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苏轼写西湖的诗句

1.苏轼和杨万里描写西湖的诗句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其一》

作者:宋代-杨万里

出得西湖月尚残, 荷花荡里柳行间。

红香世界清凉国, 行了南山却北山。

译文:

清晨走出西湖时天上还挂着残月,我陪友人穿过荷塘,走在杨柳依依的小道上。在这样的红花遍地、清凉阴阴的世界里,我们走过了南山,又绕到北山。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其二》

作者:宋代-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译文:

六月里的西子湖啊,到底特殊,秀丽的风光和其他时节迥然不同。碧绿的莲叶连接天际,浩渺无尽,红日与荷花相映,色彩分外鲜艳娇红。

3、《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作者:宋代-苏轼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译文: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4、《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作者:宋代-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5、《夜泛西湖五绝-其五》

作者:宋代-苏轼

湖光非鬼亦非仙,风恬浪静光满川。

须臾两两入寺去,就视不见空茫然。

译文:月落之后的湖光,给人以变幻多端、神秘莫测之感;风平浪静之时,湖光清晰可见;随着船行,湖光如同也在移动,然后跟着进入了寺中;船来到寺庙之下,却根本看不见刚才仿佛“两两入寺”的湖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夜泛西湖五绝

2.苏轼描写西湖的诗

苏轼《夜泛西湖》诗: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又《湖上夜归》诗: 我饮不尽器,半酣尤味长。

篮舆湖上归,春风吹面凉。 行到孤山西,夜色已苍苍。

清吟杂梦寐,得句旋已忘。 尚记梨花村,依依闻暗香。

又《怀西湖寄晁美叔》诗: 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

嗟我本狂直,早为世所捐。独专山水乐,付与宁非天。

三百六十寺,幽寻遂穷年。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传。

至今清夜梦,耳目余芳鲜。君持使者节,风采烁云烟。

清流与碧巘,安肯为君妍。胡不屏骑从,暂借僧榻眠。

读我壁间诗,清凉洗烦煎。策杖无道路,直造意所使。

应逢古渔父,苇间自夤缘。问道若有得,买鱼弗论钱。

3.苏轼描写西湖的诗西湖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湖上有水仙王庙。)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简介:苏轼(公元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进士。虽与王安石同出欧阳修门下,但政见不同,反对王安石的新党所推行的变法,在政治上属于旧党。在新党执政时,他屡遭贬谪,先后外放到不同的地方任官,结果卒于常州。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有名的散文家,世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此外,苏轼在诗、词、赋、书法等各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作品视野广阔,风格豪迈,个性鲜明,意趣横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二 . 背景资料苏轼于神宗熙宁四年元七年(公元1071-1074)在杭州任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西湖,在杭州市西,周长十五公里,三面环山,东侧是冲积平原。湖中有苏堤、白堤,分水为里湖、外湖、后湖,以十景驰名中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即因苏轼而来。他在杭州任官其间,疏导了西湖,灌溉了民田千顷,并筑堤防洪,当地人即称之为「苏堤」。这一首作于熙宁六年(公元1073),是他题咏西湖的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三.赏析重点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题咏西湖的诗歌。这一天,诗人到西湖游览,最初,天色晴朗,阳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闪动,非常好看。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雨雾迷漫,山色朦胧,又别有一番情调。西湖正如那仪态万方的美人西子一样,无论是淡雅或浓艳的打扮,都恰到好处,美丽动人。前两句用白描和对比的方法,概括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所呈现的不同的美态。第一句描写晴天的湖光,第二句赞美雨天的山色,两句从刚晴又雨的具体情景着笔,把西湖迷人的面貌作了准确描绘。「潋滟」、「空蒙」等词用得极精当、传神。诗人这两句固然是写当日游湖时「初晴后雨」的眼前实景,但他没有平素对西湖详细的观察和别有会心的领略,相信很难这样提纲而总括其全。第三、四句,诗人用西施作比喻,巧妙地说明西湖在任何时候都不减丰姿。诗人心与景会,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联想到西施的「浓妆淡抹总相宜」,喻体(西子)和本体(西湖)之间,除了从字面上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二者同具有天赋的自然之美,正因为如此,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浓妆也好,淡抹也好,都不改其美。以美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又极富诗意。诗人利用想象中西施的美,来为西湖增色,所以西湖从此就得了「西子湖」的美名。全诗构思高妙,概括性强,把西湖晴雨皆宜的美景传神地勾勒出来。直到今天,人们到西湖也一定会想起苏轼这一首诗。

