开始虎啸狮吼,但过了一会儿,却是五颜六色、秋雨潇潇。 说到花,自然会想到幸福。 爸爸放起了“幸福花筒”,刚开始就五彩缤纷,仿佛出现了一朵朵花,咧开了嘴,好像幸福的事全在它肚子里。 “喷”的一下,使我们都注意着它----“富士之樱”,它是所有烟花中最贵的。 过了一会儿,一个大约30米高的火花垂直地升向高空,好像在和别的烟火比高低呢! 这时,“噼卟”、“噼卟”的声音传过来,原来是爸爸在放“美丽的冬天”,真是五颜六色呀。 虽然名字上说是冬天,却有温暖如春的感觉,让人感到现在就是春天。 弟弟开始不耐烦了,便拿起“电火花”跟我们打起烟火大战。他趁大家不注意时,拿出“龙吟花雷”准备吓人,正好被我发现了,便拿起“魔术弹”往弟弟的烟花上一射,弟弟连忙蹲下,起来时,看到“龙吟花雷”要爆炸,他连忙跑了。 这时我再发一弹把“龙吟花雷”弹到空地上,没吓到人,大家也平安了。 看着大家欢快的情景,我心里象烟花一样也乐开了花。 我立刻走进自己家里,拿出自己到街上买回来的三个彩珠筒,还叫上了爸爸陪我一起放。 走出屋子,来到场地中间,爸爸用火柴点燃了彩珠筒上的引线。 不一会儿,那只彩珠筒里就放出了黄色的火花。过了一会儿,彩珠筒里面放出了一个金色的大圆圈。 那圆圈升到半空中,“啪”的一声变成了一朵又一朵美丽的菊花。然后,彩珠筒里又放出了三个脸盆大的圆圈。 中间的圆圈一升空就开了花,旁边的两个圆圈继续升上天空。慢慢地它们也放出了一朵朵小花。 不知不觉中,这一根烟花放完了。 我拿起第二个烟花正想放,可是却找不到这一根烟花上的引线。 引线怎么不见了?爸爸接过我手中的烟花,仔细看了起来。接着,他小心翼翼地把一张纸撕开,把里面的引线拉出一点。 爸爸让我拿住棒的下端,他点燃了引线。这一根烟花和上一根烟花不同。 这一根烟花放出来的都是一个个胖乎乎的大圆圈,后面拖着一群群小星星。大圆圈飞上了天空变成了菊花,小星星好象下雨似的落了下来,又像流星雨一样翻滚落下。 这一根放的速度比较快,很快就放完了。开始,我比较担心,害怕烟花会烧到手上,害怕烟花会提前爆裂……可是,等到放完,我看到没有一点事。 我就安心了。 接下去,我放了第三根烟花……这第三根烟花放出来的火花,五颜六色,真是美丽极了。 我想再放,可是,家里没有烟花了。爸爸说:“今年算了,明年多买几根,让你放个够!” 过年了,放烟花是每个人都会做的是。 小孩放眼花为的是追快乐;情侣放烟花为的是浪漫;老人放烟花为的是和谐,每个人都融入在一场快乐的烟花雨中。 一个人独自在阳台上看眼花,漆黑的天幕被烟花添上一层色彩。 看着烟花,心里却莫名其妙陷入一股悲伤中。 眼花的命运永远都是昙花一现,还没来得及观赏它的美丽,在“嘭”的一声中一切烟消云散。 不知道眼花对自己的命运是否不满,因为一切来得太突然,一切有走得太快了,在这世界是只留下一瞬间的美丽,最终沉淀在无际的天穹。 烟花就像一个人的生命,比一场雨都短暂,世界上没有永远的东西吗?是不是永恒太唐突了? 带着一切的疑问,我做了一个梦,梦中烟花告诉我,它有短暂的生命他从不后悔,以前是,现在是,未来也是如此。 因为在它以在向往以久的舞台,抹上了辉煌的一笔,也是生命中、的最后一笔。 人的生命就如烟花,只要在自己生命中留下自己认为最美的一件事,那么就不枉费一生。 我明白了,在烟花消失的瞬间却留下了永恒的存在。 的确,烟花是永远的,因为它在我心里刻在了永恒的美丽。 烟花是幸福的,因为它自己对留下的瞬间肯定了自己的美丽。 如果可以选择,我倒愿意变为烟花,在这世界上留过美丽又永恒的一笔。 它的生命短暂但精神去永远存在 。 3.关于禁止放烟花爆竹的古诗古时没有禁止放烟花爆竹的规定,1992年,广州明文“禁炮”,成为全国最早订立“禁炮令”的城市。 