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南宋词的发展历程

1.宋代词的演变历程(包括:主要人物及其代表词作)

宋词的发展历程如下:

一、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二、北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

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张先、晏几道二人,在承袭“余绪”的同时,已出现“革新”的苗头。张先创制了若干慢词为词体的变革作了准备。晏几道在思想内容上为宋词的革新开了先例,至张先、晏几道,真正完成了由唐入宋的过渡。

2、第二个阶段

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其中柳永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体制,将词大众化,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

之后的苏轼继承柳永的革新成果彻底破除“诗尊词卑”,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开创了辛派词人的先河。

3、第三个阶段

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周邦彦兼采众家之所长,进行了一系列集大成的工作,促进词体的成熟。在思想内容上增强了词的“体质”;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注重词调的整理与规范化,为词的创作提供了典型。

南渡后,一方面,江左偏安,出现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局面,社会上唱词之风仍然盛行,为歌词创作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社会历史的大变革,由北宋而南宋,政治上的动荡必然波及词坛与歌坛,对词体的发展演变产生一定的影响。

扩展资料:

宋词分类按不同性质可分为三类:

1、折叠按音乐性质分类:

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2、折叠按拍节分类:

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3、折叠词牌来源划分类: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

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

《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也就不再另拟题目了。《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

2.南宋词发展演变线索

齐言消亡,长短句兴是在唐五代完成的重要变动。

唐五代以令词为主,有些还是单调。但在中晚唐就出现了慢曲长调。

《卜算子慢》是第一个称“慢”的词调。唐五代长调约十首。

入宋后新创调则基本上以长调慢曲为主小令退居次要地位。宋令曲也全是双调。

唐五代词调为宋人沿用的,不过半数。许多酒令词,在宋代成为绝响。

二 北宋新声竞繁,众体兼备。词调的演变 唐宋词一千多调,是从8世纪到12世纪逐步积累起来的。

这中间经过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乐曲的时代性极强,随着时代风气转移,乐曲总是代有新变,不断处于变动之中。