五、译文: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朗的,不大工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4.苏轼描写西湖的古诗有哪些

1、宋· 苏轼《夜泛西湖五绝》 原文选段: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释义: 菰和蒲遍布在茫茫的西湖里,晚上开的荷花被风吹的连露珠都是清香。

远方的寺庙已经渐渐地传来了灯光,更加期待夜晚不见月亮的时候欣赏这美丽的西湖水。 2、宋· 苏轼《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 原文选段: 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释义:身上春天的衣服还是小蛮的细针密线,曾浸湿了西湖依依的泪雨。 3、宋· 苏轼《卜算子·感旧》 原文选段: 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

释义:还是和去年的人,一起枕藉着西湖的野草 4、宋· 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原文选段: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 释义:记住在西湖的西岸,是春天最美的山隈,就是那空明的翠微,如烟的云霏。

5、宋·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原文选段: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释义:如果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一样,那么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5.苏轼赞美西湖的诗词有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作者:【苏轼】 年代:【宋】 体裁:【未知】 类别:【未知】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湖上有水仙王庙。)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简介苏轼(公元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进士。虽与王安石同出欧阳修门下,但政见不同,反对王安石的新党所推行的变法,在政治上属于旧党。

在新党执政时,他屡遭贬谪,先后外放到不同的地方任官,结果卒于常州。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有名的散文家,世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此外,苏轼在诗、词、赋、书法等各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作品视野广阔,风格豪迈,个性鲜明,意趣横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二 . 背景资料苏轼于神宗熙宁四年元七年(公元1071-1074)在杭州任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

西湖,在杭州市西,周长十五公里,三面环山,东侧是冲积平原。湖中有苏堤、白堤,分水为里湖、外湖、后湖,以十景驰名中外。

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即因苏轼而来。他在杭州任官其间,疏导了西湖,灌溉了民田千顷,并筑堤防洪,当地人即称之为「苏堤」。

这一首作于熙宁六年(公元1073),是他题咏西湖的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三.赏析重点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题咏西湖的诗歌。这一天,诗人到西湖游览,最初,天色晴朗,阳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闪动,非常好看。

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雨雾迷漫,山色朦胧,又别有一番情调。西湖正如那仪态万方的美人西子一样,无论是淡雅或浓艳的打扮,都恰到好处,美丽动人。

前两句用白描和对比的方法,概括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所呈现的不同的美态。第一句描写晴天的湖光,第二句赞美雨天的山色,两句从刚晴又雨的具体情景着笔,把西湖迷人的面貌作了准确描绘。

「潋滟」、「空蒙」等词用得极精当、传神。诗人这两句固然是写当日游湖时「初晴后雨」的眼前实景,但他没有平素对西湖详细的观察和别有会心的领略,相信很难这样提纲而总括其全。

第三、四句,诗人用西施作比喻,巧妙地说明西湖在任何时候都不减丰姿。诗人心与景会,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联想到西施的「浓妆淡抹总相宜」,喻体(西子)和本体(西湖)之间,除了从字面上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二者同具有天赋的自然之美,正因为如此,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浓妆也好,淡抹也好,都不改其美。

以美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又极富诗意。诗人利用想象中西施的美,来为西湖增色,所以西湖从此就得了「西子湖」的美名。

全诗构思高妙,概括性强,把西湖晴雨皆宜的美景传神地勾勒出来。直到今天,人们到西湖也一定会想起苏轼这一首诗。

五、译文: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朗的,不大工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

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

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6.关于苏轼的西湖的诗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作者:苏轼 【宋代】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还与去年人 共藉西湖草

《卜算子·感旧》

作者:苏轼 【宋代】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

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

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

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春衫犹是 小蛮针线 曾湿西湖雨

《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

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耳、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 行处。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 曾湿西湖雨。

7.苏轼描写西湖的诗西湖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扩展资料: 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

“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

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

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8.苏轼写西湖的诗

根据你的要求,应该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参考资料: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①潋滟----形容水波相连,荡漾闪光。 ②方好----正显得美好。

③空蒙----形容云雾迷茫,似有若无。 ④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县)西,所以称为西施。

[解说]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深。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哲理。

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则是从这首小诗而来。 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

开始天气晴朗朗的,不大工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

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

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或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 然而,极写西湖之美还不是这个比喻的全部奥妙。历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诗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来和西湖相比呢?这是因为,西子除了她灵秀美丽,她和西湖还有两点独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乡离西湖不远,同属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头上都有“西”字,叫起来自然天成。

由于这种种原因,苏轼这个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称道,西湖也就被称作西子湖了。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