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大浪淘沙诗句

1.大浪淘沙主要描述什么

《大浪淘沙》是阿炳所传的三首琵琶曲中流传最广的一首。

乐曲的前 两段是慢板,舒缓而从容,抒情性很强,第三段取材于十番锣鼓中的《将军令》,铿锵热情。据阿炳本人讲,此曲原是道家音乐《梵音》的合奏曲牌,他 后来在琵琶上弹奏,并加进了琵琶的技法。

阿炳一生饱尝辛酸痛楚的滋 味,因此,他对旧势力有着强烈的不满与怨恨,却又无能为力,他演奏的每首乐曲中都可以感受到深沉压抑、悲愤凄凉的气氛。 在悠扬的琴声中透出 丝丝的伤感之情,在欢快坚强的音乐中又听到一种坚定不屈、向往光明、向往美好未来的情绪。

《大浪淘沙》就是阿炳带着这种情绪创作的。乐曲是单三部结构,全曲由三个乐段组成:第一段(1-70小节),三个四分音符缓缓奏出,好像是作者发自内心深处的叹息,一下子就把听众带入了对辛酸往事的回忆之中。

接下来的旋 律发展运用了六度、七度的大跳等手法,旋律时而上行,时而下行;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明亮,时而暗淡。旋律情绪大起大伏、如泣如诉,令人悲伤,催人泪下。

第二段(71-90小节)是第一段的对比段,旋律发展有了很大变化。如 果说第一段主要是描写阿炳对自己不幸身世的诉说,那么第二段则是他 对旧时代封建压迫的反抗,这既符合乐曲发展的逻辑,也符合生活的逻辑。

因此,阿炳在这里运用了琵琶指法中的“弹摭”“双弹摭”等手法以及速 度上的变化,慢起渐快,将旋律推向高潮,以此来表现反抗情绪的发展与 高涨。整个第二段的旋律呈级进式和大跳有规律的交替进行,节奏也很规整。

可以明显地感到在那级进而规则的音乐中蕴藏着极大的愤怒与反抗 情绪。 第三段(90-118小节)和第二段连接得很紧,这一段的前半部分在 情绪方面要比第二段更加激动,尾声部分渐慢到曲终,整个曲调活泼而有 力。

2.“大浪淘沙“**诗词全文

《浪淘沙·北戴河》 现代:**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译文:大雨落在了幽燕, 滔滔波浪连天, 秦皇岛之外的打渔船, 在起伏的波涛里都已经看不见, 也不知漂去了哪里。往事已经有千年, 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 东巡至碣石山吟咏过诗篇。

秋风瑟瑟到了今日, 人间却换了新颜。 扩展资料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时任大将军的曹操为清除边患,巩固后方,率大军北征乌桓。

八月大破乌桓于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南)后凯旋回师,途经渤海口附近道德妈石山,乘兴登临,以一首千古传颂的《观沧海》诗,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 1954年,**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兴,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

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诗的形象以使人惊心动魄为目的”(朗吉努斯《论崇高》)。

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

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这情景较之曹诗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晴日所见更令人惊心动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浪淘沙·北戴河。

3.浪淘沙是什么代著名文学家谁写的,诗中描写黄河大浪淘沙的诗句是什

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古诗今译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

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