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初探

1.课题“唐诗意象美初探”该怎么入手研究呢顺便求相关资料急用谢谢了

黑格尔曾经对古希腊艺术的发展作出这样的评述:“所以古典性艺术须处在一种熟练技巧高度发展的阶段,才能使感性材料听从艺术家的随意指使。

这种艺术成规必须先已存在,然后古典美方面的天才才能把机械的熟练加以改进,使它达到技巧的完美。因为只有到了单纯的机械性的技艺已不再成为困难和障碍的时候,艺术家才能致力于自由塑造形式。

”毫无疑问,黑格尔说这段话的时候对唐诗艺术是不了解的,但诗歌在唐代达到那样空前的高度,却正是他所阐述的那样一个过程的产物!回顾诗歌的发展,其实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如果说《诗经》比较稚拙的话,那么汉乐府的五言似乎还很粗糙,魏晋南北朝,山水田园诗开始初露风采,而到了唐朝,古典诗歌才达到了高峰。

唐诗之所以兴盛,前代的积淀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语言技巧的成熟;抒情手法的精美;音韵格律的规范;都为唐诗的辉煌准备了充要的前提条件。

特别唐前的各个时代为唐诗准备了丰富的意象,使唐诗更加蕴籍含蓄而富有韵致。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意象在唐诗中运用十分广泛,“风、云、雨、雪、日、月、星、霞、花、木、水、鸟”等都是唐诗中随处可见的意象。

意象的应用为提升唐诗的境界,强化唐诗的艺术感染力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换言之,认识唐诗的意象对于体会唐诗境界,把握唐诗境界的空间性、呈现性、情绪性是非常有益的!例如孟浩然的诗句:“山瞑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风鸣两岸”、“月照孤舟”的意象里包含着一种孤独、寂寞、冷清的的情绪,当一片广阔的艺术空间随着这些意象而展开的时候,它所包含的情绪自然也就随之而挥发、弥漫、充溢了! 说到唐诗,我们不能不想到李商隐,想到他的“无题”诗: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羽,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坐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是一首应用了许多隐喻意象的诗。

第一句看似交代昨夜的环境,实际却是隐喻,“昨夜星辰”象征着昨夜的无比美好。 满天星辰,星光灿烂,且与日思暮想的佳人相遇,该是多么美好的时光啊!这一隐喻十分形象、巧妙。

第二句交代地点,第三句则非常精彩,表现了诗人的向往,他多想和心上人一起插翅飞走,去尽情地享受二人世界的甜蜜。这一隐喻意象不仅把抽象的心理愿望变成了精彩的可触及的具体形象,而且非常契合恋人的心态。

第四句承上句而来,以灵犀的传说隐喻恋人心灵相通,是全诗的神来之笔,也使得这一佳联脍炙人口、传诵千古。除此而外,李商隐并非无题的诗歌中也有不少隐喻意象。

例如“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句子也都是有创造性的隐喻。可见,隐喻意象应用得当,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现力,而且能化抽象为具体,寓意更加丰富深刻。

大凡喜欢唐诗的人,大概都记得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歌仅仅用“对愁眠”三个字说明情绪,其余均用写景来渲染情感,这首诗歌可以说是抒情意象的代表。 诗人用“月落乌啼”、“江枫渔火”、“夜半钟声”这样凄清的景物来烘托和点染离愁别绪,使诗歌具有极高的呈现性、形象性,情感也极为含蓄而耐咀嚼。

唐诗中写景和抒情是精密关联的,景映情,情染景,情景交融自然才能相得益彰。 在唐诗中,关于女性的诗歌很多,但给我印象很深的是意象体系中借代的使用。

记得刘长卿的《王昭君歌》: 自矜娇颜色,不孤丹青人。 哪知粉绘能相负,却使容华翻误身。

上马辞君嫁骄虏,玉颜对君啼不语。 北风雁急浮云秋,万里独见黄河流。

纤腰不复汉宫宠,双蛾长向汉宫愁。 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

谁怜一曲传乐府,能使千秋伤绮罗。 这首不长的诗歌中,汇集了如此之多的有关女性的借代或代字。

以“颜色”、“玉颜”、“纤腰”、“双蛾”代替王昭君,避免了直呼昭君的直露和使用词语的重复,也使昭君的形象更加具体生动,使王昭君这个抽象的名字在读者面前显现为有血有肉的美女形象。那种哀怨、那种寂寞、那种乡愁都透纸而出,令人潸然泪下。