古代对爆竹的描写主要有以下几种: 1、写爆竹和节日气氛。 “轧轧平原冻草萌,却教非夏以雷鸣。春从和朗声中报,人在吉祥烟里行。 仙木骈罗增气色,飞霙借助散瑶琼。东皇鼓吹连宵发,百福昌昌入凤城。” 2、借物咏志。 “一声爆竹透云端,惊醒苍生睡不安。若使江淮豪杰听,定应惭悚胆先寒。” 形容爆竹声音大,使得豪杰都要自惭形秽。 “发发寒初破,沉沉梦正惊。梅花香里一时鸣。恰似催将腊去试春声。 赋拟闲居岳,人同近市婴。老来心性渐都平。绿茗青灯猛地意纵横。” 借爆竹抒发自己无所作为的苦闷。 "英勇见精神,一声天下闻。九霄欢跃舞,落地却无声。" 4.描写放鞭炮的好句子放了寒假,除了完成单位上安排的几天值班任务,还有与亲朋们的几次聚会,我便很少出门了。 在家里大多数时间就趴在网上,倒也自在。坐在电脑前,屋外那此起彼落的鞭炮声,远远近近地传入耳朵里,从早晨睁开眼直到深夜,就这么时断时续的。 在这“噼啪”的鞭炮声中,尽管我的眼睛还盯在电脑荧屏上,可是我的思绪却早已飞回到童年的故乡去了…… 记得小时候,大年三十以前,父亲早就把过年的鞭炮准备好了,是那种牛皮纸的,有时候是红皮的。鞭炮的个头比较小,形状像一节干谷秸子,村里人都叫它“干草骨节”。 除了“干草骨节”外,还要买一两把(一把十个)爆竹和二提脚。父亲把鞭炮买回家以后,受不了我们几个弟兄的软磨硬缠,便从整挂鞭上拆下来一些分给我们,把余下的就放在炕席子底下炕着,并警告我们谁也不准动它。 可是,父亲给我们兄弟分的“干草骨节”没几天就放完了,我们经不住诱惑就把手伸到了炕席子下面的鞭炮上。你一次偷几个,我一次偷几个,多了也怕被父亲发现,他的皮带可是怪吓人的。 一挂鞭炮数量本来就不多,哪里还经得起这么零打碎敲的?到除夕要放鞭炮了,父亲发现鞭炮已经所剩无几了。于是父亲非常震怒,瞪着眼审问我们几个,可是我们谁也不承认。 如果不是因为大过年的,他不揍得我们鬼哭狼嚎的就怪了。父亲只是骂了我们几句出出气,也就算了。 过年,是我们小伙伴们非常盼望也是极为开心的一段美好时光。学校都放寒假了,年的气息也越来越浓了,大家快乐地聚集在街道上做各种游戏玩耍,当然少不了放鞭炮。 你放几个,我放几个,这里面也有炫耀的成分,看看谁的鞭炮多。于是,村子里到处都能听到鞭炮的响声。 “干草骨节”是那种“啪!”的脆响;爆竹是那种“嗵!”的钝响;二提脚是那种地面一声“嗵!”天空一声“啪!”的双响。我们把鞭炮丢在地上放,插在墙缝里放,捏住鞭炮屁股放,用弹弓射往空中放……还不过瘾,于是小伙伴们又开始发明新的玩法了,炸粪便便是其一。 那时,街道上流浪的猪狗比较多,还有牛马也经常从街道上通过,因此,在街道上找坨动物粪便很容易。把爆竹插在粪便上,然后点燃,随着药信“嗤嗤”声过后就是“嗵!”地一声爆响,一坨粪便被炸得四处纷飞,有跑得晚或者距离比较近的小伙伴往往被粪便溅一身,大家一起爆笑一阵子。 更危险的游戏是用爆竹炸酒瓶子。把只爆竹塞住酒瓶子口,点燃引信后,几秒钟内便“砰!”的一声,酒瓶子顷刻间没了踪影,玻璃纷飞,能飞出十几米远开外,有时候就有小伙伴被玻璃击伤的。 有的小伙伴把鞭炮点燃后扔在地上,引信着完后却没了动静,一般人判断是哑鞭,于是有胆子大的就过去捡拾,可是刚刚拿到了手里,鞭炮顿时炸响。“干草骨节”威力比较小,尚无大碍,但如果是爆竹的话,不把手掌炸断了就算是万幸了。 被炸的小伙伴捂住受伤的手哭咧咧地回家了,我们便一哄而散。 除夕的夜晚,天刚刚黑下来,有的人家就开始燃放鞭炮了。 谁家放鞭炮,门口都是聚集一群小朋友,等着抢哑鞭。鞭炮声“噼啪”一阵子过后,硝烟尚未散尽,小伙伴们便借着熹微的暮色,弯腰躬背从一地碎鞭炮纸中寻找哑鞭,像抢钱似的。 一阵子忙乱之后,又朝下一家门口跑去。天色完全黑了下来,有的小伙伴就打着手电寻找。 