风靡一时的名曲,其流行的时间和地域也是有了有限的。因此,词在唐宋并非尽数可歌,始终是一部分可歌,一部分不可。

可歌的不失为时曲,不可歌的就成了古调。 宋代词调大增,但变动也极大。

周词在政和、宣和年间传遍都下,但南宋后期亦遗音沦落。张火对吴文英的自制曲也不能悉数得歌法。

一方面过时的曲调被淘汰(词调借助文字定型下来),另一方面新创曲调随时繁衍孳生。词变不断推进演变,变旧更新。

北宋是词调发展的最高潮。南宋时,我国音乐文艺重心转移,词曲不再从民间新声中取得新来源,除文人自度外,基本上词调创作停滞,最后衰落。

一 唐五代词以小令为主,齐言、杂言并存。 唐五代所用近二百词调按来源看,一为盛唐教坊曲,二为中唐以为都市新生。

教坊曲作为词调的有八十余曲。另有二百余曲未作词调。

特别是一些民歌未能入词,这应该是因为其情调不适合词体流行所需的檀板金尊、浅斟低唱的气氛。同时民歌多为五七言句式,同词调所需要的曲折宛转音乐要求不俩。

词之取径在初起时已不宽宏,比之教坊曲就不免显得狭窄。 教坊曲中五六七言四八句为歌词的不在少数。

计有四五十曲。由于齐言句式和乐曲节拍之间有着无法彻底消除的矛盾,所以这些词调大都没有发展为词调。

本是齐言的,后也改为长短句。 大量原为齐言格式的曲子词在唐五代逐渐变成了长短句,如《浪淘沙》、《长命女》《杨柳枝》等。

最终只有《浣溪沙》《生查子》等极少数的几首入宋。齐言消亡,长短句兴是在唐五代完成的重要变动。

唐五代以令词为主,有些还是单调。但在中晚唐就出现了慢曲长调。

《卜算子慢》是第一个称“慢”的词调。唐五代长调约十首。

入宋后新创调则基本上以长调慢曲为主小令退居次要地位。宋令曲也全是双调。

唐五代词调为宋人沿用的,不过半数。许多酒令词,在宋代成为绝响。

二 北宋新声竞繁,众体兼备,词调大盛 北宋词调令引近慢,兼备众体。数量远超前代。

这是在仁宗至徽宗年间完成的。北宋的市井新声是词调新增与扩充的重要原因。

同时,北宋词人知音识曲者甚多,能自制调。 仁宗年间,唐五代词部分被传唱,而市井新声竞逐。

以晏欧为代表的一批词人,承南唐余绪,多作五代小令。以柳永为首的另一批词人则致力于尝试新曲,以新词风推动新乐曲的流行。

张先、杜安世等辈则介于两者之间。 《乐章集》三卷,词调二百余,比花间多出两倍。

其中一百多调,首见于柳词。柳词又多为长调,开辟了词曲由小令进入长调的新阶段。

柳词虽然格调不高,但在创调上却有奇功。其词调来源主要是教坊新腔和都邑新声。

易安则评柳永“变旧声作新声”,指其度五代小令为长调。(如木兰花、浪淘沙、定风坡、应天长、长相思、玉蝴蝶)。

更将唐五代无人作词的教坊曲度为词调。 苏轼不但提高词品、开拓词境,而且变革和刷新词调。

其大贬柳永。且对不少词调有推广之功。

念奴骄、水龙吟、贺新郎、水调歌头、满庭芳等调都由苏词后始有人广泛运用。 北宋词大增的另一个重要阶段则是以周美成为代表的大晟曲。

周词除了增演慢、引、近,作犯调也是周词的又一重要手法。 三 由于音乐文艺重心转移,除词人自度曲外,南宋词调发展走入没落。

词至北宋始尊其体,南宋其用益大。稼轩诸家爱国词把思想艺术又推向新高。

南宋词成就绝对不低。但从词调发展上来看,北宋创多,南宋创少。

且取径日趋狭小。其原因有二 其一、出现了大量新乐种、曲种、剧种,词曲失去了音乐文艺的中心地位。

诸如嘌唱、唱赚、赚等乐种,鼓子词、诸宫调等曲种。杂剧、院本、南戏等剧种,在北宋末大量出现。

占领了词曲原占有的中心地位。尤其是北曲,发展极快。

南宋词调不能从当时这些新兴音乐中吸取养料,他的趋势就只能是走向没落。 其二、南宋词尚雅、严律,同民间新声断绝联系,堵塞了词调的来源。

南宋词严雅俗之辩。格律上也日益讲究四声阴阳。

民间新声词人唯恐避之不及。词人作词严守清规,词调守律日严,取径日窄。

来源必须日渐涸竭,只有少数音律家自度曲之一余。 姜、吴二人自度较多。

但这些自度曲流行范围很小,应者廖廖。同时乐律又比较严,不易推开,这正是词乐衰落的表现。

3.宋朝的历史,如宋词等

简介 宋词是宋代最有特色的文学样式上词,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依调填词叫“依声”.词别名“长短句”( 在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 派别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还有一种为花间派. 宋词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秦观、晏殊、晏几道、周邦彦、姜夔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陆游、欧阳修等. 花间派的代表人物:温庭筠等. 价值 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初期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是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五代时期的《花间集》就很明显地展露了词美丽绚烂的文采,但是这期间的词题材还仅限于描写闺情花柳、笙歌饮宴等方面,可以说还显得很“小气”.虽然艺术成就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但是在思想内涵上层次还不够.宋代初期的词一开始也是沿袭这种词风,追求华丽词藻和对细腻情感的描写.像曾因写过“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仁宗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当时的词被认为是一种粗俗的民间艺术,不登大雅之堂,以至于宋朝的晏殊在当上宰相之后,对于他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自己写的.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它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才子们一起共同推动了词这一新兴艺术形式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升华 但是,随着词在宋代的文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词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充实和提高.“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奠定了边塞词在宋词中的地位,使只闻歌筵酒席、宫廷豪门、都市风情、脂粉相思之类的世人一新耳目.到苏轼词首开豪放词风,宋词已经不仅限于文人士大夫寄情娱乐和表达儿女之情的玩物,更寄托了当时的士大夫对时代、对人生乃至对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感悟和思考.宋词彻底跳出了歌舞艳情的巢窠,升华为一种代表了时代精神的文化形式.编辑本段发展历程 起源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发展 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唐代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高峰 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诗庄词媚”之说.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编辑本段词的类别 大致有5种: 1、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2、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3、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4、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5、按词牌来源分.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

4.唐五代到宋朝词的发展过程

加拿大家园论坛 > 家园玩吧 > 快乐驿站 > 词的发展史--------------------------------------------------------------------------------PDA查看完整版本 : 词的发展史--------------------------------------------------------------------------------小俞子2007-08-19, 08:07词的发展史(1) (/blog/cns!D38DFA97DC345ADD!1448.entry)中国古代文学中, 从诸子散文,诗经,楚辞,汉赋, 到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 无一不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我比较喜爱宋词, 喜欢他长长短短的平仄。趁最近较空, 终于可以做多年以来一直想做的一件事情: 整理一下词的发展。

一, 起源词起源于隋。公元589年, 隋灭陈, 再次统一中国。

政治上的统一, 经济上的发展, 民族的融合, 带来了文化上的汇流。 词便应运而生。

他以汉族民间音乐为主, 糅少数民族及外来音乐而形成。 词全称“曲子词”, 曲子是燕乐曲调, 词是与之相谐的唱辞。

可惜曲子已经失传, 只留下词供后人欣赏。隋词失传已久, 我们只能从《河传》, 《泛龙舟》, 《水调》, 等带有隋炀帝烙印的词牌名上去辨认他们的蝉蜕。

所以, 要论述词的发展, 还得从唐代开始说起。最早的词, 是一些民间作品。

反应生活面广泛,体现下层人们的思想, 品格和趣味。 主要作品来自敦煌发现的一些曲子词。

尽管作者的文化水平不高, 但作品自然清新, 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现存最早的文人词, 是李白的《忆秦娥》和《菩萨蛮》。