总之,意象体系的应用,对于诗歌的场景烘托,画面凝炼,形象生动有很重要的作用,学习唐诗,分析其中的意象是理解诗歌意境的重要手段。

2.课题“唐诗意象美初探” 该怎么入手研究呢 顺便求相关资料

黑格尔曾经对古希腊艺术的发展作出这样的评述:“所以古典性艺术须处在一种熟练技巧高度发展的阶段,才能使感性材料听从艺术家的随意指使。

这种艺术成规必须先已存在,然后古典美方面的天才才能把机械的熟练加以改进,使它达到技巧的完美。因为只有到了单纯的机械性的技艺已不再成为困难和障碍的时候,艺术家才能致力于自由塑造形式。”

毫无疑问,黑格尔说这段话的时候对唐诗艺术是不了解的,但诗歌在唐代达到那样空前的高度,却正是他所阐述的那样一个过程的产物!回顾诗歌的发展,其实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如果说《诗经》比较稚拙的话,那么汉乐府的五言似乎还很粗糙,魏晋南北朝,山水田园诗开始初露风采,而到了唐朝,古典诗歌才达到了高峰。

唐诗之所以兴盛,前代的积淀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语言技巧的成熟;抒情手法的精美;音韵格律的规范;都为唐诗的辉煌准备了充要的前提条件。

特别唐前的各个时代为唐诗准备了丰富的意象,使唐诗更加蕴籍含蓄而富有韵致。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意象在唐诗中运用十分广泛,“风、云、雨、雪、日、月、星、霞、花、木、水、鸟”等都是唐诗中随处可见的意象。

意象的应用为提升唐诗的境界,强化唐诗的艺术感染力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换言之,认识唐诗的意象对于体会唐诗境界,把握唐诗境界的空间性、呈现性、情绪性是非常有益的!例如孟浩然的诗句:“山瞑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风鸣两岸”、“月照孤舟”的意象里包含着一种孤独、寂寞、冷清的的情绪,当一片广阔的艺术空间随着这些意象而展开的时候,它所包含的情绪自然也就随之而挥发、弥漫、充溢了! 说到唐诗,我们不能不想到李商隐,想到他的“无题”诗: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羽,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坐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是一首应用了许多隐喻意象的诗。

第一句看似交代昨夜的环境,实际却是隐喻,“昨夜星辰”象征着昨夜的无比美好。满天星辰,星光灿烂,且与日思暮想的佳人相遇,该是多么美好的时光啊!这一隐喻十分形象、巧妙。

第二句交代地点,第三句则非常精彩,表现了诗人的向往,他多想和心上人一起插翅飞走,去尽情地享受二人世界的甜蜜。这一隐喻意象不仅把抽象的心理愿望变成了精彩的可触及的具体形象,而且非常契合恋人的心态。

第四句承上句而来,以灵犀的传说隐喻恋人心灵相通,是全诗的神来之笔,也使得这一佳联脍炙人口、传诵千古。除此而外,李商隐并非无题的诗歌中也有不少隐喻意象。

例如“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句子也都是有创造性的隐喻。可见,隐喻意象应用得当,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现力,而且能化抽象为具体,寓意更加丰富深刻。

大凡喜欢唐诗的人,大概都记得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歌仅仅用“对愁眠”三个字说明情绪,其余均用写景来渲染情感,这首诗歌可以说是抒情意象的代表。诗人用“月落乌啼”、“江枫渔火”、“夜半钟声”这样凄清的景物来烘托和点染离愁别绪,使诗歌具有极高的呈现性、形象性,情感也极为含蓄而耐咀嚼。