这些哑鞭炮如果还有信子的,可能也十分短小了,有的仅仅露个头罢了,有的连个头也见不着。燃放哑鞭需要胆量,胆子小的一般不敢直接点燃,而是用根长香来点燃,如果实在点燃不着就会把鞭炮扒开,用火柴点燃火药,“嗤!”的一声,听个响声罢了。 有的哑鞭用块石块或者斧头砸,也能听到一声爆响。 除了过年,平时乡亲们谁家娶媳妇或者盖新屋,燃放鞭炮也是必须的,我们小伙伴们谁能抢个哑鞭放放就很高兴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盖新屋上梁这天。主人家都是选择在中午这个时间上梁。 看上梁的人很多,可以与看大戏的人数媲美了。仪式开始时,是盖房子的木工头和瓦工头借着两把梯子,手里分别拿着斧头和瓦刀,两个人走到梯子跟前,相互望一眼,点下头,然后分别讲着话同时登上梯子。 这边说,今天是个好日子。那边说,东家喜把房梁上。 这边说,翻身不忘**。那边说,盖屋不忘**。 ……两个人边说边爬到了房梁顶端,各把早系在身边梁上的一根绳子解下来。下面的人仰面对梁上说,点鞭了!上面说。 点鞭!于是系在房梁最顶端正中的那根椽子上的鞭炮,随着剧烈的“噼啪”声,就像卷帘门一样慢慢地被两个工头提了上去。待鞭炮声结束,椽子也正好被两个人提上来,早就候在屋门外面的小伙伴们便一哄而上抢哑鞭。 但人多哑鞭少,谁能抢到个脸上就写满了高兴。两个工头把顶椽子安放好后,两个人又分别提上来一个红布封口的葫芦状圆斗,里面盛了一些小饽饽(鸟首形状的小馒头)、大红枣、年糕、糖果、硬分币、干谷草屑之类的东西,两个人开始向人群里抛撒。 下面的人乱哄哄地争抢,场面很是热闹…… 现在,故乡的除夕夜,乡亲们家家户户隆重地燃放鞭炮仍是传统。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放鞭炮的时候,再也没有那么多的观众了。 小朋友们也不知道都跑到哪里去了,。 5.描写放鞭炮的好句子1、只听见一声近似于闷雷似的声音,接着一条银蛇随即升空,在天幕中炸开,像一朵盛开的花儿。 花儿含羞似的望了人们一眼,在夜幕中一点点隐褪。下面的其他的烟花看见花朵这么受宠,简值成了“天之骄子”,便不服气的一拥而上,示威似的在天空上展示着自己最美丽的身姿,似乎在对遗留在天上的花朵的笑脸进行讥讽。 2、随着“ 噼里啪啦”的响声,烟花冲上了天,一朵朵五颜六色的烟花飞升降落,有的像天女散花,有的像信号飞射,忽明忽暗,五彩缤纷。最好看的是烟花飞上天,变成一大朵牡丹花,一眨眼,这花又化作无数朵小花,四处散开,变化莫测。 一会儿黄色,一会儿红色,就像一群变化多端的蝴蝶在高空飞舞。 3、我们搬出我们最大的烟花“巨无霸”。 点燃它的导火线,只见烟花像火箭一样,飞上天空,又象花朵一样绽放开来,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把人看得都入迷了。 4、那烟花朵朵,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一个个大蘑菇,有的像一条银色的瀑布,还有的烟花散开了我形容不出它的样子。 红的,蓝的,黄的,绿的,几种颜色混在一起,五颜六色,美丽极了 5、耀眼的礼花在空中闪烁,好似仙女下凡,翩翩起舞;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怀抱琵琶,轻拨银弦……鞭炮声打破了夜的宁静,把天空衬得美丽无比。 6、一大颗烟花在我上方炸开,流光溢彩。 火星稀稀疏疏窜向四周,旋即又消失了。紧接着又有一个烟花在空中绽放,映着人们的笑脸。 7、瞧,灰暗的天空上升起了一个红红的“大火球”,“嘭”的一声,“火球”“开花”了,火球分散成了红色的小点,消失在空中。