往后数, 张志和, 韦应物, 戴叔伦, 王建, 刘禹锡, 白居易等先后继起, 倚声填词便慢慢成为风尚。(未完待续)附,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潇湘神 二首(刘禹锡)湘水流, 湘水流, 久疑云物至今愁。

君问二妃何处所? 零陵香草露中秋。斑竹枝, 斑竹枝, 点点泪痕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 潇湘深夜月明时。--------------------------------------------------------------------------------alex_lz20052007-08-19, 10:55学习。

--------------------------------------------------------------------------------小俞子2007-08-20, 09:27词的发展史(2)通过驾照笔试, 终于可以把烦人的"Road sence for Drivers" 扔到一边。可以继续我的诗词啦。

二, 词的发展真正意义上的词人而非诗人, 出现在晚唐。 第一个大词人是温庭筠, 他的词已经远远掩盖了他在诗上的光彩。

温词精艳绝人, 深美细密, 也正是在他的手里, 词主艳情、香而柔媚的基调得以定型。词便从最开始的敦煌民间词发展到了狭隘的艳情词。

词在艺术上的长进是以社会内容的削减为代价的。但读一读《温飞卿诗集》, 包括以后的很多词人如欧阳修, 柳永等都以诗为主要的思想窗口, 表达心中的国计民生, 而他们笔下的词, 基本没有社会现实内容。

附: 菩萨蛮(温庭筠)夜来皓月才当午, 重帘悄悄无人语。 深处麝烟长, 卧时留薄妆。

当年还自惜, 往事那堪忆!花露月明残, 锦衾知晓寒。五代十国期间, 北方战祸平伐, 民不聊生, 怎么可能有艺术上的发展。

南方相对比较和平, 于是剑门关外的天府之国和扬子江畔的鱼米之乡,便出现了“西蜀”和“南唐”两大词派。“西蜀词派”亦称“花间派”,因赵承炸编辑《花间集》共收十八位作者的五百多首词而得名。

而这些作家大多是蜀人或在蜀仕宦。花间派的作风脉承温庭筠, 主要作品以醇酒美人为创作对象。

这主要是因为共同的狎妓宴饮的生活习性。代表人物: 韦庄, 在描述艳情的时候, 多偏向于自己的悲欢离合, 风格清丽。

附: 应天长(韦庄)绿槐荫里黄莺语, 深院无人春昼午。 画帘垂, 金凤舞, 寂寞绣屏香一柱。

碧云天, 无定处, 空有梦魂来去。夜夜绿窗风雨, 断肠君信否?“南唐词派”的代表人物只有三个: 中主李璟, 后主李煜父子和一位宰相冯延巳。

词派形成之时, 已是国危飘摇之际, 所以很多冷色调, 由于心理上的阴影所以辞笔凄清, 不同于花间派的绮艳。都城金陵沦陷标志着南唐政治命运的结束, 同时也是南唐词派文学艺术的升华。

李煜以亡国降虏的身份入宋,在软禁生活中写下了“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之类泣尽以血的词句。用高度洗练的词句, 描述了失去最美好的东西后的沉痛心情。

附: 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尤在,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小俞子2007-08-26, 07:18三, 词的巅峰时代-北宋(一)经过随, 唐, 五代四百多年的时间, 通过民间和文人的共同努力, 到了宋朝词, 已经发展成熟。宋朝成立后, 看到晚唐和五代藩镇割据, 擅主废立的历史教训, 使高级将领交出兵权, 并让他们“歌儿舞女以终天年”。

同时, 夸大科举取仕的规模。

5.简述词的发展史

1. 唐后主李煜(937--978)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较高的历史地位。

他后期的词 艺术成就很高,《虞美人》、《浪淘沙》从词的发展史上看,周邦彦是由北开南的词人,吴文英则是由南追北的词人。周邦彦由北宋开了南宋的风气自从出现辛词这座豪放的爱国词的高峰,随著反映时代危机的需要,在辛词的影响下,豪放词的佳作大量涌现,在词的发展史上取得了和婉约词双峰并峙的地位。

由南宋后期直到亡国,多少词人哀旷愤世的作品,无不继承辛词的爱国传统和豪放风一、词调词是曲子词的简称,最初是配乐的歌词,有自己的乐谱,写词必须词调对字、句、声、韵的要求填写,要做到“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有时还要区别四声,所以称之为填词又叫“倚声”。词调同宫调有密切的联系,填词必须根据所要表达的内容来选择合适的宫调。

宫调由七声十二律构成,即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其中任何一声都可以构成一种调式。

以宫声为主的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调式称“调”,合称“宫调”。乐音的音高标准称“律”,分六律(阳律):黄钟、太簇、姑冼(xian)、蕤宝、夷则、亡射(wu yi);六吕(阴律):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

