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缘有关的爱情句子【一】心中有佛是佛缘 佛缘,是心与佛的交流。 学佛是对自己良心的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修佛是修心,佛无处不在,修佛不在表像,而在内心。 佛不是要我们崇拜他,模仿他,表象的相近并不能代表本质的相同。佛是心灵打造的幻象,太过于执着外在,反而会迷失其。 心中有佛,便是与佛有缘。 【二】放弃非分的欲望是佛缘 佛缘,是少一些强求的欲望。 。佛经上说,未断我爱,不如洁净。 爱恨恩仇,皆是情障。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今日的执著,可能会造成明日的后悔。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永远也不可能给你烦恼,皆因你自己的内心放不下强求的欲望。 放下非分的欲望,便是佛缘。 【三】平和的面对生活是佛缘 佛缘,是一种平和的心境。 人的心思很不稳定,它很容易受引诱,更会在光怪陆离的诱惑中迷失方向,很多人一心追求占有,得不到片刻清闲,失去生活的快乐,却带来了更多精神生活的困扰和烦恼。佛教会我们用一颗平静的心看待生活中的得与失。 让本性自然的流露,平和的面对生活便是与佛有缘。 【四】对己对事负责是佛缘 佛缘,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有佛心的人不去看众生的错;只看到众生的过错却看不到自己过失的人,枉谈“佛”字。要认清自己,看清楚自己要做的事情,也要看清楚事情的后果,因为你要对那个后果负责。 不要把生命浪费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对己对事负责,便是与佛有缘。 【五】拥有美好的信念是佛缘 佛缘,是心中的信念。佛祖有言,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 当你痛苦的时候,相信痛苦不是永恒的,你就一定有力量战胜痛苦,这是一种信念。可以说信念主导着我们的人生之路,成佛成魔,也全在一念之间。 拥有美好的信念,便是与佛有缘。 【六】行智慧之事是佛缘 佛缘,是大彻大悟的智慧。 在生活中,如果能多动用智慧看待问题,就会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也会减少许多烦恼和束缚,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是智慧;拥有这种智慧,才能改变别人,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懂得用慧眼看人生;行智慧之事,便是佛缘。 【七】善於耐是佛缘 佛缘,是耐一切。 耐才是对意志的磨练,也是力量的积蓄。它用无形的火焰融化着坚冰。 耐带给你的痛苦,日后必成甘甜。耐不同于逃避,因为逃避是意志的沉沦,而耐则是不忘记自己的使命,让意志更加坚定。 学会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善於耐,便是与佛有缘。 【八】宽容待人是佛缘 佛缘,是宽容与谅解。真正的慈悲不是爱你所爱的人,还要能宽恕和爱护与你对立的人,爱人如己。 当别人因误会或别的原因而对你无理相向时,要以慈悲的心去包容对方,以理智的方法去感化他。如果你一直想改变对方的话,你会很烦恼很痛苦。 同样的瓶子,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里,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宽容待人,便是与佛有缘。 【九】懂得爱与感恩是佛缘 佛缘,是博爱的精神,我们只要有一颗渴望真.善.美的心,有着终极意义上向往获得智慧与真理的追求,我们就是“有缘人”。 当机缘与因果成熟时,佛缘自然会来到我们身边。无缘不是绝缘,只是当下无缘。 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佛性,每个人也都能与佛结缘。懂得爱与感恩,便是与佛有缘。 二、佛缘有关的爱情句子【一】心中有佛是佛缘 佛缘,是心与佛的交流。学佛是对自己良心的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修佛是修心,佛无处不在,修佛不在表像,而在内心。佛不是要我们崇拜他,模仿他,表象的相近并不能代表本质的相同。佛是心灵打造的幻象,太过于执着外在,反而会迷失其。心中有佛,便是与佛有缘。 【二】放弃非分的欲望是佛缘 佛缘,是少一些强求的欲望。 。佛经上说,未断我爱,不如洁净。爱恨恩仇,皆是情障。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今日的执著,可能会造成明日的后悔。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永远也不可能给你烦恼,皆因你自己的内心放不下强求的欲望。放下非分的欲望,便是佛缘。 【三】平和的面对生活是佛缘 佛缘,是一种平和的心境。