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李商隐描写室内室外环境的诗句

1.嫦娥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写的,诗中写嫦娥心情的诗句是,古诗是根据神

《常娥》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此诗咏叹常娥(即嫦娥)在月中的孤寂情景,抒发诗人自伤之情。前两句分别描写室内、室外的环境,渲染空寂清冷的气氛,表现主人公怀思的情绪;后两句是主人公在一宵痛苦的思忆之后产生的感想,表达了一种孤寂感。全诗情调感伤,意蕴丰富,奇思妙想,真实动人。

译文:

云母屏风透出残烛幽深的光影,银河逐渐斜落晨星也隐没低沉。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如今空对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原文:

常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2.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是什

应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原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3.云母屏风烛影身,飞马踏燕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销魂是

应该是李商隐的诗,但有改动,原诗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出自《常娥》,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诗句翻译如下:

烛影深深映上云母屏风,银河渐渐沉没,晨星渐渐消失。

嫦娥后悔寂寞,后悔偷吃灵药。面对碧海蓝天,日夜思念人间。

此诗咏叹常娥(即嫦娥)在月中的孤寂情景,抒发诗人自伤之情。前两句分别描写室内、室外的环境,渲染空寂清冷的气氛,表现主人公怀思的情绪;后两句是主人公在一宵痛苦的思忆之后产生的感想,表达了一种孤寂感。全诗情调感伤,意蕴丰富,奇思妙想,真实动人。

4.写环境乱的诗句,急

蝉唐五代•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诗意评析】这首诗借咏蝉以自况,自叹身世,以喻自身的高洁。

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后半首直抒胸臆,他乡薄宦,清贫漂泊,故园荒芜,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

全诗层层深入阐述主题,立意新巧,寓意深远,实属咏物绝佳之作。这是一首哲理诗,借物喻人,诗中的蝉,实是作者自己。

以蝉来比喻高洁,抒发了位卑寄人篱下的感叹。【词语注释】君:指蝉。

举家:全家。清:清贫,清高。

薄宦:官职卑微。梗犹泛:喻漂泊无定。

梗,树枝。泛,随水漂流。

芜:荒草。平:深齐。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将欲停止。以:因。

高:栖于高处。恨费声:因恨而连声嘶鸣。

【白话译文】那么样地清高,餐风饮露本难求饱;空中传恨,枉费了你凄切声声。断续的嘶鸣,直守到五更时刻;无情的高树,相对着如此青青。

官职卑微,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闲庭早已荒草丛生。可真烦劳了蝉儿你,鸣夏吟秋,提醒我不要同流合污;我定举家保持高洁,甘于清贫。

【全诗注释】:这是一首哲理诗,借物喻人,以蝉来比喻高洁,抒发了位卑寄人篱下的感叹。 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

」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会不会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了呢?比方蝉,本来没有什么「难饱」和「恨」,作者这样说,不是不真实了吗?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

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接着,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这里接触到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

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绿和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

「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

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 接下去来一个转折,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

这一转就打破了咏蝉的限制,扩大了诗的内容。要是局限在咏蝉上面,有的话就不好说了。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作者在各地当幕僚,是个小官,所以称薄宦。

经常在各地流转,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

「田园将芜胡不归」,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作者思归就更加迫切。这两句好象和上文的咏蝉无关,暗中还是有联系的。

「薄宦」同「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经过这一转折,上文咏蝉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

末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法写蝉。「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而又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赋归之念。钱锺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油然自绿是对「碧」字的很好说明)。

树无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

错综细腻。」钱先生指出不仅树无情而蝉亦无情,进一步说明咏蝉与抒情的错综关系,对我们更有启发。

咏物诗,贵在「体物为妙,功在密附」。这首咏蝉诗,「传神空际,超超玄著」,被朱彝尊誉为「咏物最上乘」。

春望作者:【杜甫】 年代:【唐】 体裁:【五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解】: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韵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