七声配十二律可得十二宫、七十二调,合八十四宫调,但在唐及北宋实际应用只四声二十八调。即宫声七调:正宫、高宫、中吕宫、道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商声七调:大石调、高大石调、双调、小石调、歇指调、商调、越调;角声七调:大石角、高大石角、双角、小石角、歇指角、商角、越角;羽声七调:般涉调、高般涉调、中吕调、正平调、高平调、仙吕调、羽调。

到了南宋时只用七宫十二调,即角声七调完全不用,商声七调除去高大石调,羽声七调除去高般涉调。二、词牌词调的名称叫做词牌。

词牌代表一定的词律格式。但有不少词牌是有别名的即调同名异,如《念奴娇》又称《大江东去》、〈酹江月〉、〈赤壁赋〉等;也有的词牌名称相同却不是同一词调即调异名同,如有〈忆江南〉别名〈步虚声〉而也有〈西江月〉别名〈步虚声〉。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主要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声声慢(寻寻觅觅)点绛唇(寂寞深闺) 诉衷情(夜来沈醉卸妆迟)忆秦娥(临高阁)南歌子(天上星河转)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满庭芳(小阁藏春) 行香子(天与秋光)长寿乐(南昌生日)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念奴娇·春情 临江仙·梅好事近(风定落花深)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多丽·咏白菊 点绛唇(蹴罢秋千)行香子·七夕 永遇乐(落日熔金)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辛弃疾辛弃疾,自幼安,号稼轩,济南人。他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

著有【稼轩词】(一名【稼轩长短句】)总计六百多首。辛弃疾是出生在沦陷区的。

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山东历城就已经沦陷了,而辛弃疾为什麽那样的忠义奋发,因为他是生长在一个忠义奋发的家庭之中,他的祖父辛赞,在辛弃疾童年之时,就常带著一群儿童去游览,指划山河,培养他们的国家民族思想。所以辛弃疾的忠义天性是跟著他的生命一起成长的。

所以说,稼轩词反映了南宋整个一代热爱祖国人们的共同心声。他一生写了六百多首歌词,从不同角度广泛反映自己的时代。

当然,其中也有部份描写个人狭小生活情趣的作品。稼轩词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即爱国词,乡村词,闲放词,爱情词。

四类中爱国词的比重较大,爱情词分量最少。爱国词和乡村词算是稼轩词中的两项重要成就。

是故,未来我们将针对辛词此两样成就,分别叙述之。自从出现辛词这座豪放的爱国词的高峰,随著反映时代危机的需要,在辛词的影响下,豪放词的佳作大量涌现,在词的发展史上取得了和婉约词双峰并峙的地位。

由南宋后期直到亡国,多少词人哀旷愤世的作品,无不继承辛词的爱国传统和豪放风格。所以,从南宋以后,元明清直到当代,不少文学家继承了辛词的豪放传统,在词坛中留下长远的影响。

三、词谱现存最早的词谱是明·张延的〈诗余图谱〉,比较完备的词谱有清·万树的〈词律〉和康熙时期陈延敬、王奕清奉敕编撰的〈钦定词谱〉简称〈词谱〉。清·舒梦兰编〈白香词谱〉四卷,选录历代名作一百首,附注平仄声调,适合初学者填词参考,还有龙榆生的〈唐宋词格律〉简明适用,而潘慎主编的〈词律辞典〉是迄今收罗最。

6.唐五代到宋朝词的发展过程

加拿大家园论坛 > 家园玩吧 > 快乐驿站 > 词的发展史--------------------------------------------------------------------------------PDA查看完整版本 : 词的发展史--------------------------------------------------------------------------------小俞子2007-08-19, 08:07词的发展史(1) (/blog/cns!D38DFA97DC345ADD!1448.entry)中国古代文学中, 从诸子散文,诗经,楚辞,汉赋, 到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 无一不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我比较喜爱宋词, 喜欢他长长短短的平仄。趁最近较空, 终于可以做多年以来一直想做的一件事情: 整理一下词的发展。

一, 起源词起源于隋。公元589年, 隋灭陈, 再次统一中国。

政治上的统一, 经济上的发展, 民族的融合, 带来了文化上的汇流。 词便应运而生。

他以汉族民间音乐为主, 糅少数民族及外来音乐而形成。 词全称“曲子词”, 曲子是燕乐曲调, 词是与之相谐的唱辞。

可惜曲子已经失传, 只留下词供后人欣赏。隋词失传已久, 我们只能从《河传》, 《泛龙舟》, 《水调》, 等带有隋炀帝烙印的词牌名上去辨认他们的蝉蜕。

所以, 要论述词的发展, 还得从唐代开始说起。最早的词, 是一些民间作品。

反应生活面广泛,体现下层人们的思想, 品格和趣味。 主要作品来自敦煌发现的一些曲子词。

尽管作者的文化水平不高, 但作品自然清新, 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现存最早的文人词, 是李白的《忆秦娥》和《菩萨蛮》。

往后数, 张志和, 韦应物, 戴叔伦, 王建, 刘禹锡, 白居易等先后继起, 倚声填词便慢慢成为风尚。(未完待续)附,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潇湘神 二首(刘禹锡)湘水流, 湘水流, 久疑云物至今愁。