唐诗中写景和抒情是精密关联的,景映情,情染景,情景交融自然才能相得益彰。 在唐诗中,关于女性的诗歌很多,但给我印象很深的是意象体系中借代的使用。

记得刘长卿的《王昭君歌》: 自矜娇颜色,不孤丹青人。 哪知粉绘能相负,却使容华翻误身。

上马辞君嫁骄虏,玉颜对君啼不语。 北风雁急浮云秋,万里独见黄河流。

纤腰不复汉宫宠,双蛾长向汉宫愁。 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

谁怜一曲传乐府,能使千秋伤绮罗。 这首不长的诗歌中,汇集了如此之多的有关女性的借代或代字。

以“颜色”、“玉颜”、“纤腰”、“双蛾”代替王昭君,避免了直呼昭君的直露和使用词语的重复,也使昭君的形象更加具体生动,使王昭君这个抽象的名字在读者面前显现为有血有肉的美女形象。那种哀怨、那种寂寞、那种乡愁都透纸而出,令人潸然泪下。

总之,意象体系的应用,对于诗歌的场景烘托,画面凝炼,形象生动有很重要的作用,学习唐诗,分析其中的意象是理解诗歌意境的重要手段。

3.律诗格律

此篇有两个明显错误: 1,第一段第一句:“格律诗是指唐以后的古诗,分为绝句和律诗。”

这句说得很不确切。“格律诗”就是“近体诗”,相对于“古诗”而说的。

近体诗讲究格律,古诗不讲究格律。唐以后诗人写古诗的时候还尽量避免句子入律。

古诗和近体诗在格律上是“对着干”的。 如果说“格律诗是指唐以后的古诗”,那么《蜀道难》《兵车行》《石壕吏》等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格律诗吗?明显不是。

事实是:唐朝以后,诗人既写格律诗,又写古诗的。 2,第一段第二句:“……平仄或轻重音、……” 以轻重音为要素的语言是以轻重递用为诗的节奏。

英语是以轻重音为要素的语言,自然以轻重递用为诗的节奏。 汉语中不存在“轻重音”。

从古韵上来说,按照设想,平声长些,仄声短些:汉语诗歌的节奏是平仄递用的。 平仄递用也就是长短递用,平调与升降调或促调递用。

汉语近体诗中的仄仄平平乃是一种短长律,平平仄仄乃是一种长短律。 所以,可以把“轻重音”删掉。

4.说说陈子昂在唐诗发展史上的作用

陈子昂主张改革六朝以来绮靡纤弱的诗风,恢复《诗经》的“风、雅”传统,强调比兴寄托,提倡汉魏风骨。

存诗100余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他的律诗较少,但如《晚次乐乡县》、《渡荆门望楚》、《春夜别友人》、《送魏大从军》等五律,音节浏亮、风格雄浑。

显示出近体诗趋向成熟时期的特色和刚健有力的诗风。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其诗思想进步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但他在大力反对颓风的同时,忽视了六朝诗人长期积累的艺术经验。

其诗往往质朴有余而文采不足,有些诗篇语言较枯燥,形象不够鲜明。 陈子昂亦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前驱者。

他的散文虽仍夹杂部分骈偶语句,但大体上质朴疏朗,接近先秦两汉古文,改变了唐初文风,但其散文成就不及诗歌。

5.古诗解释

htt【注释】 是李白写的,唐代1、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下临长江。

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3、之:往,到。4、广陵:即江苏扬州。

5、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6、西辞:向西告别。

因为孟浩然要去的扬州,在黄鹤楼的东边,故称向西告别。7、烟花:形容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春天景物。

8、尽:消失。9、唯见:只见。

10、天际:天边。【译诗】我的老朋友就要辞别黄鹤楼,在繁花盛开的三月去游扬州。

一片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眼前只剩下长江向天际奔流。【主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