人的心思很不稳定,它很容易受引诱,更会在光怪陆离的诱惑中迷失方向,很多人一心追求占有,得不到片刻清闲,失去生活的快乐,却带来了更多精神生活的困扰和烦恼。佛教会我们用一颗平静的心看待生活中的得与失。让本性自然的流露,平和的面对生活便是与佛有缘。 【四】对己对事负责是佛缘 佛缘,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佛心的人不去看众生的错;只看到众生的过错却看不到自己过失的人,枉谈“佛”字。要认清自己,看清楚自己要做的事情,也要看清楚事情的后果,因为你要对那个后果负责。不要把生命浪费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对己对事负责,便是与佛有缘。 【五】拥有美好的信念是佛缘 佛缘,是心中的信念。佛祖有言,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当你痛苦的时候,相信痛苦不是永恒的,你就一定有力量战胜痛苦,这是一种信念。可以说信念主导着我们的人生之路,成佛成魔,也全在一念之间。拥有美好的信念,便是与佛有缘。 【六】行智慧之事是佛缘 佛缘,是大彻大悟的智慧。在生活中,如果能多动用智慧看待问题,就会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也会减少许多烦恼和束缚,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是智慧;拥有这种智慧,才能改变别人,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懂得用慧眼看人生;行智慧之事,便是佛缘。 【七】善於耐是佛缘 佛缘,是耐一切。耐才是对意志的磨练,也是力量的积蓄。它用无形的火焰融化着坚冰。耐带给你的痛苦,日后必成甘甜。耐不同于逃避,因为逃避是意志的沉沦,而耐则是不忘记自己的使命,让意志更加坚定。学会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善於耐,便是与佛有缘。 【八】宽容待人是佛缘 佛缘,是宽容与谅解。真正的慈悲不是爱你所爱的人,还要能宽恕和爱护与你对立的人,爱人如己。当别人因误会或别的原因而对你无理相向时,要以慈悲的心去包容对方,以理智的方法去感化他。如果你一直想改变对方的话,你会很烦恼很痛苦。同样的瓶子,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里,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宽容待人,便是与佛有缘。 【九】懂得爱与感恩是佛缘 佛缘,是博爱的精神,我们只要有一颗渴望真.善.美的心,有着终极意义上向往获得智慧与真理的追求,我们就是“有缘人”。当机缘与因果成熟时,佛缘自然会来到我们身边。无缘不是绝缘,只是当下无缘。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佛性,每个人也都能与佛结缘。懂得爱与感恩,便是与佛有缘。 三、描写佛缘尽善的诗句有哪些1、《题觉海寺庙二首》 年代: 宋 作者: 戴栩 秋云阁雨暗江天,雨外锄犁治废田。 作吏自惭空送日,尔晨何事不逢年。 荒村独往无人识,古寺频来有佛缘。 暂借茶炉供煮药,松风绕鼎却泠然。 2、《次胡济鼎同年三律》 年代: 宋 作者: 曹泾 五经为笥腹便便,千佛名高此作缘。 贵仕直堪梅和鼎,贫交猥为酒供钱。 连章秋月雁回翅,贮袖天香龙吐涎。 旧话新情如觌面,同年真是我同年。 3、《赠刘静翁颂四首》 年代: 宋 作者: 黄庭坚 万缘空处真如佛,八面风中不动尊。 困便横眠饥吃饭,十方无壁又无门。 4、《送新罗僧》 年代: 唐 作者: 张乔 东来此学禅,多病念佛缘。把锡离岩寺,收经上海船。 落帆敲石火,宿岛汲瓶泉。永向扶桑老,知无再少年。 5、《赠刻图书处士二首》 年代: 宋 作者: 李刘 今年生日胜常年,一佛中间万佛缘。 善念才兴方寸地,恩光便下九重天。 花香作供围方丈,粟粒成功福大千。 长寿如来更多宝,饱参住世小乘禅。 四、美的佛经诗句【一】心中有佛是佛缘佛缘,是心与佛的交流。 学佛是对自己良心的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修佛是修心,佛无处不在,修佛不在表像,而在内心。 佛不是要我们崇拜他,模仿他,表象的相近并不能代表本质的相同。佛是心灵打造的幻象,太过于执着外在,反而会迷失其。 心中有佛,便是与佛有缘。【二】放弃非分的欲望是佛缘佛缘,是少一些强求的欲望。 。佛经上说,未断我爱,不如洁净。 爱恨恩仇,皆是情障。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今日的执著,可能会造成明日的后悔。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永远也不可能给你烦恼,皆因你自己的内心放不下强求的欲望。 放下非分的欲望,便是佛缘。【三】平和的面对生活是佛缘佛缘,是一种平和的心境。 人的心思很不稳定,它很容易受引诱,更会在光怪陆离的诱惑中迷失方向,很多人一心追求占有,得不到片刻清闲,失去生活的快乐,却带来了更多精神生活的困扰和烦恼。佛教会我们用一颗平静的心看待生活中的得与失。 让本性自然的流露,平和的面对生活便是与佛有缘。