君问二妃何处所? 零陵香草露中秋。斑竹枝, 斑竹枝, 点点泪痕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 潇湘深夜月明时。--------------------------------------------------------------------------------alex_lz20052007-08-19, 10:55学习。

--------------------------------------------------------------------------------小俞子2007-08-20, 09:27词的发展史(2)通过驾照笔试, 终于可以把烦人的"Road sence for Drivers" 扔到一边。可以继续我的诗词啦。

二, 词的发展真正意义上的词人而非诗人, 出现在晚唐。 第一个大词人是温庭筠, 他的词已经远远掩盖了他在诗上的光彩。

温词精艳绝人, 深美细密, 也正是在他的手里, 词主艳情、香而柔媚的基调得以定型。词便从最开始的敦煌民间词发展到了狭隘的艳情词。

词在艺术上的长进是以社会内容的削减为代价的。但读一读《温飞卿诗集》, 包括以后的很多词人如欧阳修, 柳永等都以诗为主要的思想窗口, 表达心中的国计民生, 而他们笔下的词, 基本没有社会现实内容。

附: 菩萨蛮(温庭筠)夜来皓月才当午, 重帘悄悄无人语。 深处麝烟长, 卧时留薄妆。

当年还自惜, 往事那堪忆!花露月明残, 锦衾知晓寒。五代十国期间, 北方战祸平伐, 民不聊生, 怎么可能有艺术上的发展。

南方相对比较和平, 于是剑门关外的天府之国和扬子江畔的鱼米之乡,便出现了“西蜀”和“南唐”两大词派。“西蜀词派”亦称“花间派”,因赵承炸编辑《花间集》共收十八位作者的五百多首词而得名。

而这些作家大多是蜀人或在蜀仕宦。花间派的作风脉承温庭筠, 主要作品以醇酒美人为创作对象。

这主要是因为共同的狎妓宴饮的生活习性。代表人物: 韦庄, 在描述艳情的时候, 多偏向于自己的悲欢离合, 风格清丽。

附: 应天长(韦庄)绿槐荫里黄莺语, 深院无人春昼午。 画帘垂, 金凤舞, 寂寞绣屏香一柱。

碧云天, 无定处, 空有梦魂来去。夜夜绿窗风雨, 断肠君信否?“南唐词派”的代表人物只有三个: 中主李璟, 后主李煜父子和一位宰相冯延巳。

词派形成之时, 已是国危飘摇之际, 所以很多冷色调, 由于心理上的阴影所以辞笔凄清, 不同于花间派的绮艳。都城金陵沦陷标志着南唐政治命运的结束, 同时也是南唐词派文学艺术的升华。

李煜以亡国降虏的身份入宋,在软禁生活中写下了“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之类泣尽以血的词句。用高度洗练的词句, 描述了失去最美好的东西后的沉痛心情。

附: 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尤在,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小俞子2007-08-26, 07:18三, 词的巅峰时代-北宋(一)经过随, 唐, 五代四百多年的时间, 通过民间和文人的共同努力, 到了宋朝词, 已经发展成熟。宋朝成立后, 看到晚唐和五代藩镇割据, 擅主废立的历史教训, 使高级将领交出兵权, 并让他们“歌儿舞女以终天年”。

同时, 夸大科举取仕的规模, 建立了庞。

7.唐五代至南宋的词的发现历程,500字

唐五代北宋是词的萌芽与成长的兴起时期。

从大量的民间创作,到文人的模仿学习“依曲拍为句”,一直到成为文坛的一种主要抒情诗创作形式,词的发生、发展经历了一个文雅化、精致化的成熟过程。以下分阶段叙述。

1、敦煌曲子词: 词,作为一种新兴的诗体,它最初广泛流传于民间。可以肯定,当时流传在民间的词一定是很多的。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民间词绝大多数都已亡佚了。190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敦煌鸣沙山第288石窟(藏经洞)里发现了几百首抄写的民间词,为研究词曲的发展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现存的敦煌曲子词,不仅题材广阔,内容丰富,同时在艺术上也保留了民间作品那种质朴与清新的特点,风格也较为多样。正是这种流传在下层人民中间的民间词哺育了文人,促进了文人词的创作和发展。

同时,在敦煌发现的曲子词里,还保存下一些在现存唐代文人词中很少见的长调。 值得注意的是,在敦煌曲子词中写得最好、最多的依然是言男女情爱的作品。

配合公私宴饮等娱乐场所中流行之燕乐歌唱的曲子词,必然会受到创作环境、氛围的影响,表现出一个大概的创作倾向,即多言男女艳情以侑酒助乐。 作为词的初期形态,敦煌曲子词也明显不同于后来成型的歌词。

它的初期形态的特征,吴熊和先生《唐宋词通论》归纳为六点:有衬字、字数不定、平仄不拘、叶韵不定、咏调名本意者多、曲体曲式丰富多样。同时在艺术表现上,许多作品还过于俚俗粗糙,往往令人不堪卒读。

