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举出<;诗经>;中的名句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 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诗经名篇。 “谁之永号?”回味无穷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依人,在水一方。(描写男子思念女子) 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描写男子思念女子) 4、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 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 佼人?速狻? 舒忧受兮。劳心?狻? 月出照兮。 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 劳心惨兮。 ——诗经·陈风——《月出》,名篇,意境美。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出自诗经·小雅——《采薇》,思乡名句) 6、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中学课本上出现过,比较有名) 7、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千古名句,出自诗经·大雅——《荡》,全篇讽刺王朝的统治者暴虐、荒淫、昏愦) 8、哀我征夫,独为匪民(出自诗经·小雅——《何草不黄》,画龙点睛,直 揭主题) 9、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极言思念之深,情意之厚,出自诗经·小雅——《隰桑》) 10、荟兮蔚兮,南山朝隮。 婉兮娈兮,季女斯饥。 ——出自诗经·曹风——《侯人》,催人泪下。此文对比鲜明,讽刺辛辣。 1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出自诗经·国风,《天下无贼》中的经典台词——“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 …… 。 2.<<诗经>>里描写女孩子的诗句有哪些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国风·周南·关雎》 译文: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2、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国风·周南·桃夭》 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3、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国风·召南.野有死麕》 译文:白茅捆扎献给谁?有位少女颜如玉。 4、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国风·邶风·燕燕》 译文:温和而又恭顺,为人谨慎善良。 5、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国风·邶风·静女》 译文:娴静姑娘真可爱,约我城角楼上来。 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抓耳又挠腮。娴静姑娘好容颜,送我一枝红彤管。 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 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6、玼兮玼兮,其之翟也。 鬒发如云,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 扬且之晳也。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瑳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绉絺,是绁袢也。 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国风·鄘风·君子偕老》 译文:服饰鲜明又绚丽,画羽礼服绣山鸡。黑亮头发似云霞,那用装饰假头发。 美玉耳饰摇又摆,象牙发钗头上戴,额角白净溢光彩。仿佛尘世降天仙!恍如帝女到人间!服饰鲜明又绚丽,软软轻纱做外衣。 罩上绉纱细葛衫,凉爽内衣夏日宜。明眸善昧眉秀长,容貌艳丽额宽广。 仪容妖冶又妩媚,倾城倾国姿色美! 7、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国风·卫风·硕人》 译文:手像春荑好柔嫩,肤如凝脂多白润,颈似蝤蛴真优美,齿若瓠子最齐整。 额角丰满眉细长,嫣然一笑动人心,秋波一转摄人魂。 8、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 彼美孟姜,德音不忘。——《国风·郑风·有女同车》 译文:姑娘和我同乘车,容貌就像花一样。 体态轻盈如飞鸟,珍贵佩玉泛光芒。她是美丽姜姑娘,举止娴雅又大方。 姑娘和我同路行,容貌就像木槿花。体态轻盈像鸟翔,佩玉锵锵悦耳响。 美丽姑娘她姓姜,美好声誉人难忘。 9、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 缟衣茹藘,聊可与娱。——《国风·郑风·出其东门》 译文:漫步城东门,美女多若天上云。 虽然多若云,非我所思人。唯此素衣绿头巾,令我爱在心。 漫步城门外,美女多若茅花白。虽若茅花白,亦非我所怀。 唯此素衣红佩巾,可娱可相爱。 10、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译文:野草蔓蔓连成片,草上露珠亮闪闪。 有位美女路上走,眉清目秀美又艳。不期而遇真正巧,正好适合我心愿。 野草蔓蔓连成片,草上露珠大又圆。有位美女路上走,眉清目秀美容颜。 不期而遇真正巧,与她幽会两心欢。 11、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国风·陈风·东门之池》 译文:美丽善良三姑娘,可以和她相对唱。 