紧接着,又升起了一个金黄色的“火箭”, “啪”的一声,空中绽开了一朵金色的“菊花”,“菊花”在空中没开多久,就变成一个个“小流星”掉了下来,在空中划了一条金色的线。 只有几颗剩下的“星星”还不肯离去,最后才慢慢隐去。 8、只听见几声沉闷的声音,一个个烟花带着红红的火星窜上了天空,几声脆响,夜空绽放出几朵美丽的花朵。 它们的形状和颜色各不同,有五颜六色的满天星,金黄色的蒲公英,紫色的牵牛花,火红的玫瑰花……绚丽多彩。 9、突然间,广场上一朵朵绽放的烟花腾而起,哇!好美的夜空啊!一条长长的“大瀑布”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带着满身光焰洒向大地,把大地映得光彩夺目。 烟花顿时变得太神奇了,一下变成一朵朵小花,在空中闪耀;一下变成一道道流星雨,洒向大地;一下变成蝴蝶向四处飞翔;一下又变成无数颗金光闪闪的星星,像一颗颗闪闪发亮的钻石镶嵌在漆黑的夜空。 10、天空中绽放的烟花已经数不胜数了,此起彼伏的烟花似在争奇斗艳,又像在展示着人们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 而大人们的欢笑声,孩子们的尖叫声,汇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11、一颗颗五颜六色的火花飞升降落,时而如天女散花,时而如信号弹飞射,忽明忽暗,把夜幕点缀成鲜花的世界。 这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烟花飞舞迎新年啊! 12、烟花的美丽,如此短暂,却如此的奔放,如此热烈。即使只有一秒的生命。 也要做到最完美,开放的最灿烂。 13、天空中的烟花越来越多,形态各异。 有的像撑开的伞,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花朵,还有的像数十条金色的银蛇,扭动着升上天空。天空好似一幅美丽,迷人的画面。 14、忽然,从管子里似乎喷出了一只火箭那样“咚”一声,一个如同小球那样的黄色礼花就喷射了出去,飞到平房那么高的高度时,“啪”一声,一下子炸开,一个黄色的完美烟花就飞了起来,最后残余的火星缓缓落下,慢慢熄灭。 15、一阵鞭炮声后放花开始了。 几只很长的鞭炮噼里啪啦响了足足七八分钟,一阵沉默过后,一道刺眼的光亮传来轰隆的巨响,那时礼炮声。这礼炮声震耳欲聋,刚结束,激动人心的时刻开始了。 空中出现了一个一个像这像哪的礼花。有的在空中轰一声巨响后散开;有的是火球带着一条火彩带升上了天空,它们的颜色各不同,有的是一个火球上天后,散出许多小火球,小火球到处跑,显得十分灵活,可爱。 这些礼花有的像菊花,有的像未打开的降落伞。它们有红色的,有绿色的,有金黄色的,真是绚丽多彩,金光耀眼。 古代文人对“放鞭炮”的描写: 宋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 蓦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代烟花发展到“集百巧于一架”的组合焰火,经久不息,蔚为壮观。 烟花诗词步入灿烂辉煌。诗词借烟花为载体,表达了炎黄子孙向往新生活的民族精神。 感人肺腑,催人奋进。 明人瞿佑的《烟火戏》:天花无数月中开,五采祥云绕绛台。 堕地忽惊星彩散,飞空旋作雨声来。怒撞玉斗翻晴雪,勇踏金轮起疾雷。 更漏已深人渐散,闹竿挑得彩灯回。——明代烟花提升到高级烟火戏,演幻出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 烟花诗词琳琅满目。