曲子词这颗明珠,还掩埋在沙土之中,需要文人去挖掘、揩拭、磨光。 2、中唐文人词 词在民间流传过程中,它活泼的形式,鲜明的节奏以及丰富多彩的音乐性,不仅为广大下层人民所喜爱,同时,也必然会引起广大文人的重视。

文人倚声填词可能很早。现存最早的文人词,有人认为是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箫声咽”)。

宋代黄升在《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认为这两首词是“百代词曲之祖”。但多数人认为这两首词是伪作,迄今尚无定论。

下这样一个结论:初、盛唐时期,民间与文人都已经开始了“曲子词”的创作,这是可以被学术界所接受的。 这一时期文人词的创作,都是向民歌学习的结果。

所以,依然保持着民歌风韵天然、明白如话的特征。从初、盛唐到中唐,相对而言,“曲子词”的创作局面仍然比较沉寂。

中唐以来白居易、刘禹锡等人的“依曲拍为句”,响应者寥寥无几。一方面,这时候唐诗的创作正走向鼎盛,在文坛上独领风骚;另一方面,从初、盛唐以来盛行的文人士大夫积极用世之意志,与“曲子词”婉娈低靡的格调还不太协调,一种适宜“曲子词”生长的社会环境还没有出现。

3、晚唐五代文人词 晚唐五代是我国词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歌词创作的高潮。林大椿编辑的《唐五代词》,收词1147首;张璋等先生编著的《全唐五代词》,收录作品2500余首;曾昭岷等先生编著的《全唐五代词》,收录作品2641首(正编1963首、副编678首),其中正编部分五代词就有689首之多。

可以说明唐末五代以来歌词创作的兴盛。 五代十国,“你方唱罢我登场”。

在这乱哄哄的历史闹剧中,各个短命小朝廷的君主大都目光短浅,无(政)(治)远见,在狠斗勇战之余,只图声色感官享受,沉湎于歌舞酒色。 五代十国时期世风的华靡浮艳继续为词的发展提供最为有利的环境。

这个阶段,由于地理上分割的原因,逐渐形成两个词人创作群体:西蜀花间词人和南唐词人。由于西蜀、南唐在当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面,经济生活甚至还呈现出一时的繁荣,这就为词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西蜀地势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与中原广大地区相比较,局势相对稳定,较少战争祸乱,一大批文人避难西蜀,形成创作群。

《花间集》是文学史上最早的词的总集之一,它是后蜀赵崇祚编成的,成书于广政三年(公元940),共收18家词人的500首词。 4、北宋文人士大夫词 两宋是词的全盛期。

词之所以独盛于宋,除唐五代词为宋词的发展做好了准备以外,主要是和当时政治稳定,经济、文化、艺术的全面繁荣联系在一起的。公元九六○年,赵匡胤代周而崛起,建立了赵宋王朝,结束了自安史之乱以来长达二百余年之久的战乱与分裂局面,进入了一百七十余年国家统一与政治上相对稳定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经济发展,都市繁荣,人口增加,市民阶层在不断壮大。北宋都城汴京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中心,它自然成为“新声”(即“曲子词”)创作的总汇之地。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全面记述了当时汴京的繁荣景象,并说:“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宋史·乐志》中也说:“宋初置教坊,得江南乐,已汰其坐部不用。

自后因旧曲创新声,转加流丽。”上面这些文字,形象地描绘了宋代“新声”的发展和繁荣过程。

当然,宋词的发展和繁荣是有个过程的。它的发展、繁荣和宋代的政治、历史、时代风尚、思想感情以及美学情趣的变化密切相关,并由此而形成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

就北宋词发展过程来看,依据创作模式的转移与词风的嬗变,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创作时期。即:。

8.论述题:北宋词发展的进程

词从晚唐五代出现并发展,到宋代达到顶峰。

词的第一个繁荣期出现在北宋,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一流的大家和作品。从“伶工之词”、“小道”发展到全盛,这其中经历了一个繁杂曲折的过程,北宋词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宋初960年到宋真宗前期1008年。 这段时期局部战争不断,社会风气和文学风气处于酝酿之中,宋人关于词的认识和创作也处于一个准备阶段。

虽然没有大家也没有名作,但格局清晰明显,时间较长,可以归为一个时期,称为沉寂期。 北宋前期词坛的沉寂从宋初960年到宋真宗前期1007年近五十年的时间是北宋词的前期。

这一时期,在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之后,社会正处于一个休养生息并逐步走向经济复苏的阶段。但这时期的词坛却基本是沉寂的。

这时期从事词的创作的文人常见于各种宋词选本的也不过七八位,词作大约几十首,相对于浩繁的宋词来说,这段时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是宋词的一段真空,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又称之为沉寂期。不过,其时实际上已有几位跋涉者在默默的耕耘,为新词坛序幕的拉开而预奏着序曲。

