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对汉宫传烛的描写与讽刺的诗句

1.寒食节韩翃对汉宫传烛的描写与讽刺

诗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出处:唐·韩翃《寒食》。 意思:寒食节普天之下禁烟火,独有 贵戚宠宦能得到恩准燃烛。

日暮时分由宫室分传蜡烛,那袅袅烛烟飘散 进五侯之家。诗中以轻烟引起人们联想到五侯的特权,借此暗讽了中唐 以后宦官专权的弊政。

赏析:日暮时分,皇宫中传蜡烛以分火。烛火飘散的烟也传入权贵 之家。

因寒食节禁火,也不能点蜡烛,但是皇帝却准许宠臣点蜡烛,由此 讽刺了皇帝对权贵的恩宠。“传蜡烛”“轻烟散入”等语,不仅刻画出皇恩 之下“五侯家”轻烟袅袅的景象,也令人联想到内侍奉命赐火,走马传烛的 画面,展现出中唐时代政治腐败的黑暗局面。

诗人内心是充满愤怒的,却 选取了一个在寒食日传蜡烛的奇怪举动,不加任何评论,而讽刺意味十 足。 。

2.寒食节还有韩红对汉宫传烛的描写雨风暴的诗句是什么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其他描写暴风雨诗句: 1、《偈倾一百六十九首》 卒风暴雨,鼓荡无前。 石裂崖崩,回避不及。

总教丧尽生涯,方见时清道泰。功不浪施。

2、《偈颂二十五首》 天童仲冬第一句,槎槎牙牙老梅树。 忽开花,一花两花三四五花无数花。

清不可夸,香不可夸。 散作春容吹草木,衲僧个个顶门秃。

蓦札变怪,狂风暴雨交衮,大地雪漫漫。老梅树太无端,寒冻摩挲鼻孔酸。

3、《齐天乐·幽香不受春料理》 香不受春料理,青青尚馀秋鬓。磵曲岩隈,烟梳露浴,甘与菰蒲共隐。

芳标瘦迥。看缨结丁香,带萦晴荇。

恨水东流,楚江憔悴乱云暝。 凄凉梦游故苑,纵妒花风暴,吹梦难醒。

艳李妖桃,纡青佩紫,争似广文官冷。尘波万顷。

算谁是同心,自怜孤影。收敛风流,素弦清夜永。

4、《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5、《雨中花 雨中看桃花 》 丝丝春雨催侬去,依依人柳留侬住。 住也无聊,去还有恨,去住浑无据。

今岁桃花千百树,去年人面应非故。 万点胭脂,一行清泪,总是消魂处。

万点胭脂,一行清泪,总是消魂处。 。

3.日暮汉宫传蜡烛诗句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诗文解释】

春天的长安城中,热闹繁华,处处飞花,寒食节东风吹拂着御柳。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五侯的家中。

【词语解释】

春城:春天的长安城。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燃烛。

五侯:宦官宠臣。

【诗文赏析】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前两天,是从春秋时传下来的,是晋文公为了怀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寒食节那天,韩翃在长安街头漫游,被眼前的暮春景色迷住了,一直到暮色降临。晚上,皇宫里闪出一团团烛光,一片亮亮堂堂。而宫外却是一片漆黑,埋在深深的暮色里。韩翃感慨万分,想到杨贵妃和她的哥哥,倚仗皇帝的恩宠,作威作福,提笔写下《寒食》。这首诗写了寒食节京城里的融融春意,并讽刺了皇帝的偏宠。全诗含蓄自然,富有情韵。

4.日暮汉宫传蜡烛的诗意

寒食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诗文解释】春天的长安城中,热闹繁华,处处飞花,寒食节东风吹拂着御柳。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五侯的家中。【词语解释】春城:春天的长安城。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燃烛。五侯:宦官宠臣。

【诗文赏析】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前两天,是从春秋时传下来的,是晋文公为了怀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寒食节那天,韩翃在长安街头漫游,被眼前的暮春景色迷住了,一直到暮色降临。

晚上,皇宫里闪出一团团烛光,一片亮亮堂堂。而宫外却是一片漆黑,埋在深深的暮色里。

韩翃感慨万分,想到杨贵妃和她的哥哥,倚仗皇帝的恩宠,作威作福,提笔写下《寒食》。这首诗写了寒食节京城里的融融春意,并讽刺了皇帝的偏宠。

全诗含蓄自然,富有情韵。

5.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中汉宫武侯以什么比喻什么表达了诗人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出自唐代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赏析开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

“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

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所以诗人在无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随东风飘拂的“御柳”。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

“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

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

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

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

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6.古诗寒食中的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看似波澜不惊实际上含

表达了作者对封建政治腐败现象的讽刺的思想感情。

《寒食》 唐代: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寒食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这仪式用意有二: 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 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勤政为民。

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

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有意见认为此诗正是因此而发。

7.

①第一句总写长安城春意盎然,将长安城中无边春景囊括无余;第二句专写皇家风光,突出在东风吹拂下婆娑起舞的“御柳”这一景象。

两句一红一绿,色彩的对比十分强烈,使整个画面显得非常的浓丽。②表现了皇帝对宦官的恩宠和宦官的灸手可热的势焰。

用的是以小见大的手法,使这首诗显得既蕴藉含蓄,又巧妙无比。有深刻的讽刺意味 (1)解答时首先应抓住“飞花”和“柳斜”这两个词语,和这两个词语中所隐含的“红”和“绿”两种色彩,其次要抓住带有概括性的词语“无处不”。

(2)诗中只写皇帝给宦官送蜡烛,而没有提及给大臣们送蜡烛,可见宦官气势。蜡烛为小,而皇帝亲近谁为大,诗词中运用细节描写时往往是“以小见大”。

诗人以似乎客观或者有点赞扬的口气叙事,其实其中隐含讥讽,只有懂得此诗为政治讽刺诗方能答出。 。

8.关于“讽刺”的诗句有哪些

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代: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代: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3、《寒食》

唐代: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题临安邸》

宋代: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赠花卿》

唐代: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