【四】对己对事负责是佛缘佛缘,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有佛心的人不去看众生的错;只看到众生的过错却看不到自己过失的人,枉谈“佛”字。要认清自己,看清楚自己要做的事情,也要看清楚事情的后果,因为你要对那个后果负责。 不要把生命浪费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对己对事负责,便是与佛有缘。 【五】拥有美好的信念是佛缘佛缘,是心中的信念。佛祖有言,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 当你痛苦的时候,相信痛苦不是永恒的,你就一定有力量战胜痛苦,这是一种信念。可以说信念主导着我们的人生之路,成佛成魔,也全在一念之间。 拥有美好的信念,便是与佛有缘。【六】行智慧之事是佛缘佛缘,是大彻大悟的智慧。 在生活中,如果能多动用智慧看待问题,就会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也会减少许多烦恼和束缚,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是智慧;拥有这种智慧,才能改变别人,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懂得用慧眼看人生;行智慧之事,便是佛缘。【七】善於忍耐是佛缘佛缘,是忍耐一切。 忍耐才是对意志的磨练,也是力量的积蓄。它用无形的火焰融化着坚冰。 忍耐带给你的痛苦,日后必成甘甜。忍耐不同于逃避,因为逃避是意志的沉沦,而忍耐则是不忘记自己的使命,让意志更加坚定。 学会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善於忍耐,便是与佛有缘。 【八】宽容待人是佛缘佛缘,是宽容与谅解。真正的慈悲不是爱你所爱的人,还要能宽恕和爱护与你对立的人,爱人如己。 当别人因误会或别的原因而对你无理相向时,要以慈悲的心去包容对方,以理智的方法去感化他。如果你一直想改变对方的话,你会很烦恼很痛苦。 同样的瓶子,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里,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宽容待人,便是与佛有缘。【九】懂得爱与感恩是佛缘佛缘,是博爱的精神,我们只要有一颗渴望真.善.美的心,有着终极意义上向往获得智慧与真理的追求,我们就是“有缘人”。 当机缘与因果成熟时,佛缘自然会来到我们身边。无缘不是绝缘,只是当下无缘。 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佛性,每个人也都能与佛结缘。懂得爱与感恩,便是与佛有缘。 五、佛教中关于“缘”的名句缘起性空。 这是佛法最重要、根本、深刻的一句。 用“缘”解释: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缘聚则生,缘散则灭。 字面解释:一切事物由因缘和合而生,没有事物变化的主宰。 啰嗦解释:这个世界的特点,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过程之中,你我相识:提问、回答,问和答是种因缘,因问和答而起,因问和答而结束,生生灭灭,体现在运动变化之中,没有主宰。 以上关于缘的所有句子意思都是一致的, 佛教中的缘与你说的因果有很大不一致。 若深入佛法,你可对于因缘、因果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祝一切顺利。 六、求与佛教意境的诗词禅诗四首 元·释英《绝句》 五月梅花落, 二月桃花红。 荣枯元有数, 不必怨东风。 宋·慧开《春有百花》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宋·黄庭坚《牧童》 骑牛远远过前村, 吹笛风斜隔垄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 机关用尽不如君。 唐·白居易《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 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 更添波浪向人间。 七、有关描述善心善举的诗词句古代中国的慈善,无论是官方的慈善还是非官方的慈善,施善主体各有其特有的慈善动机,它们是善心的特殊体现,既是慈善义举(善举)的精神根源,又是慈善行为延续的保证。 作为官方的慈善形式,施善主体为国家政府,其慈善动力源于“民为邦本”的仁政理念,以安定社会为目的。西周即以“敬德保民”为其执政宗旨,所谓“惠及庶民”、“惠鲜鳏寡”等惠民、保民手段,其目的在于平息民怨、天下安宁。所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即是此义。此种思想为儒家所承继。孔子推崇“仁”德,其中就有“惠民”举措。