这时期的“词人”有王禹偁,钱惟演、寇准、潘阆、林逋等几位。他们地位各异,遭遇不同,大多以文著称,并不是真正的词人,词仅仅是他们兴致偶来的随笔,数量甚少。

潘阆词最多,其《逍遥游》存词也也不过十首。这时期晚唐五代词风盛行,温廷筠、韦庄的花间一派柔婉艳丽的风格霸占词坛,这些词人自然也受其影响。

此时晚唐遗风仍然盛行,然而毕竟朝代不同,宋初的词人仍然对词进行了一些探索。 潘阆就是其中代表性的一位。

他的十首歌咏杭州的《酒泉子》为宋初词坛带来了若干清新气息。如:《长忆观潮》,作者在短短四十九字的篇幅中,写出了观潮的盛大场面、钱塘江海潮的万千气象及弄潮儿的过人胆略和技艺,可谓以少胜多,惜墨如金。

但宋初词坛本承南唐余绪,大体不脱男欢女爱、伤春悲秋,词在当时仍然主要是应歌的,并未真正进入士大夫的生活。潘阆一反词坛软媚婉约的词风,以观潮题材入词,实在是一种大胆的尝试,是对传统词疆的突破。

全词追忆观潮旧事,在纷繁的观潮场面中突出潮水的气势和弄潮儿的超绝技艺,气势豪迈,雄浑奔放,完全没有了花间词的胭脂气,在充斥着浅斟低唱的宋初词坛,确是难能可贵的,也反映宋初词人为改变五代词风所作的努力。 第二个时期是从真宗后期1009年到宋仁宗1063年。

澶渊之盟换来长期的和平,真宗此时得病,不再忙于战事,文治却颇有成效,终于使北宋一代进入经济繁荣期。后继的仁宗重用人才,致力于兴民事业,社会继续发展,经济的繁荣稳定为词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词迅速发展起来,又可称为活跃期。

首先是出现了大量的词人,有柳永、张先、晏殊、欧阳修等大家为代表,又有范仲淹、王安石等成就特殊的词人;其次是词的数量大增,仅柳永就有近二百首词,晏殊有一百三十余首,晏几道更是多达二百六十余首,其余的词人也大多是十几首到几十首不等。因此无论词人的数量还是词作的数量都是北宋前期潘阆、林逋等人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词的思想内容有所开拓,词风有所转变,各个方面都开始了尝试。 柳永是北宋的第一个专业词人。

柳永,字景庄,初名三变,一生不得志,只做过县令、盐场大使、屯田郎一类的官,整日出入青楼,饮酒作乐,最后潦倒而死。作为一个落魄的文人,柳永显然没有苏轼那种豪放豁达的胸怀,所以他的词也显得有点“落魄”。

柳永的词虽然在题材内容上并无大的突破,但他对词的贡献却是巨大的。 首先,柳永率先大量创作慢词,增加了许多新调,改变了唐五代以来小令一统词坛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平分秋色,齐头并进,这是柳永对词的最大的贡献。

其次,柳永是继南唐李煜之后进一步把词的抒情趋向朝着自我的内心世界回归,不再做旁观者的描述,而是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情,情真意切。这是柳永的另一个重大贡献。

此外,柳永注重追求通俗化、市民化的审美效应,适应普通民众的审美趣味和消费特点,也是柳永对词的贡献。 晏殊和欧阳修是北宋词坛的大家。

晏殊生于991年,欧阳修生于1007年,虽然二人年龄相差近二十岁,但一个是太平宰相,一个是朝中重臣,经历相似且有师生关系,所以他们的词作风格有着极大的相似,词史上合称“晏欧”他们都继承了晚唐五代柔婉的词风,但摒除了那种猥俗和过浓的脂腻。 范仲淹和王安石是富有创新性的词人。

范仲淹的词境界阔大,将词的艺术视野延伸到塞外边城,让白发将军和戍边征夫昂首走进词的世界,开豪放之先河,成为豪放词的真正源头,对后来苏轼豪放词风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王安石词风与范仲淹类似,词虽然不多,但意境开阔,感慨深沉,音调高昂,打破了五代以来的绮糜之风,具有独特的风格。

总体来说,北宋中期的词坛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诸多词人的努力及所取得成就对后期词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第一是柳永大量创作慢词,使词的篇幅加长有利于感情的抒发,对后期豪放词的兴起起了推动作用;第二是范仲淹的边塞豪情和王安石的宏大气势融入词中,打破了婉。

9.南宋的历史

[编辑本段]南宋历史 南宋(1127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赵构在临安(今杭州)重建宋朝,史称南宋,与金朝东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

南宋与西夏和金朝为并存政权,相当长时间里是金王朝的藩属国。 南宋偏安于淮水以南,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及科技高度发达,但军事相对较弱的王朝之一,亦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的年代。

