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寄情于物的诗句你看下面的行不徐凝的《庐山瀑布》 元缜的《菊花》 杜牧的《早燕》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秋悟——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秋味——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秋词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萧.立秋 刘武子乳鸦啼散玉屏空 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 满阶梧叶月明中七夕 杜 牧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七夕 杨 朴未会牵牛意若何 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 不道人间巧几多秋风引刘禹锡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秋夜寄丘员外 韦应物怀君属秋夜 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 幽人应未眠秋日 耿湋返照入闾巷 忧来谁共语 古道少人行 秋风动禾黍秋日湖上 薛 莹落日五湖游 烟波处处愁 浮沉千古事 谁与问东流宫中题 文宗皇帝辇路生秋草 上林花满枝 凭高何限意 无复侍臣知汾上惊秋 苏 (廷+页)北风吹白云 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 秋声不可闻秋月 程 颢清溪流过碧山头 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 白云红叶雨悠悠。 2.求寄情于物的诗句比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之类的你看下面的行不徐凝的《庐山瀑布》 元缜的《菊花》 杜牧的《早燕》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秋悟——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秋味——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秋词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萧.立秋 刘武子乳鸦啼散玉屏空 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 满阶梧叶月明中七夕 杜 牧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七夕 杨 朴未会牵牛意若何 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 不道人间巧几多秋风引刘禹锡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秋夜寄丘员外 韦应物怀君属秋夜 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 幽人应未眠秋日 耿湋返照入闾巷 忧来谁共语 古道少人行 秋风动禾黍秋日湖上 薛 莹落日五湖游 烟波处处愁 浮沉千古事 谁与问东流宫中题 文宗皇帝辇路生秋草 上林花满枝 凭高何限意 无复侍臣知汾上惊秋 苏 (廷+页)北风吹白云 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 秋声不可闻秋月 程 颢清溪流过碧山头 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 白云红叶雨悠悠。 3.求寄情于物的诗句你看下面的行不 徐凝的《庐山瀑布》 元缜的《菊花》 杜牧的《早燕》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秋悟——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秋味——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萧. 立秋 刘武子 乳鸦啼散玉屏空 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 满阶梧叶月明中 七夕 杜 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 杨 朴 未会牵牛意若何 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 不道人间巧几多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秋夜寄丘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 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 幽人应未眠 秋日 耿湋 返照入闾巷 忧来谁共语 古道少人行 秋风动禾黍 秋日湖上 薛 莹 落日五湖游 烟波处处愁 浮沉千古事 谁与问东流 宫中题 文宗皇帝 辇路生秋草 上林花满枝 凭高何限意 无复侍臣知 汾上惊秋 苏 (廷+页) 北风吹白云 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 秋声不可闻 秋月 程 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 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 白云红叶雨悠悠 4.寄情于景的诗句【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宿建德江》 作者: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 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就是诗人张继在国家遭受战争、自己赶考落榜,处于痛苦、彷徨、忧愁和无奈之时,借景抒情之作。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雨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借月抒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抬头看见天上的明月, 低下头思念故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明月美景何时有,手捧 酒杯问青天。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风又吹绿了江 南岸,我何时能 在明月照耀下回 到故乡。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天的江潮水 连着海水,海 上的明月与潮 水一同起落。 5.【寄情于景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春望》是杜甫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眺望沦陷中的长安的破败景象,想望寄居鄜州的妻小而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 这首诗紧扣“望”字,将抒情、写景结合起来,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作者缘情而写景,由花鸟之物写起,“感时”、“恨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由此而出.首联写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存在,京城已经沦陷;春天草木丛生,闹市已成荒苑.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叫人满怀凄凉.长安原是豪华繁盛之都,如今只见草木了.再没有那游人如织、冠盖如云的盛况,再没有那人声如沸、货物如流的闹市,只见细柳新蒲依然绿,昔日宫殿锁千门.颔联由泛览满城荒草树木到收为花鸟的特写镜头:感伤国家时局,热泪飞溅花瓣,悲恨亲人离散,鸟啼令人心乱.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事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伤心.这两句还有一种理解,即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这是诗人以含情之眼视物,则物亦生情.这两种理解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情怀.诗的前四句,由“望”字统领,诗人视域由远而近,由大而小,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野由整体到部分,由混沌到清晰.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层层袒露.从情与景的变化,使人可以想见诗人由翘首远望,慢慢地转入了低头沉思,从而进入了诗的后半部分——想望亲人.颈联说,战火焚烧连绵,整整三月不断,家书可抵万金,欲得难上加难.据史载,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初期,自京畿、鄜坊至于岐、陇都曾遭到叛军的侵扰,百姓惨遭杀戮.诗人家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尾联以诗人望后的情态作结,显示了诗人的愁苦心情:早已满头白发,而今越搔越短;稀疏白发难绾,简直无法插簪.诗人写这首诗时是45岁,但他的头发确实已经花白了.这在他当年秋天写的《北征》中“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的诗句可以得到印证.“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诗人的早衰,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春望》全诗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谨严而不板滞,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确为难得之佳作,无怪乎时隔1200余年仍然脍炙人口.。 6.寄情于景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春望》是杜甫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眺望沦陷中的长安的破败景象,想望寄居鄜州的妻小而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 这首诗紧扣“望”字,将抒情、写景结合起来,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作者缘情而写景,由花鸟之物写起,“感时”、“恨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由此而出。首联写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存在,京城已经沦陷;春天草木丛生,闹市已成荒苑。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叫人满怀凄凉。长安原是豪华繁盛之都,如今只见草木了。再没有那游人如织、冠盖如云的盛况,再没有那人声如沸、货物如流的闹市,只见细柳新蒲依然绿,昔日宫殿锁千门。颔联由泛览满城荒草树木到收为花鸟的特写镜头:感伤国家时局,热泪飞溅花瓣,悲恨亲人离散,鸟啼令人心乱。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事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伤心。这两句还有一种理解,即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这是诗人以含情之眼视物,则物亦生情。这两种理解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情怀。诗的前四句,由“望”字统领,诗人视域由远而近,由大而小,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野由整体到部分,由混沌到清晰。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层层袒露。从情与景的变化,使人可以想见诗人由翘首远望,慢慢地转入了低头沉思,从而进入了诗的后半部分——想望亲人。颈联说,战火焚烧连绵,整整三月不断,家书可抵万金,欲得难上加难。据史载,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初期,自京畿、鄜坊至于岐、陇都曾遭到叛军的侵扰,百姓惨遭杀戮。诗人家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尾联以诗人望后的情态作结,显示了诗人的愁苦心情:早已满头白发,而今越搔越短;稀疏白发难绾,简直无法插簪。诗人写这首诗时是45岁,但他的头发确实已经花白了。这在他当年秋天写的《北征》中“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的诗句可以得到印证。“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诗人的早衰,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春望》全诗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谨严而不板滞,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确为难得之佳作,无怪乎时隔1200余年仍然脍炙人口。 7.描写物的诗句大全五言律诗 草 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天净沙·秋思》元代诗人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梅花 / 梅》宋代 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代 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