这首诗写的是李白为朋友孟浩然送别时的动人情景,通过刻划眼前景物,抒发了对孟浩然真挚的情意。【赏析】此诗作于开元年间,为送别诗中的千古名篇。

写作者于黄鹤楼畔送友人孟浩然放舟东游,先设想三月烟花,江南春早,故人启程,继写孤帆影远,友人已去,江水自流。一幅"大写意画"展现在眼前,别离之情,也就不写自露。

李白一生交游最广,孟浩然长他12岁,忘年友情,诚挚笃厚。李白在《赠孟浩然》一诗中,深情大呼:“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盛赞孟浩然弃轩冕冠服,卧云泉山林的高风亮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达了诗人对孟浩然深深的敬慕之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奔放潇洒,充满画意诗情。

“故人西辞黄鹤楼”,黄鹤楼,天下胜景,原址在今湖北省武昌西边的黄鹤矶上。相传黄鹤楼是仙人乘鹤飞升之处,是当时骚人墨客流连聚会之地。

崔颢著名的题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为黄鹤楼增添了情深思远的人文景色。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用清丽明快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因为此人,乃“风流天下闻”的当代名流孟浩然;此时,乃大唐开元盛世,绣户珠帘,百业兴旺,繁荣而又太平,千古难逢;此景,又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百花争艳;所去之地“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从黄鹤楼到扬州古城,大江上下,该有多少看不尽的风光,这一切都是那样的令人心醉,令人神往。

开头这两句看似平淡的叙事,包含了李白多么丰富的内心世界呀。而此时,他又有多少话想对孟浩然倾述呀。

虽依依惜别,却没有一丝感伤的情调,完全摆脱了一般的写法。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孤帆远影碧空尽”,目送航船远去,孤帆渐淡,消隐在天水一色的蓝天碧水之间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

极目远送,更显友谊深长;孤帆淡去,反衬深情更浓。此刻,画面上帆影逝去,已空空无物了。

可是,恰恰是这片空白中,为诗人的思绪驰骋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诗人驻足良久,不忍离去时的所见。

面对悠远无尽的江水,面对水天一色的远方,诗人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这滔滔江水之中,那远去的江帆之中,满溢着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无限的眷恋,让人感到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悠远境界。也许他在想:老朋友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他孤零零一个人,旅途中是否寂寞?但愿他一帆风顺,路上平安!这向着遥远的天边流去的滚滚江水,也正象征着他们的友情;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而他们之间的情意也是说不完的。

这首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景中寓情,以景抒情,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正所谓“不见帆影,惟见长江;怅别之情,尽在言外”。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

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李白的诗,意境开阔,如来天外;李白的诗,感情奔放,直薄云霄。这首送别诗,写景,大处落墨,笼天地于笔端;写情,豪情满纸,随江水而奔腾。

诗意飞动,自然流走,这是最典型的李白的风格。渭城朝雨裛轻尘[1],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2]。赏析安西,安西都护府。

治所故址在今新疆库车县。本诗为赠别而作,后由乐人谱曲.其曲名为《阳关》,又名《渭城》;作为送别曲,流传很广。

我们这个民族自古重离别。历代留下来的赠别送行的诗文多得不可胜计。

南朝江淹专门写了一篇《别赋》,赋的一开头就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送别曲也很多,汉横吹曲有《折杨柳》、《小折杨柳》,相和大曲有《折杨柳行》,南朝清商曲有《月节折杨柳》等。诗开头“渭城”一语点出诗人饯别元二的地方。

“客舍”自然是渭城中的一个所在,是饯别的具体地点。并说这是一个春天的早晨,天下了一阵小雨。

首句的“朝雨”因次句“柳色新'三字而知为春雨,这种写法叫做互文见义。这可以使语言更精炼。

写离情别绪。诗人笔下的景物也往往成为有情之物。

代人伤心,为人垂泪。本诗写春朝两,下“襄轻尘”三字,。

6.唐诗与宋诗的区别有那些

通常区分唐、宋诗,除了时代概念以外,则还指风格。

风格当然与时代有关,不能几械的用时间段来划开;唐诗从韩孟诗派起下启宋调,而宋朝也有传承唐音者,比如宋初的白体和西昆体。就总体而言,唐宋诗风颇有不同,自宋以后直到近代,我国古典诗歌的风格,一般都没有超出过唐、宋诗这两大类的范围。

