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道义的诗句君子谋道不谋富。 唐·柳宗元《吏商》。君子:道德高尚的人。道:指合于道义的善事。本句大意是:君子致力于谋求道义而不致力于谋求财富。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君子”就不应该追求自身合理的利益,而是强调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候,要遵循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不能利欲薰心,不择手段,损人利己。本名句可供阐述人活在世上,应不断地追求自身道德品质的完善,而不应终日汲汲于富贵利禄,也可供赞美那些修身洁行、不谋求个人私利的人。 唐朝文学家 柳宗元 《吏商》 义人在上,天下必治。 道义名言 战国·墨子《墨子·非命上》有道义的人在上位,天下一定能太平安定。说明在上位的国君应实行“义政”,所作所为要符合“道义”,这样国家才能安定。义人:主持道义的人。 墨翟,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 墨子 《墨子·非命上》 2.关于道义的诗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 张衡 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 李白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 神涵光知耻近乎勇。 —— 孔丘辱,莫大于不知耻。 —— 王通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诸葛亮君子忧道不忧贫。 —— 孔丘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 子贡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 荀况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 韩非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诸葛亮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 白居易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 魏徵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 李商隐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 王安石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 —— 司马光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 管仲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不故加之而不怒。 —— 苏轼。 3.论语中有关道义的句子【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评析】 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 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注释】 (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评析】 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 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评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 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 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原文】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评析】 本章所讲“道”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原文】 子曰:“君子怀(1)德,小人怀土(2);君子怀刑(3),小人怀惠。” 【注释】 (1)怀:思念。 (2)土:乡土。 (3)刑:法制惩罚。 【译文】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评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 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原文】 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注释】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 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4.形容道义的诗句君子谋道不谋富。 唐·柳宗元《吏商》。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道:指合于道义的善事。本句大意是:君子致力于谋求道义而不致力于谋求财富。 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君子”就不应该追求自身合理的利益,而是强调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候,要遵循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不能利欲薰心,不择手段,损人利己。本名句可供阐述人活在世上,应不断地追求自身道德品质的完善,而不应终日汲汲于富贵利禄,也可供赞美那些修身洁行、不谋求个人私利的人。 唐朝文学家 柳宗元 《吏商》义人在上,天下必治。 道义名言战国·墨子《墨子·非命上》有道义的人在上位,天下一定能太平安定。 说明在上位的国君应实行“义政”,所作所为要符合“道义”,这样国家才能安定。义人:主持道义的人。 墨翟,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 墨子 《墨子·非命上》。 5.赞美道义的句子赞美道义的句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 张衡 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 李白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 神涵光知耻近乎勇. —— 孔丘辱,莫大于不知耻. —— 王通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诸葛亮君子忧道不忧贫. —— 孔丘知耻近乎勇. —— 孔丘辱,莫大于不知耻. —— 王通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诸葛亮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 李白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 神涵光知耻近乎勇. —— 孔丘辱,莫大于不知耻. —— 王通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诸葛亮君子忧道不忧贫. —— 孔丘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 子贡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 荀况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 韩非君子忧道不忧贫. —— 孔丘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 子贡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 荀况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 韩非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诸葛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 子贡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 荀况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 韩非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诸葛亮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 白居易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 魏徵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 李商隐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 王安石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 —— 司马光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 管仲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不故加之而不怒. —— 苏轼n(*≧▽≦*)n。 6.论语中有关道义的句子【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评析】 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 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注释】 (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评析】 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 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评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 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 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原文】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评析】 本章所讲“道”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原文】 子曰:“君子怀(1)德,小人怀土(2);君子怀刑(3),小人怀惠。” 【注释】 (1)怀:思念。 (2)土:乡土。 (3)刑:法制惩罚。 【译文】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评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 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原文】 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注释】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 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7.求关于:诚信、道义、真诚的诗词各一篇,国内外都可以商君立木变法推, 季布一诺千金贵。 言必信来行必果, 一言九鼎人敬佩。 李白 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合下,白首太玄经。 其中“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年代:元 作者: 王哲 《满庭芳 刘公索贤》 智慧皆全,痴顽总至,两般自是殊方。一能明哲,一个性迷荒。尽是灵中分定,各分别、此理昭彰。还知否,上人九窍,下没膏盲。彷徨。思这事,暗中积行,便得贤良。稍胡为做作,愚戆来匡。奉劝诸公速悟,行平等、永永清凉。真诚显,唯邀本有,前路仙乡。 (请采纳)谢谢! 8.关于待人处事的诗句1、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 这是颜回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态度 2、人之有技,若己有之——语出《尚书》 3、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 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语出《论语》 4、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 存心使别人得到好处,即使是素不相识的人也容易和睦相处,存心使别人得到灾祸,即使是父子也会彼此离心,相互怨恨——语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5、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 圣人和众人没有高下之分。——语出李贽《焚书。复京中朋友》 6、有言逆于汝志,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 对违反你意志的话,一定要看它合乎道义的方面;对顺从你意志的话,一定要看它不合乎道义的方面。——语出《尚书》 7、众怒难犯,专欲难成——语出《左传》 8、来而不往非礼也——语出《礼记》 9、言则我从,斯我之贼 顺从我说话的人,这是害我的人。——语出宋张孝祥《取友铭》 10、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听取逆耳之言有益,爱听奉承话有害。——语出《史记》 先整理到此,如果有需要再说,希望能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