京城在开封的北宋为金国所灭,宋钦宗的弟弟赵构逃往南方,迁都于临安,史称南宋,赵构被推举为皇帝,史称宋高宗。 南宋与金国沿淮水—大散关为界。

公元1127年,金国从开封撤军,立张邦昌为伪楚皇帝。张邦昌在万般无奈之下以孟太后之名,下诏立赵构为帝。

靖康二年(1127)五月,赵构正式即位,是为宋高宗。叛臣张邦昌却以护国有功为名,被封王。

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国又继续大举南侵,于公元1129年金国又立刘豫为帝,国号齐,史称“伪齐”,以加强对黄河以南地区的统治。南宋派出由岳飞、韩世忠、宗泽、刘光世、张浚等众多将领指挥抗金北伐,在黄河两岸曾经击溃伪齐军与金国的联军。

高宗1138年任秦桧为相,推行求和政策。秦桧削去抗金将领韩世忠的兵权,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岳云父子。

宋高宗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 南宋在宋孝宗、宋宁宗朝时比较安定。

宋宁宗以后,国势日衰。 蒙古汗国灭金,金灭亡后,南宋所面临更强大的敌人——元朝。

公元1271年,蒙古建国,国号为元,并于1276年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俘5岁的宋恭宗,后来,南宋光复势力陆秀夫、文天祥等人连续拥立了两个幼小的皇帝(宋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元军对小皇帝穷追不舍。

崖山海战失败后,走投无路的南宋终于在1279年3月19日随着陆秀夫负刚满八岁的小皇帝跳海而死而灭亡。 北宋末年 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

宋徽宗见辽国力衰退,便派使者向金提出联金灭辽事宜。宋攻燕京,大败而回。

金攻陷临潢府,辽亡。宋付上巨额赎款给金,以换取燕京等地。

金借口北宋收容金叛将,分兵南下,趋汴京。钦宗即位,与金人和议,金人解兵北归。

次年,即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南下,攻陷汴京(今开封),掳走两宗北去,史称“靖康之祸”,北宋灭亡。 建立 公元1127年,金国从汴京撤军,立张邦昌为楚皇帝。

张邦昌在万般无奈之下以孟太后之名,下诏立赵构为帝。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赵构正式即位,重建宋王朝,是为宋高宗。

叛臣张邦昌却以护国有功为名,被封王。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国又继续大举南侵。

于公元1129年金国又立刘豫为帝,国号齐,持“正统”史观者称为“伪齐”,以加强对黄河以南地区的统治。 宋高宗在位初期年轻力壮,有意抗金,收复河山,重用主战派,以李纲为相、宗泽镇守汴京。

曾多次大败金兵,令局面稍为稳定。但是,后来高宗没有对抗金朝的决心,罢免了李纲、宗泽等人。

后来金兀术挥军南下,高宗南逃至杭州,并乘船出海避难。宋将韩世忠率八千精兵,利用黄天荡优势力挫十万金兵。

金兀术历经辛苦,火烧宋军船只,才能狼狈北返。从此金人不敢轻言渡江。

高宗定都于临安(今杭州)。 宋金和约之订立 宋高宗赵构,由于害怕军人战胜回朝会专横难制;而且亦担心钦宗回朝继承其死后的帝位(当时高宗因不能生育而绝后),所以在1138年任秦桧为相,向金推行求和政策。

秦桧削去首先抗金将领韩世忠的兵权。1138年宋金初次协议,南宋取回包含开封的河南、陕西之地。

1140年,金朝撕毁协议,金兵分三路南侵,重占开封,宋军在许多抗金名将指挥下,取得辉煌战果。尤其是岳飞在郾城与金兵将领兀术会战,力挫金兵,乘机进兵朱仙镇,收复了黄河以南一带,与开封只有四十五里。

后来,高宗听取了秦桧意见,以十二面金牌下令岳飞班师回朝,岳飞服从命令。在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父子。

宋高宗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 宋室中期状况 宋室也曾由刘光世、张浚、韩侂胄、虞允文等众多抗金将领指挥抗金北伐,在黄河两岸也曾经击溃伪齐军与金国的联军,收复淮河两岸不少失地并签订多项条约。

在1164年12月,张浚北伐失败后,签订《隆兴和议》(又名《干道和议》),张浚被杀把原本向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金为叔,宋为侄,金改诏表为国书,岁贡改为岁币,减少贡献,割让秦州及商州,维持疆界。绢贡献由二十五万减至二十万,岁币减至二十万银两。

在1206年,韩侂胄北伐,后来被金击退。在1208年,签订《嘉定和议》。

两国改为伯侄关系,宋由贡献岁币及绢由二十万增至三十万,宋赔偿三百万军费。金放弃占领的大散关、濠州,献上韩侂胄首级。

南宋在孝宗、宁宗朝时比较安定。但是,宁宗以后,奸佞当道,政治腐败,国势日衰。

金的灭亡 公元1214年七月,南宋皇帝宋宁宗接纳真德秀的奏议,决定从此不再向金贡纳“岁币”,而此时,金已遭受蒙古的打击,被逼由燕京迁都至开封。为了扩大疆土以弥补被蒙古侵占的地域,金以宋不再纳岁币为名,出兵南侵,南宋则与蒙古联手协议击退金军,南宋可获河南作回报。

在1232。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