12、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诗经·陈风·月出》 译文:月亮出来多明亮,美人仪容真漂亮。 身姿窈窕步轻盈,让我思念心烦忧。月亮出来多洁白,美人仪容真姣好。 身姿窈窕步舒缓,让我思念心忧愁。月亮出来光普照,美人仪容真美好。 身姿窈窕步优美,让我思念心烦躁。 13、山有榛,隰有苓。 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诗经·国风·邶风·简兮》 译文:高高山上榛树生,低湿之地长苦苓。朝思暮想竟为谁?西方美人心中萦。 美人已去无踪影,远在西方难传情。 14、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国风·周南·汉广》 译文:汉水之南有乔木,我却不愿探林幽。 隔水美人在悠游,我心渴慕却难求。汉水滔滔深又阔,水阔游泳力不接。 汉水汤汤长又长,纵有木排渡不得。 15、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诗经·氓》 译文: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依依。 男人若是恋上你,要丢便丢太容易。女人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难挣离。 3.<<诗经>>三首的课后习题答案〔习题•解疑〕 一、《氓》描写了女主人公和氓怎样的性格特点?女主人公从自己的遭遇中认识到了什么? 《氓》通过一个女子的自诉,叙述了她从恋爱到婚变到决绝这一完整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而又坚强决断的女子形象。 诗中的氓由婚前的殷勤、热情,变为一个自私、凶暴,背叛爱情的人。他三心二意,缺少对爱情的忠诚。 女主人公从痛苦的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的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 二、《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氓》中哪两章用了兴的手法?这两处起兴的诗句跟后面诗句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品味这些起兴诗句的艺术效果。 诗中第三、四两章运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 第四章,前两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诗歌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变化为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三、《无衣》每章都用“岂曰无衣”开头,有什么作用?“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这三句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此题意在考查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对《诗经》“一唱三叹”写法的了解。 《无衣》起句含反问语气:“岂曰无衣?”这就加强了语意和语气。答句中“同袍”“同衤 ”“同裳”,表现了团结互助、坚决豪迈的军威。 末句“与子同仇”,统一思想认识,同仇敌忾;“与子偕作”,备战时步调一致;“与子偕行”,出征时统一行动,奋起作战。这是一首出征三部曲,是爱国主义的军歌。 4.关于三月的诗词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蝶恋花 宋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木兰花 宋 晏殊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送春 宋 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5.出自<<诗经>>关于思乡的诗1.《诗经·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析]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 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 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 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全诗分三章,前三章叠出,以采薇起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而戍役军士远别家乡,历久不归,思乡之情,忧心不已!作者写道:山薇啊,你发芽了,出生了,我们总该回家了吧!但转眼又是一年,我们都顾不上家室,这却是为何呢?为了猃狁入侵之故,我们连好好坐上一会儿也来不及,也是为了猃狁之故。我们需要攻战!又到了采薇的时候,薇叶长大了,枝叶柔嫩,这下总该回家了吧!心里的忧伤如此炽烈,为战事奔波,我们戍期未定,谁难替我们带回家信!山薇长得粗壮刚健了,这下该回家了吧!已是阳春十月了!可是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忧伤的心情好不痛苦,却无人相慰劳!四、五两章是写边关战事繁忙、紧张:那盛开的花是什么?是棠棣之花。 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伍车马服饰之盛:那好大好大的是什么?那是将士的军车,兵车既已驾起,战马高大雄健,战事频繁,军队又要迁徙,岂敢定居?驾着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马,军将们坐在战车上,步兵们蔽依车后,战马威武雄健,兵士手中的象骨的弓和鱼皮箭袋时时佩在身边,猃狁的侵战如此强大猖狂,马能不日日加强戒备?这两章写的是猃狁的匈悍而周家军队盛大的军威,纪律严正,卒伍精强。