《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这番话说的便是唐、宋诗各自的特色。 举一个例子说明,比如李白的《洞庭湖》(之一):“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天南不见云。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此诗只是写洞庭西望之所见,信手拈来,毫不着力,读来的确是蕴藉空灵,情在景中,这是以韵胜。

再看黄庭坚的《题郑防画夹》(之一):“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这首诗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欲买舟一游时,方明白并非真景,原来乃是画。 前三句的烘托作势,目的全为闪出最后一句,足见颇费匠心,深折透辟,即以意胜。

唐诗重韵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又如像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四句均写景,并无特别深意,然其中洒脱高远,读者自能体会;其美全在情辞。

这便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讲的“不涉理路,不落言诠”。 而同是写庐山,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便不尽相同,前两句还是写景,但后两句却是议论,不过正因有此议论,更能让人充分领略到庐山的峰回路转。

清人赵翼评论道:“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做,断难出色。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

的确,本诗与李白诗相比,意思较为深刻,以气骨见长;但情辞之丰腴则有所不如了。 苏轼此诗的意义还不仅于此,读者还可从中领悟到深刻的哲理;而这也是宋诗的特色之一,即富于理趣。

至于富理趣,唐诗中本有,像王维的《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诗人只是叙事写景,松风山月、解带弹琴,均可资以悟道。 最后以不答作答,耐人寻味。

理寓于景,意在言外,这是唐诗说理的特色。 而宋诗说理的特色,则可以照看黄庭坚的《次韵答斌老病起独游乐园二首》(之一):“万事同一机,多虑即禅病。

排闷有新诗,忘蹄出兔径。莲花出淤泥,可见嗔喜性。

小立近幽香,心与晚色静。 ”相对上一首而言,二诗其实含义相同,但黄诗在写法上较为曲折,说理更加透辟;只不过言尽句中,论到含蓄则有所不如了。

在说理诗上唐、宋诗各有各的特色,写景诗亦然。再如像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北风卷地百草折),虽然极尽描摹之能事,但款款道来,数换韵脚以作停顿,步骤合拍。

宋诗中例苏轼的《百步洪》(长洪斗落生跳波),效仿韩愈《送石处士序》中的比喻手法,一气呵成,使人应接不暇;且中间不换韵脚,大有直下之势。诗的优美与文的流畅兼有,写作技巧可说比岑诗有进步,但不免失之急迫,没有唐诗的雍容之态。

宋诗不仅在章法上,在音调上也一改旧观,多挺拔瘦劲,以黄庭坚诗为代表,与唐诗的浑雅之音迥异。 此外,严羽曾指摘黄庭坚和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实际这也正是宋诗区别于唐诗之处,是宋诗的一大特点。 宋人既求新求变,于是天地万物、嬉笑怒骂皆入文章,独辟蹊径。

而唐诗中香草美人、男女情辞,在宋诗中却很少能见到;这主要是唐末出现并在宋代发展起来的词,其体裁形式适于言情,故宋人的这类情感大多转注到了词中。 唐、宋诗的孰优孰劣历来纷争不止,褒贬取舍因人而异。

宋诗的长处在于技法上较唐诗有所进步,以及题材的扩大,不过文学技巧越是进步,天籁自然越失,难免露出斧凿之痕,失却雍容浑厚之美,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而与此同时,若一味求新求变、求深求险,一但无新意所得,只好留意于字句之间,舍本逐末,便有损诗境,因辞害意。

而宋诗不及唐诗之处也正在于此。 就文学的发展而言,贵独创而不贵拘泥,宋诗人在唐诗已然兴盛至斯的情况下,难以为继;穷则思变,于是开辟新境,涉足唐人未到之处,另创一格与唐诗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元明之后,诗尽管也有所变化,却均越不出这两大派的藩篱。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