孟子推崇“仁政”,认为“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所谓“仁政”即“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如此“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反之,“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何以如此,乃是行“仁政”关系到能否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用孟子的话就是“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也,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⑨孟子甚至进一步得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⑩这是“民为邦本”的极致表达。儒家所推崇的“大同之世”理想,就包含有“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11)的慈善内容。历代统治者在灾荒之年注重救济灾民,扶危济困,建立“社仓”、“义仓”以稳定粮食市场,帮助灾民度过灾年,前文所述种种官方慈善形式无不出乎“民为邦本”和“行仁政”的考虑。 民间慈善形式主要有非宗教和宗教两种类型。前者主要是以亲缘、族缘、乡缘为纽带的人际亲情。譬如范仲淹创设的义庄制度就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家族慈善形式,其慈善惠及的范围主要限于范氏家族内的族人。明清以后,民间慈善发展到以绅商为主体成立各种民间慈善组织,慈善所及范围已有突破亲缘和族缘等人际亲情的模式,更多是基于“民胞物与,天下一家”的观念,慈善救济对象大有扩张。这种民间慈善的动力根源是儒家“仁者,爱人”的观念及其延伸,所谓“亲亲而仁民”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观念即为此。其内在动力是“恻隐之心”,即“不忍人之心”。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仁之端”,乃出于人心自然流露,全无任何功利意识。它是一种纯粹的对于人之同类命运的同情关怀,其行为所发亦是自然而然,全无功利念头。 宗教类型的民间慈善形式,佛教和道教都有相当的影响,佛教尤甚。佛教的布施慈善、普度众生是基于众生皆有佛性的“佛缘”。民间的亲缘(包括族缘、乡缘、)和佛教的佛缘的对象在空间上不同,佛教的佛缘是天下众生,是普遍的;而亲缘是特殊的。在中国古代,这两种“缘”相互补充,因而既可以救济族内的贫困者,也可以救济陌生人、路人。可以说,基于亲缘和佛缘的道德意识是中国古代民间慈善的基本动力机制。 佛教慈善的动力源于佛教的“因果报应”和“业报轮回”,一个人的祸福果报是由他本人的“业”的染净、善恶决定的。《妙法圣念处经》卷一说:“业果善不善,所作受决定;自作自缠缚,如蚕等无异。”按照佛教理论,行善业,得善报,即佛教所谓善得福报的“福田”观念。《大正藏经》八十五卷《像法诀疑经》说:“我于处处经中说布施者,欲令出家在家人修慈悲心,布施贫穷孤老乃至饿狗,我诸弟子,不解我意,专施敬田,敬田者即是佛法僧宝,悲田者贫穷孤老乃至蚁子,此二种田悲田最胜。”行不善业,得恶报,来世堕入畜牲、饿鬼道,下地狱受尽煎熬。这种观念与中国传统中的“天”具有赏善罚恶的意志结合,如《尚书·商书·伊训篇》所言:“惟上帝无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进而得出如下结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12)也即所谓“福因慈善得,祸向奸巧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与佛教的“因果报应”相结合,就成为中国传统慈善文化非常重要的动力机制。道教亦有类似的积善修德和因果报应相结合的思想,主张行善成仙。葛洪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说:“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言,愍人之苦,赈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行善成仙甚至具体到行善数量与成仙级别挂钩。“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当立千二百善”;且须连续立善,如成天仙,“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复中行一恶,则尽失千善,乃复更起善数耳”,“积善未满,虽服仙药,亦无益也”。(13)无论是佛教的善恶因果报应观念,还是道教的行善成仙的诱导,事实上都成为宗教慈善的内在动力机制。 客观地说,宗教的慈善动机似乎并非那么纯粹,要么出于修行,要么为了成仙。但慈善行为本身却并非希望受惠者回报于己。就此而言,此种慈善动机并非主体现实的功利目的,而是源自对超验力量的敬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