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艰辛而紧张的,这些都是作者用写实的笔法来写的。 第六章则笔锋一转,写出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晋人谢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 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 由于《诗经》素以浑厚、质朴著称,这类如此凄婉动人的作品确属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诗经》抒情作品的一个典范而为历代文学家所称颂。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家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戊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 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 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从写作上看,它和诗经的许多作品一样用以薇起兴的手法,加上章法、词法上重沓叠奏,使内容和情趣都得以层层铺出,渐渐深化,也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全诗有记叙,有议论,有景物,有抒情,有心理描写,搭配错落有致,又十分妥贴,因此《采薇》一篇确是《诗经》中最好的篇章之一。(姜亮夫) 2.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释 周大夫行役路过宗周镐京,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稷茂盛,因悲周室颠覆,乃作此诗。 黍、稷(音蜀、记):两种农作物。 离离:行列貌。靡靡:行步迟缓貌。 摇摇:形容心神不安。 此何人哉:致此颠覆者是什么人? 噎(音耶):忧深气逆不能呼吸。 3.《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诗中所咏的是旅居卫国的宋人,因受某种阻挠,思归不能,面对河水,反复唱叹。 水在该诗当中是一种阻隔的意象,主人公踯躅河边,故国近在对岸,但却不能渡过河去,内心焦急,长。 6.<<诗经>>三首的课后习题答案〔习题•解疑〕 一、《氓》描写了女主人公和氓怎样的性格特点?女主人公从自己的遭遇中认识到了什么? 《氓》通过一个女子的自诉,叙述了她从恋爱到婚变到决绝这一完整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而又坚强决断的女子形象。 诗中的氓由婚前的殷勤、热情,变为一个自私、凶暴,背叛爱情的人。他三心二意,缺少对爱情的忠诚。 女主人公从痛苦的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的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 二、《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氓》中哪两章用了兴的手法?这两处起兴的诗句跟后面诗句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品味这些起兴诗句的艺术效果。 诗中第三、四两章运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 第四章,前两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诗歌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变化为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三、《无衣》每章都用“岂曰无衣”开头,有什么作用?“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这三句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此题意在考查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对《诗经》“一唱三叹”写法的了解。《无衣》起句含反问语气:“岂曰无衣?”这就加强了语意和语气。答句中“同袍”“同衤 ”“同裳”,表现了团结互助、坚决豪迈的军威。末句“与子同仇”,统一思想认识,同仇敌忾;“与子偕作”,备战时步调一致;“与子偕行”,出征时统一行动,奋起作战。这是一首出征三部曲,是爱国主义的军歌。 7."诗三百"指的就是<<;诗经>>;么是的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收录了诗歌三百零五篇,即所谓的“诗三百”。 它所形成的年代,从诗的内容及同时代或更古老的参照文献来推断,大约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叶,历时五百多年。至于其中不可考证的诗篇,尤其是民歌类,可能形成的年代更久远。 《诗经》的作者,除为数寥寥无几的、能为后人所知的外,绝大多数无从考证,但从《诗经》通书所叙述的内容来分析,作者的身份是五花八门的,上至无子、诸侯,下至大小官吏、平民百姓以至奴隶、农奴,应有尽有。《诗经》编辑成书,应在孔子的时代之前。 虽然《史记》记载:古者,有诗三千,经孔子删减,留下“诗三百”,但从其它同时代的古籍来看,孔子并没有做这项工作。 他只是做了对“诗三百”进行校正乐调这件事情。 例如《左传》引诗,百分之九十五都见于今本《诗经》;在《墨子》中也提到“诗三百”。《论语》中引用孔子的言语,孔子不止一次地提到“诗三百”。 这些说明孔子所提到的是已成型的“诗三百”,即《诗经》这本书,而不是三百首零散的诗歌。 那么,此书的编辑整理工作又是由谁来进行的?据古代文献,周代设有采诗的专官,官名叫做“酋人”或“行人”,到民间去采诗。 《国语》又有公卿列士献诗、太师陈诗的说法,再经过众人数代的加工筛选,而逐渐确定下了“诗三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