上乘之作当首推这首诗作。 诗作以壮丽的画卷,揭示了烟花在华夏民俗中的核心地位。 明人黎淳《爆竹》: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习未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诗文讴歌了“春蚕。 6.有没有过年放烟花的诗1、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 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 3、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 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 4、《中国实业》: 湘省爆竹之制造,始于唐,盛于宋,发源于醴陵、浏阳。 5、《神异经》上说: 西方山中有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 ——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记载,说明当初人们燃竹而爆,是为了驱吓危害人们的山魈。据说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所以每到除夕,人们便“燃竹而爆”,把山魈吓跑。 这样年复一年,便形成了过年放鞭炮、点红烛、敲锣打鼓欢庆新春的年俗。 6、明朝人写的《鞭春牛》一诗: 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 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 ——诗中可见,明代时期的立春民俗仍沿袭流行“鞭春牛”,各府都由长官亲自主持该仪式,亲策耕牛下田开耕,倡导人们重视春耕生产。 仪式盛况可见一斑,都要燃放烟花爆竹以示喜庆,还要锣鼓喧天渲染气氛,满城遍插五彩旗帜营造节日情景,立春的重要性、全民参与性毕现无遗。 7、唐诗《早春》中的诗句: 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 8、《武林旧事·岁除》中曾有记载: 至于爆仗……内藏药线,一爇连百余不绝。 ——说的是将许多小型爆仗用药线串在一起,称“爆仗”,引燃后响声不绝。 但也称“爆竹”。 9、南北朝的《荆楚发时记》中有记载: 说当时在节日或喜庆之日,为了能驱除山鬼,“用火烧竹,爆裂发声”,称为“爆竹”。 10、元人赵孟頫的千古名诗《赠放烟火者》: 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柳絮飞残铺地白, 桃花落尽满阶红。 后夜再翻花上锦,不愁零乱向东风。 ——诗歌再现了烟花的绚丽多姿。 11、隋炀帝《正月十五日放通衢灯夜升南楼》: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凝流水,春风含夜梅。 ——写花则情满于花,咏灯则意溢于灯。 12、唐诗人张说《岳州守岁二首》: 桃枝堪辟恶,爆竹好惊眠。 歌舞留今夕,犹言惜旧年。 ——烟花为煤,抒继往之情,倾开来之意,把华夏儿女革故鼎新、复兴社稷的民族情怀刻画得入木三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